浅谈稻鱼共生的技术措施及效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2

浅谈稻鱼共生的技术措施及效益

钟叶芬

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浙江丽水 323500

摘要: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传统农业模式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稻鱼共生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通过将稻田与养殖鱼类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基于此,本文将围绕稻鱼共生的技术措施和效益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鱼共生;技术措施;效益

1.稻鱼共生模式的概述

稻鱼共生模式是一种将稻田与养殖鱼类相结合的农业系统。在这种系统下,稻田中的水稻和养殖的鱼类能够相互促进,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计途径,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稻鱼共生模式的具体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循环。稻田中的水稻秸秆、底泥和残留物成为鱼类的食物来源,而鱼类排泄物则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这种循环利用使得养殖和种植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减少了资源浪费;(2)生态平衡。鱼类在稻田中捕食害虫和杂草,保持了稻田的生态平衡,减少了对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的依赖,同时稻田也为鱼类提供了遮蔽物和栖息地,提高了鱼类的存活率;(3)水质净化。鱼类通过吃掉稻田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废弃物,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这有助于保持稻田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减少水污染的风险。

2.稻鱼共生模式的技术措施

2.1做好田间工程

稻鱼共生模式能否成功,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能否做好田间工程,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实现不跑鱼、不逃鱼,促进鱼类和水稻的健康生长。具体来看,田间工程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在田块的选择方面,应当选择适宜进行稻鱼共生的田块,既要考虑土壤质量和水源供应情况,同时还要确保进排水通畅,这样才能提供水稻和鱼类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另外田块的大小应当控制在2亩~3亩为宜,方便后续人工操作与管理。其次是在田块的建设方面,则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其一,加高田埂。通常以底30cm、上20cm、高30cm为宜,既能增加稻田的水位,为鱼类提供充足的生活空间,也能防止田埂坍塌和漫埂跑鱼的情况;其二,挖鱼沟鱼溜。在田块中挖出鱼沟和鱼溜,目的是方便鱼类游动和觅食,鱼沟和鱼溜的设计应合理,以保证鱼类的正常发育和活动;其三,防逃设施建设。设置适当的防逃设施,如鱼网、隔离圈等,防止鱼类逃出稻田。

2.2水稻栽培管理

做好田间工程后,就需要进行水稻的栽培与管理工作,这也是稻鱼共生模式的关键一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几项内容:其一,水稻品种选择。选择适合稻鱼共生的水稻品种,要综合考虑其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和产量等因素,同时还要注意选择与鱼类兼容的水稻品种,一般以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为主,如籼粳交杂交稻甬优5550、籼型杂交稻嘉丰优2号等;其二,水稻栽培。在水稻栽培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的播种时间和密度,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一般于4月上中旬抢晴播种,株、行距以5cm×5cm为宜,同时还要注意适时灌溉和排水,维持田间水位的稳定;其三,施肥管理。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水稻的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注意施肥的时机和剂量,避免过度施肥造成环境污染,可以按照“前重、中轻、补后足”的原则进行合理施肥。

2.3鱼苗放养与饲养管理

鱼苗放养与饲养管理也是稻鱼共生模式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不仅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同时也能够促进稻田的生态系统平衡和农田的综合效益提升。在鱼苗放养过程中,放养时间、放养品种和放养密度的把控是关键,首先放养时间应选择在水稻拔节期之后,一般为6月中上旬,这时稻田中的水稳定且有足够的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供鱼类摄食;放养品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进行选择,常见的鱼种包括鲢、鳙、花鲢和草鱼等;放养密度应根据水田面积、水体深度和水质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配置,一般建议每亩水田放养500-1000尾鱼苗。在饲养管理过程中,投饲、巡查和田间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投饲是指根据鱼的生长发育需求,科学配置饲料,避免过度投喂或不足投喂造成的浪费和饥饿;巡查是指定期巡视稻田,观察鱼类生长情况和水质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害虫等问题;田间管理包括稻田水位管理、杂草控制和施肥等,要保持适宜的水位,控制杂草生长,合理施肥,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4正确处理好稻鱼关系

在稻鱼共生模式中,正确处理好稻鱼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持稻田的生态平衡,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首先是鱼种问题,选择适合的鱼种对于稻鱼共生模式的成功至关重要,如果鱼种选择不当,不仅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而且还会对水稻产量与品质造成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把控。其次是稻田施肥,要注意合理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避免施肥过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鱼类生长异常,有机肥可以提供养分和有利微生物,促进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其三是喷施农药,在稻鱼共生模式中,应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因为农药对鱼类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如果必须使用农药,也应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在鱼类生长期避免喷施。最后是出池,指的是在收割水稻前,要将鱼类及时转移出稻田,以免对鱼类造成伤害或者对水稻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3.稻鱼共生模式的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

稻鱼共生模式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主要原因就在于该模式能够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一水两用,降本增效。稻鱼共生模式实现了稻田和养殖鱼类的互利共生,稻田中的水既能滋养水稻的生长,又能提供鱼类生存所需的营养,实现了水资源的双重利用,降低了灌溉水量,节约了水资源,同时鱼类的存在能够减少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避免对化学农药和除草剂产生依赖,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其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稻鱼共生模式中,鱼类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没有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等化学物质,因此鱼类的品质更加天然和健康,而且鱼类通过排泄物提供了有机肥料,增加了土壤的肥力,促进了水稻的生长,使得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更高。

3.2生态效益

稻鱼共生模式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非常突出的生态价值,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稻鱼共生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增加蓄水量。稻鱼共生模式中,通过加高田埂和挖鱼沟鱼溜等措施,可以增加稻田的蓄水量,这有助于提高稻田的灌溉效率和抗旱能力,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保护了水资源;其二,除草防虫防病作用。鱼类在稻田中捕食杂草和害虫,起到了除草和防虫的作用,另外鱼类还能捕食水中的蚊蝇幼虫等病媒生物,有助于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其三,保肥增肥作用。稻田中的鱼类通过排泄物提供了有机肥料,为稻田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这有助于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有机肥料的使用,也能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稻鱼共生模式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稻鱼共生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然而,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稻鱼共生模式的推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持续加大对其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力度,这样才能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妹娟,钟旭华,梁开明等.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21,48(10):111-120.

[2]黄世勇.武夷山地区稻鱼共生种养效益分析及主要技术措施[J].杂交水稻,2021,36(04):46-49.

[3]本刊编辑部.稻鱼共生,年年有余——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J].农村百事通,2020(08):25.

[4]张云勇.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J].云南农业,2019(03):85.

[5]殷建平.浅谈稻鱼共生的技术措施及效益分析[J].中国水产,2018(0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