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堂“以美育人”的方法探究-----以深圳市光明区第二中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2

初中美术课堂“以美育人”的方法探究-----以深圳市光明区第二中学为例

胡修鹏

深圳市光明区第二中学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多年的美术中考、高考教学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专业的美术应试教育并不能达到面向全体提升素养的教育目的,在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而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出发,要做到美术教育真正的面向每一个学生,就应该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寻找到切入点,以项目式、系统性、多样化的方式尝试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从而达到“以美育人,润物无声”教育效果。

1、学生为本,优化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在常规课堂中实现有效的教育目标离不开我们对课堂教学方向的整体把握和教学环节的优化处理。这就涉及到美术课程标准认识的四个方面,第一,课堂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第二,优化的课堂结构,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第三,以理论准备的状态指导实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第四,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多元方式评价。这需要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学情,把握重难点的同时制定出有效且适合学生学段特征的教学策略,课堂导入要生动有趣、鲜活有效;教学过程中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问题化学习等;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引导、鼓励,让学生快乐的探究新知,然后跃跃欲试的去大显身手;及时反馈和交流展示,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我;教师总结评价、拓展升华联系生活;最后总结反思进一步提高课程品质。比如以《面与色的美感》这节课的教育设计为例,通过研读教材和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了解面与色的基本知识,色调调和的规律,探索面与色的构成方法,以达到表现和应用的目的,最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积极的人格。教学重点是学习色彩表现的规律,能够进行色彩的联想,难点为运用面与色来表达情感。整个教学可分为导、学、练、评、拓五个阶段。以情感表达为出发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延伸四个维度:技法、经历、联想、认知。通过学新知、能感受、有方法、懂表达一步一步深入,层层递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达到情感和认知的提升。课前以学案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预知,在导入环节,创设情景联系社会热门事件,例如中国红元素在赛场上振奋人心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出艺术的表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以设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色彩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用简单的命题建立学生情感与色彩之间的联系,比如丰收的喜悦所想到的颜色、痛苦的回忆所想到的颜色等,以此让学生体会色彩与情感之间的关联性。实践中以基本的色彩构成的画面作业练习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色彩表达。之后带领学生们对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艺术大师在表达其作品的过程中,也是和我们一样在运用色彩来表达内心感受。最后收集学习单总结学习落实情况,再根据学习单及课堂呈现的反馈对教育教学进行改进调整。学生在系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就会建立起来属于自己的一套审美观念以及表达方式。

2、项目课程,主题学习

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从传统的美术课堂转变为创新式的美术课程,如单元式的课程、项目式课程、主题式课程,让学习变得更有层次性、连贯性、系统性以及延续性。在有效的单元或者是系列课程中,我们需要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或目标进行设计。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锻炼学生批判的意识。然后逐步将知识维度辐射到其他学科及现实生活,以此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让学生对文化、对艺术和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学生要推开对美术认知的大门,总要有一把开门的钥匙才行。以“点彩绘画”校本项目教学为例,“点彩”就是我们选择的一把开门钥匙,我们从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点线面》开始,在点线面构成元素中选择出“点”作为画面构建的基本元素,参照黑白装饰画效果,以32开单色小幅作品训练形式,让学生尝试用“点”的方式去组织画面,了解基本构成原理,理解点是最简约的造型元素,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好比乐曲中的音符,按照美学规律,通过间距、疏密、跳跃、起伏等艺术加工,体现类似乐曲中的节奏、韵律美感。课程安排设定五课时,其中理论学习及作品赏析两课时,创作尝试三课时;训练第二阶段,学生参照色彩构成装饰或是印象派作品局部,进行一张16开画面练习,体会点构成的结构关系及色彩搭配,时间设定为五课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画面处理方法,色彩运用中产生的装饰效果及整体的画面构成感等;进入第三个阶段,8开作业作品临习训练,运用六至八个课时,学生参照印象派大师修拉、西涅克等艺术家作品,学习画面空间感、立体感、色调感及颜色渐变应用,体会“点彩作品”视觉基本元素的朦胧、虚幻、细致、丰富之美;第四阶段,自主创作,通过前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已经能够基本掌握画面的处理技巧,此阶段运用十个课时进行8开作品创作,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素材,比如场景照片、图片等,或是运用“再创作”的概念,以中西方绘画经典作品等为蓝本进行点效果的画面处理,期间运用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拓展讲解:一是现代影像技术中“像素”的构成概念,视觉显示屏幕也是运用点构成的概念来拼组出画面形象,从而把信息技术概念引入课程;二是拓展学生认知面,通过波洛克、康定斯基、草间弥生等人艺术作品以及现代立体空间中点元素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中表现语言随时代产生的变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元素,懂得学以致用的原理。

寻找规律建立认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点彩绘画的项目学习让学生在初中学段能够掌握一定的画面处理手法、了解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在画面实现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也形成了创新思维能力,在认识艺术家、了解艺术史发展的同时,增强文化理解,对学生的审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丰富内容,多维实践

美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创造美好的作品,展示美丽画面的同时,心灵和情操要也得到了净化和提升,对以后的人生导向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尽可能多的作品呈现的方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育人尝试。

一张简单的空白明信片,一方小小的书签。学生可以在方寸之间展现自己的才华,每当学生的作品展示的校园艺术节的作品墙上的时候,同学们会非常兴奋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欣喜,也从作品的展示交流中得到相互学习的机会。

带学生走进自己的校园,仔细看看平时没有关注到的地方,在一笔一划的描绘中,让学生体会到美丽就在我们身边,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也让这种审美的意识渗透到学生们的心中。

纸伞、青花,当实用与审美有效结合时会呈现出一种美妙的视觉效果,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既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也让学生体会美与生活的联系。

立体书的制作让简单的折叠结构产生了立体的空间效果,锻炼了学生在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出来的立体的空间概念,这是在平面作品中不能够实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可以思维迁移的形式理解立体几何中的一些问题。立体的东西比平面东西更有辨识冲击力,我们可以用这种形式来讲述故事、记录生活。打开学生立体书的作品,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成长的样子、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心路历程。

环保是永恒的主题,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利用美术的学科特点变废为宝的进行作品呈现会产生直观的教育效果。比如一些废旧的纸箱,师生一起合作制作舰船模型,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行为,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了解船体结构,海军知识,学生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环保意识。

创新的发展首先是从想象开始的,创意科幻作品的表达更是思维在天马行空的释放。我们可能暂时没有机会去实现我们的创意设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画笔和工具去描绘我们所预想的它们未来的样子,想象我们的创意可能以后能够服务社会、改善生活、保护环境、拯救生命......。在一笔一色中,创意科幻的元素的呈现指引着未来的发展可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真的能够实现。

著名艺术家罗丹曾经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的角角落落都蕴含着美的资源,随风飘下的一片落叶、草丛里的一朵丁香、路人色彩斑斓的衣着、公园里的雕塑、工艺品商店一个创意挂件、生活中看到的非常感人的场景等等,美的事物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具有感染力的美育资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真正的打开视野,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摄取审美关联。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美就在身边。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美、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而是要以美育人、以美润人,也正如诗人的世界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你听到这些诗人的诗句时,脑海里定会浮现出那种客舍新雨,故人送别的画面,也会感受到诗句和画面中所带来的离别的惋惜与惆怅。而新时代的美育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和心灵教育,能让学生在人生成长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人生观,建立积极的人生导向,激发人创新创造活力的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