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

顾湘君

上海市同济医院  200065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影响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患儿(共80例),作为参考对象。根据数字随分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参照组40例,试验组4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根据所得数据,对比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干预后,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试验组高于参照组,有统计意义(X2值=8.352,P<0.05)。试验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有统计意义(X2值=P<0.05)。结论 采用肢体语言沟在小儿护理工作中有助于提高其临床依从性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依从性;满意度

前言:因儿科收入的患儿年龄较小,普遍缺乏自控意识,增加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同时也不利于护患关系和谐发展。肢体语言沟通属于临床常用的非语言沟通手段,它是指采用触摸、拥抱等无声交流来消除患儿的抵触抗拒心理,保障临床工作顺利开展,有学者指出,将其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中具有积极影响[1-2]。基于此,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患儿(共80例),作为参考对象。分析给予小儿护理工作中实施肢体语言沟通的影响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小儿患者(共80例)作为参考对象。根据数字随分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参照组40例,试验组40例,参照组:男25人,女15人,年龄2-11岁,平均(66.25±2.32)岁,试验组:男15人,女25人,年龄1-10岁,平均(66.50±2.17)岁。纳入标准:1、两组患儿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愿意配合调查;3、两组患者年龄均小于12周岁;3、临床资料完整。排出标准:1、有严重精神内科疾病的患儿;2、不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儿。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协助患儿完成相关检查,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给予饮食干预,确保在护理期间营养摄入量充足。

(2)试验组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干预:①抚摸:护理人员要观察患儿表情变化,如果出现恐惧、紧张时,要立即轻拍患儿背部,或者遵循手法技巧的抚触,可以通过温和的刺激传递到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缓解负面情绪。②眼神互动,护理人员的眼神要保持与患儿同一水平面,并以鼓励、亲切的眼神向其传递正能量,让患儿获得来自护理人员的关爱,以便消除戒备和警惕心理,增强其配合意识。③整洁的仪表,护理人员要着装整齐,随时保持温和的笑容面对患儿,利用良好的形象打动患儿,让其获得安全感与信任感。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

   采用本院自制的治疗依从性评分量表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完全依从:完全按照医嘱执行;部分依从:偶尔不依从医嘱;不依从:常有不依从医嘱行为。

1.3.2观察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90分,比较满意80~90分,不满意<7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研究,通过(±s)、百分比(%)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用t、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

  试验组患儿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干预后,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参照组(X2=8.352, 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40

15(37.5)

21(52.5)

4(10)

36(90)

参照组

40

10(25)

15(37.5)

15(37.5)

25(62.5)

X2

-

-

-

8.352

P值

-

-

-

0.004

2.2比较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患儿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干预后,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X2=8.538 , P<0.0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40

16(40)

23(57.5)

1(2.5)

39(97.5)

参照组

40

12(30)

18(45)

10(25)

30(75)

X2

-

-

-

8.538

P值

-

-

-

0.003

3讨论

肢体语言沟通作为非语言沟通的一种手段,它是指过动态、无声的目光、手势语言等动作来实现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护患关系良好发展。近年来,随着医患、护患纠纷率上升,也使得肢体语言沟通被临床广泛应用。由于儿科患者年龄较小,容易出现哭闹、烦躁等现象,再加上,其尚未形成系统而完善的认知体系,将肢体语言沟通用于小儿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可以消除戒备心理,构建良好的信赖关系,进一步提高了治疗依从性,也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干预后,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参照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可大幅度提高患儿临床依从性与家属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是,该方法能够凸显出护理人员的真诚,让患儿感受到人性关爱,其具有广泛性、连续性、简约性的特点,增加了交流的顺畅,为此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要加强此方面内容的培训

[3-5]

   综上所述,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具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提高依从性与家属护理满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冬莉.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 健康必读,2020,4(27):86.

[2]刘小娟,潘普及,杨桃.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 健康女性,2021,3(11):259.

[3]俞佳,葛爱会.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 饮食科学,2021,2(6):138.

[4]李红花.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 家有孕宝,2020,2(13):40.

[5]周雅琴. 个性化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效果[J]. 健康女性,2021,41(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