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

赵芸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   830000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传承和发展价值,教师应当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文化探究活动,拓展课外阅读资源,升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将其结合到写作教学中,通过上述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落实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价值

1.1 有利于语文学科体现其文化传承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它的独特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其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塑造他们的人格品质。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初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依据课文内容向学生传授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欲望,更深层次了解其文化内涵,以此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1.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发展与文明演变积累而成的文化特征与思想精髓,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基础教育课堂,帮助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引导提高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积极性,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对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进行挖掘,逐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顺应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要求。

1.3 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度重视,反复强调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初中语文教学也需要改革创新,加强对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合与应用。这不仅有助于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延伸,还可以开展更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

2 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状

2.1 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

大部分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它们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学生也认同应当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认为其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对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系统、深度地了解。有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但是他们在具体的运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随意地滥用传统文化,对部分成语望文生义,对经典句子的误解和错误运用,对部分文化的理解歪曲片面。而且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媒介获得碎片化的传统文化信息,但常常是一知半解,不够深入。也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偏见,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对现代社会可能会产生消极不良的影响。

2.2 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程度不高

大部分的教师都能够认识到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普遍认为应当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但很少有教师能够在语文实际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他们不知道相应的具体教学方法,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落入俗套。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是在课内的古诗文板块中融入传统文化,缺少其他方面的有效结合,如课外的拓展、名篇的背诵等。语文课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程度不高,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将其运用在课堂上,运用频率较低。同时受到中考的影响,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语文学科一般以教学和做题为主,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最终造成了学生文化素质的贫瘠。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3.1 探寻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借助传统节日深入挖掘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拓展。初中生往往会对传统节日及其节日习俗产生较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望。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有些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有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有些借助传统节日寄托自己的美好祝愿和憧憬。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节日的由来及寓意,让学生深入探究、体验和感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端午节开展学习活动,先让学生搜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如历史起源、寓意、民间活动及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词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学习活动,积极营造节日氛围,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端午节的内容。

3.2 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适用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教材,主动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学会换位思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精神境界,从而能与作者进行一场思维上的对话和辩论,以情换情,敞开学生的心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现如今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不足,有不少教师不知道哪些文章蕴含着传统文化,也不知道如何呈现这些传统文化。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教师首先明确课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让实践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其次,教师应当使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古诗词的教学,还应当从现代白话文中努力地挖掘素材,为学生提供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平台,尽量使传统文化的内容多姿多彩,可以包含多个领域,例如艺术、建筑、饮食、科学等领域。

3.3 加强对课外文化要素的链接与融合

教师应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价值,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对课外内容进行链接,保证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丰富课堂资源,不断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应先做好准备工作,基于明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方向选取链接的课外内容。完成教学准备之后,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渗透的有效性。教师加强对课外内容的链接,一方面起到对初中语文课堂的辅助性作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进一步接触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还有助于鼓励其自觉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中的融合与渗透,教师应立足课堂,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通过设计不同的课堂内容与活动形式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为其文化底蕴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晨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1(18):5-6.

[2]王海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21(37):45-46.

[3]丁国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J].考试周刊,2023(0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