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广播电视大学东山工作站,363400
【摘要】认知和情感是密切相关的,相辅用成,互相促进。良好的精神状态、强烈的求知欲,是完成学习任务,发展智力的决定性因素。要进行有效的教学,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注意发动学生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良好情绪;精神力量;课堂教学
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学只为了应付考试,忽视学生的精神生活,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单调乏味,机械重复的练习,把学习变成极枯燥极艰苦的劳役。学生唯一的表现领城是分数,在分数面前,不少学生总是遭到失败和挫折,使他们视学习为极痛苦的事。这样的教学磨灭了学生的灵性,扭曲了学生的心理。造就了一大批毫无学习兴趣,豪无学习能力,吊儿郎当、祖野愚味还自以为得计的不可教的人群,目前学生厌学现象严重,除了社会原因外,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 学校内部。
对于那些能正常学习的学生,精神状态也极大地影响着认知过程的各个阶段。课堂上,学习行动的开始是注意,教材的呈现新颖,引人入胜,能引起学生惊愕,好奇。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内部因素。学生有良好的情绪,对面前的事物会感到是有趣的、美好的、积极的、容易引起他们关注和探究的热情。如果学生情绪不佳,他们会对教师呈现的教材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甚至对什么都厌烦,这种情绪下学习不会产生。
学生的精神状态决定着学习的努力程度,如果学生有良好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就会在学习上做出极大努力,勇于克服困难,以顽强的毅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认真完成作业;把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广泛地联系比较,力求使知识系统化;努力区分相近知识间的细微差别使知识准确化: 尽量弄清知识的来胧去脉,理解其实质;做题也不是做完了事,还要进一步分析比较,找出规律使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由于学生千方百计地想把学习搞好,往往能形成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与风格。
如果学生精神状态不好,没有强烈的求知领望,对学习的要求就很低。他们也不去把知识进行联系比较,也不区别知识间的差别,只是含糊的记住一些零散的知识。学生的精神状态也影响智力活动的效能。情感是思维活动的促进剂、乐观明达,愉喜悦的良好情绪,使人思路敏捷灵活。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能明显地提高大脑活动的灵活性,提高思维活动的效能。人处于激情状态时,能进发出巨大的才能,产生非凡的行动。有些问题使人苦苦思索,百思不得其解,但在散步、旅行,游玩等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却突然灵机一动,蓄然开郎。
精神状态也影响对知识的记忆保持和再现。精神状态良好,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学生才能积极地进行思考,凡是经过紧张思考,克服困难而达于真正理解的知识,会有极深刻的印象,会和原有的知识结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融汇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这样的知识不需要努力去记也就记住了,能长久保持,应用时也容易回忆起来。如果学生精神状态不好,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只是机械记忆一些零散的知识,这样知识没有和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紧密结合,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形不成信念。形不成能力,也没有使用价值。这些知识象树叶上的露珠,稍有风吹草动就滚落了,就挥发了应付完考试也就全忘光了。况且,如果精神焕散,不愿做出努力,在应用知识解题时,该回忆起来的问题也回忆不起来。
由上所述,学生的精神状态对学习有极大的影响,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去发动学生的精神力量?稍有风吹草动就依落了,就挥发了,应付完考试也就全忘光了。况且,如果精神焕散,不愿做出努力,在应用知识解题时,该回忆起来的问题也回忆不起来,学生的精神状态对学习有极大的影响,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去发动学生的 精神力量?
学生良好的情绪来源于课堂生活,来源于教师的影响,如果课堂上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认知过程,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非常融治的课堂气氛,而不是千篇一律,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的态度积极热情,给予温暖、鼓励、赞许;理解学生的内心反映,敏说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困难,情络障碍,及时地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帮助学生克展困难、排除情绪障碍,也就是思想工作既及时又能做到点子上,这种精神作用有无限的推动力, 这种心理力量对改变人的行为起很大作用。能促使学生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
在课堂的情境中,学生良好的情绪来源于教师情感的感染。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形式,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也传递着教师的情感和志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高昂的情绪,兴致勃勃的面孔,在科学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看的赞美的火光”,热烈形象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热烈欢快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强烈的情绪感染。如果教师无精打彩,讲课千篇一律,总是一个腔调,一种模式,说话少气无力或哆里哆嗦,这只能使学生极其厌烦。
学生良好情绪也来源于教材,来源于教材的新颖有趣,和原有知识的不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然而,教材的这样特点需要老师去挖掘并呈现出来。每节新教材,它和学生原有的知识总有矛盾的地方,如果教师能把矛盾挖掘出来,通过实验演示,或语言的描绘与演染,把问题实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急不可待地想解决它,这时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起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学生良好情绪来源于内心需要。
人们常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听课的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是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讲课要适应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能力。尤共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规律、敏锐地发现或予见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想办法把学生的想法,问题引出来,并与教材结合起来,这样的教材是活的教材,使教学更生动、更有针对性。如果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熟视无睹,只按自己的思路讲完了事、学生难懂的地方一掠而过,学生思路出現障碍时就中断思维,学生已会的地方仍哆嗦没完,只能使学生讨厌,
学生良好的情绪,尤其来自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发现。如果教师总是满堂灌,代替学生的思考,剥夺学生的思考权利,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懒情习惯,也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教师往往把自己的学生教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这是一件可悲的事。如果老师提供事实,指出思考实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当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把问题弄懂时,这岂只是懂得了一个问题!当学生由事实概据出结论或由旧知识认识一个新问题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情感的时刻,就象攀上了一座高峰,为取得胜利而满怀喜悦,就象从一个黑胡同中艰难地爬出来,眼前豁然开郎,当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他们会感到知识使人变得伟大、有方量,发现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感,会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