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源头湿地保护的现状、意义及对策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0
/ 3

洱海源头湿地保护的现状、意义及对策思考

马灿芬 

大理州洱源县牛街乡人民政府,云南洱源 671201

摘要:洱源县作为洱海的重要源头,平均每年流入洱海水量约3亿方,占总入湖水量的50%左右,洱源县在洱海保护治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文的研究工作中,主要探讨了洱海源头湿地保护的现状、意义以及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有效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洱海源头湿地保护;意义;对策

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湿地建设,累计恢复和建设湿地2.43万亩,对洱海源头保护治理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也存在建设主体多元化,建设管理要求不统一,建设选址不合理,湿地植物配种不科学,过度景观化园林化,湿地水循环不畅,管护缺失等问题,对湿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需要不断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划分权责,加强各部门的协作,督促管理工作的落实,做好湿地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生态工程,健全法律法规,实现预期目标。同时,要加强群众的保护意识,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洱源县湿地基本情况

洱源县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探索湿地建管模式,将“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生态环境功能和水质净化功能相结合”,并将建设和保护湿地作为全县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重点和亮点,不断加大项目申报和投资建设力度,全面开展洱海源头万亩湿地建设及生态隔离带建设工程,千方百计提升入洱海水质,确保一泓清水入洱海。

1.1 洱源县在三条主要入洱海河流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两侧、重要湖泊周围、沿湖沿江村落下游建设和恢复湿地,让生活污水、农田尾水进入湿地沉淀净化后再进入河道,确保主要入洱海河流水质提升改善。“十二五”以来,洱源县采用退耕还湿、退塘还湿、退经营还湿等措施,全面实施洱海源头万亩湿地建设工程。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恢复和建设湿地2.43万亩。

1.2 为阻断高浓度的农田尾水直接进入河道,有效缓解农田尾水影响水质的问题,同时,以土地流转方式推动禁种大蒜工作,洱源县自2017年起,在洱海流域六镇乡主要入洱海河流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两侧、重要湖泊周边100米,凤羽河、弥茨河等河流两侧50米实施土地流转,用于建设生态隔离带和串株式多塘湿地系统。现已流转土地1.39万亩,建成生态隔离带107公里、生态截污沟104公里、串珠式多塘193个、库塘湿地500亩,构筑了洱海源头坚固的湿地生态系统,有效阻断高浓度的农田尾水直接进入河道,并起到了削减初期雨水冲击性污染负荷的作用。

   2 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洱源县高度重视湿地保护治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湿地保护治理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1日常管护费用保障跟不上

由于湿地管理成本投入较高,如果保持湿地的功能需要每年投入1500万元的管护费用,但洱源县每年投入管护成本不到500万元,远远低于管护需求,投入的资金甚至死亡水草打捞人工成本都不够,造成大面积湿地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杂草丛生、水路堵塞,水系不通,进出水设施损毁未修缮等诸多湿地功能退化问题。同时,外来物种如狐尾草、水葫芦等生长迅速,大量繁殖,每年清理费用庞大,资金筹措困难,给湿地运营管理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2.2湿地科研技术力量跟不上

对湿地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效益分析和目标可达性未进行跟踪评价,没有建立进出水水质监测数据、水生动植物数据、湿地研究工作缺乏长期有效数据支撑。部分地区对湿地资源并没有开展全面系统的排查工作,自身情况并不清楚,实地调查工作不到位,获得的数据信息并不全面。因此无法构建全面的监测系统,开展监测工作。湿地保护工作的系统资料少,现状资料少,分析资料少,这一情况无法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保障,也会进一步影响保护工作的进展。而且缺乏足够资金的投入,无法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也会影响到监测体系的运行。

2.3湿地资源最大资源化利用、产业化未形成

当前洱源的湿地都是以政府投入管护为主,未有效走出一条“以湿养湿”的发展路子,曾以有偿使用湿地资源方式做出过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使用者过分追究湿地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湿地本身的生态价值,从而破坏了湿地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必须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走出一条生态利用湿地的发展路子。

2.4过度放牧

畜牧业是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几年来迅速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但与此同时牧区的过度放牧情况使得草原植被覆盖率有所降低。草原植被生长有一定的周期,但是过度放松破坏了生物的生长周期,不能有规律的生长,导致一些植物濒临灭绝,或者草原土地裸露面积不断增大,不仅降低了植物的多样性,而且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降低了生态自我恢复功能。例如大理洱源的奶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养殖业也蓬勃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养殖大量奶牛所带来的粪便污染,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对洱海流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5农业活动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到化肥农药等,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化学物质,不能够充分利用最终会流向湿地,对于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使得湿地出现富营养化的情况。例如在农业发展中,大水大肥农作物的种植,使用含氮磷化肥,化肥得不到充分利用,随着雨水等流入洱海流域,对水体资源产生污染。在农业灌溉中会使用沟渠为农作物提供水分,也使得农业生产活动更加便利。然而湿地承担了接受灌溉排水的作用,导致很多污染物进入湿地,加重污染,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一些农业污水没有净化直接排入湿地,其中包含的化学物质对土壤环境等造成影响,被其他动物引用,进入循环系统,也会减少物种的丰富性。

2.6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

在湿地环境保护工作中,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管理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县湿地管理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缺少技术力量、设备力量,管理工作依赖于运营公司、对外承包,且管理仅限于死亡植物打捞和环境卫生整洁,湿地整体功能未有效发挥,缺乏系统性监测,监测数据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此外,缺乏一个完善培训机制,培训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可能并不了解一些新的规定,在日常工作中配合不到位,出现问题也难以及时解决,最终影响到湿地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

2.7管理机制不健全

针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相关机制建设不健全,也会影响到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首先权责划分不明确,在湿地环境保护工作中,由于各部门的权责划分不明确,导致一些措施落实不到位,或者存在工作交叉重叠的情况,影响到保护效果。

2.8资源利用不合理

在湿地保护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结合现做好规划工作,合理利用各项湿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近些年,不合理的农业开垦、工业发展活动使得湿地面积不断的减小。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对湿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工程项目盲目发展也会浪费一定的实际资源。河流湖泊植被被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影响到湿地的自我恢复能力。归根究底,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对各项资源的控制不合理,浪费了一定的湿地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

2.9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来说,全社会针对湿地保护的相关意识还比较淡薄,并没有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这就导致在湿地保护工作中,民间组织建设并不完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一些基层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得不到群众的配合,从而影响到实际保护效果。

  3 湿地保护管理的对策思考

尽管洱源县集中各级各部门力量,整合项目和资金,开展了洱海源头万亩湿地建设及生态隔离带建设工程,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通过认真分析、调研,提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3.1强化管理理念

在湿地环境保护工作中,传统的工作观念已经不再适用。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当下,要及时更新各项工作理念,强化对湿地环境保护的管理意识,从而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建设。首先,引进先进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工作原则,考虑当下湿地环境的具体情况,做好区域现场的调查工作,收获更为全面的数据资料。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制定各项工作计划,开展有效管理。其次要做好宣传工作。借助于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途径开展有效宣传。着重突出湿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提高工作人员和群众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湿地保护的意义。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他们的配合,确保湿地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

3.2健全完善湿地可持续发展机制

每年湿地库塘运行管理投入巨大,加上县财政十分困难,急需走出一条“以湿养湿”的可持续利用新路子,对湿地资源进行安全合理利用,减轻政府负担,节约运行管理成本,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湿地的环保、经济、社会效益。

3.3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新时期针对以往湿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构建更为健全的管理机制,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一份保障,首先要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内容。根据湿地保护工作的具体需求,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确保权属划分清晰,工作划分明确,避免出现混淆或权属不清的情况。其次构建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在协调机制的作用下,确保相关部门能够协调一致,加强协作,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通过有效配合来完成各项任务落实湿地保护的措施。通过构建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调动其他部门积极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预期的保护目标。第三,构建科学的决策咨询机构。建立决策咨询机构,能够确保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因此需要成立国家湿地科技委员会,明确职责,合理设置各项岗位。例如该机构需要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开展认定评审和调整工作。制定环境影响评估标准,开展科学的生态评估工作。还需要制定合理的湿地生态恢复补偿费的标准,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细化标准内容,为湿地保护提供一定的保障。

3.4科学监测为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在湿地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掌握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及治理效果因此需要对湿地环境开展监测工作。首先构建健全的监测体系。引进先进技术,选拔高素质人才,构建优质团队,开展对湿地环境的监测工作,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能够获得实时数据,开展动态管理,了解湿地保护的具体情况,获得这些数据信息后,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定期开开展湿地生态监测和水质监测,从而掌握湿地资源消长、生态特征及其生态演变过程和规律,掌握水质净化情况,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提供科学指导,科学有效地对湿地进行保护管理,有效调配水资源,在保障湿地生态需水量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有效保护湿地文化和湿地景观,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3.5科学规划,利用各项资源

提高对各类湿地资源的重视程度,将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纳入到自然环境保护的重点范畴中。在这项工作中要坚持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基点的基本原则,立足保护,做好科学规划工作。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进行合理开发,确保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有效结合,从而合理利用各类实际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更为和谐的生态系统。例如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重综合性。湿地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景观,因此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管理和利用他们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结合湿地生态系统涉及到的各项专业,加强学科间的密切合作,开展综合性的开发,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6恰当选用物种

针对湿地建设和修复使用外来物种、生态功能不突出等问题,提出科学选择物种,禁止选用入侵物种,审慎选用外来物种,做好有害生物防控。

3.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素质培训

针对湿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确保保护工作的落实,推进各项工程的进程。例如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可以建立示范区,试验各种方案。也可以构建更完善的监测系统和污水治理系统,获得更为完善的数据信息,了解湿地治理现状。同时还需要做好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更新他们的工作理念和知识储备,能够掌握一些技术的具体应用。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认识到湿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各部门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引进人才,做好对现有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满足保护工作的需求。

3.8健全法律法规

湿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受到了无法可依的限制,在工作中存在诸多漏洞,因此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还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健全约束机制,完善针对湿地保护工作管理职责、审批、执法等的各项规定,规范保护工作。各湿地自然保护区制定的条例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好更新工作,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全面提高依法保护治理实体的管理水平。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不仅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还能够有效消除存在的一些违法行为。同时也能确保相关部门做好湿地保护规划工作,开展对现有资源的统一管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洱海源头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调节、环境功能,在整体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要加大对洱海源头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当前洱海湿地保护现状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强化湿地保护和管理力度,完善湿地保护工程、恢复工程的建设,并积极开展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有效改善洱海源头湿地水质,优化生态系统环境,同时对湿地资源进行协调性开发和利用,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的培训。通过多种措施的落实,能够形成有效保障,解决以往湿地保护工作的各类问题,提高管理效率,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建设,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裴仲旭. 湿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探究[J]. 农技服务,2017,34(1):159.

[2] 杨威. 湿地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解析[J]. 现代园艺,2019(12):159-160.

[3]陈晓希,白晓华. 洱海湿地植物不同组合配置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J]. 环境科学导刊,2017,36(3):46-52.

[4]杨艳平. 洱海湿地保护治理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林业产业,2017(1):265-266.

[5]字鸿. 洱海地区构建环境风险防范机制的意义[J]. 法制博览,2017(12):64-65.

[6]冯朝红,唐志坚. 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湿地建设工程中水土保持防治措施[J].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21,40(3):33-34.

[7]高晓钰,杨桐,单航,等. 洱海流域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1,27(5):1264-1273.

[8]杨品燕. 洱源县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运营管理研究[J]. 区域治理,2021(34):46-47. 

[9] 焦艳华. 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 科学与财富,2020(16):11-12.

[10] 赵丽园.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及其建议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