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长俯卧位通气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1
/ 2

不同时长俯卧位通气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第一作者:吴桂莲,田仁红,孙春丽 ,通讯作者:李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  老年医学科

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时长俯卧位通气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抽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老年重症科俯卧位通气治疗的82例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以电脑任意编号法划入A组与B组(n=41)。为两组患者实施差异性的时长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束时A组与B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潮气量及氧分压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治疗期间分别发生2例、4例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时长俯卧位通气治疗,不会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造成不良反应,可以适当延长时长,减轻护理工作压力。

关键词:时长;俯卧位通气;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引言

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采用不同时长的俯卧位通气是必不可少的措施,然而,由于体位的影响,通气效果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病死率居高不下。一般认为以俯卧位为宜,但对一些危重病例则需采取各种特殊的措施才能保证良好的通气状态。常规体位为仰卧位,可供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指标及体征。然而,在患者血流重力因素的影响下,该体位可能导致血液流向背侧,进而引起通气血流的紊乱,同时增加肺部压力,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并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抽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老年重症科俯卧位通气治疗的82例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以电脑任意编号法划入A组与B组(n=41)。A组男、女数量占比是21:20,年龄29-67岁,均龄值(47.61±4.46)岁。B组男、女数量占比是22:19,年龄28-68岁,均龄值(48.02±4.33)岁。两组基础数据对比无显著区别,可分组对照研究(P>0.05)。

1.2 方法

A组患者接受了仰卧位通气护理,并根据其耐受度和病情进行了机械通气相关参数的调整,同时两组患者均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B组接受俯卧位通气护理,具体:(1)体位调整:通过吸痰管将口鼻腔分泌物吸净,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镇静剂,使其保持稳定10分钟,同时将吸氧浓度调整至100%。在5名医护人员的协作下,完成了从仰卧位到俯卧位的体位转换,其中1名患者的床头和2名患者的床边分别承担了保护患者头面部和气管导管的任务,同时还让患者平卧并向相对于翻转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最后将患者调到侧卧位,使其变为俯卧位。同时让家属协助患者做颈部活动。将软垫分别置于患者的胸部、髂、腿上,使其头部向一侧倾斜,并使用软垫托住脸部,随后重新安装监护仪心电图电极和导线,并保持与仰卧位相同的姿势。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皮肤干燥,避免感染。(2)在改变体位之前,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观察,以确定最适宜的翻身方式,以确保护理人员充足,避免出现脱管情况。在体位转换前后,需要进行2-5分钟的吸氧。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及肺部并发症发生。在进行俯卧位通气之前,需要进行气管内痰液和分泌物的吸出操作,而在通气过程中,则需要对其背部进行轻微的敲打。做好气道湿化及雾化吸入药物使用后的观察记录,及时纠正体位改变导致肺不张或咳嗽反射减弱引起的误吸现象,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多项指标进行了全程细致的监测和观察。通过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此为依据进行呼吸机参数的调整。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密切监测,同时加强心理疏导,以鼓励患者正确应对疾病治疗,并保持管道的通畅。(3)对于俯仰卧的患者而言,通气时间的长短受到其耐受性、生命体征和氧合指标的影响,因此通气持续时间通常为0.5-3小时,1.5小时为通气的平均时长,每天需要2-3次从2-8小时转换至仰卧位,全程监护以避免任何意外情况的发生。

1.3 评价指标

记录患者每日俯卧位治疗结束时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潮气量(VT)及氧分压(PaO2)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0.0统计数据,计量资料t计算,计数资料x2计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组与B组患者的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束时临床指标对比

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束时A组与B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潮气量及氧分压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涉及肺内和肺外两个方面,其致死率较高,因此在临床上通常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传统人工辅助装置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新型呼吸机应运而生。通过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提高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同时优化胸廓顺应性,从而实现气流在机体肺内的均匀分布。同时,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减轻病情发展速度,减少住院时间。针对接受卧位机械治疗的患者,预防并发症和进行气道护理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患者处于俯卧位,护理的实施相对复杂,传统的护理模式难以应对并发症,因此整体护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患者长期卧床导致呼吸衰竭,容易出现感染及肺部疾病等严重问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了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我们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卧位机械通气护理、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并发症护理以及生命监护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以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

在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早期阶段,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可有效减轻纵膈对肺部的压迫,促进背部肺泡的复张,从而改善患者低氧血症和气管受损的状态。在进行仰卧位通气时需要注意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因长时间缺氧而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目前,对于在通气治疗期间采用俯卧位的时间,医学界的研究还相对较为匮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护理工作者开始关注并重视这一问题。然而,对于处于危重症状态的患者而言,每一次翻身都可能导致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增加面部水肿、管道脱落以及皮肤黏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俯卧位通气方式,使患者保持最佳的生理状况和心理反应。在本次临床研究中,针对不同组别的患者,采用了不同的俯卧位治疗方案。A组以“俯卧3h→平卧2h→俯卧3h,俯卧位翻身2次”的模式通气治疗,B组以“俯卧2h→平卧2h→俯卧2h→平卧2h→俯卧2h,俯卧位翻身3次”的模式通气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生理参数变化情况,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临床研究结果,A组和B组患者在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后,其心率、平均动脉压、潮气量以及氧分压指标的比较并未呈现出任何显著差异。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了2例和4例并发症,然而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因为俯卧位时间的差异不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并发症造成任何影响,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这种差异并不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因此可以说俯卧位疗法对于改善呼吸功能和提高机体耐受力都有积极作用。延长俯卧位治疗时间的同时,可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从而降低患者在翻身过程中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因此,临床中建议对于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采用俯卧位进行辅助呼吸。在进行患者通气治疗期间,需特别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以及对管道状态的仔细观察,以确保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殷文超,刘莅欣.俯卧位机械通气在重症肺炎伴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09):1054-1056.

[2]郑菁,陈基民,黄晓铭,等.幽门后不减速喂养在俯卧位通气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22,44(04):112-115.

[3]高鸿燕.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抢救成功率及肺功能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22,44(15):2361-2363.

[4]蒋燕,陆叶,蒋旭琴,等.成人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5):1878-1885.

[5]梁欢,王伏东,蒋丽军,等.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4):114-118.

[6]殷文超,刘莅欣.俯卧位机械通气在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9):1054-1056.

[7]李萍,王曦,龙建美.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2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