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中医院,重庆 409699
摘要:目的:研究全程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10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全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神经功能康复有效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脑脑梗死患者通过全程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提升其神经功能康复有效率,影响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全程护理;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疗法;神经功能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较高,脑卒中患者于临床中会出现突发性脑出血、脑缺血等情况,患者的肌力也会大大降低,肌张力明显提升,同时还会出现痉挛等情况,肢体运动功能受限[1],从而产生偏瘫、行动异常以及失语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临床中一般会通过血管内介入疗法进行治疗,可获取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期间,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临床疗效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2]。本文,作者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10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旨在分析全程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做出如下总结。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10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50)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年龄段为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73±7.29)岁,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24例,观察组(n=51)采取全程护理,年龄段为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15±7.15)岁,男性患者有29例,女性患者有2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P>0.05,t=0.404,X2=0.241)。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在入院之后,需要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状态,在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时,对患者展开健康宣教、康复训练,出院之后,要求患者定期来院内复诊。
观察组:全程护理: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展开运动治疗:康复师指导患者在床上做体位摆放,并定时更换体位,等到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之后,采用Bobath疗法治疗,并通过促通技术以及运动学习技术进行管理,对患者展开一对一指导,少数患者需要增加减重装置进行站立行走训练以及脉冲电流治疗,训练期间可以辅以日常生活训练,每天一次,每次持续45-60分钟;心理干预:为患者创造康复治疗环境以及治疗氛围,展开心理治疗前,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展开针对性心理干预,每周两次;语言治疗:每周三次;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包括下颌运动、饮食干预、体位管理、控制进食速度、口唇闭锁练习,每天两次;健康教育:团队需要设计健康教育图,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讲解,每周做集中听课,并给患者发放健康手册;出院指导:患者在出院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做定期电放随访,并要求患者上门诊复查。
1.3观察指标
①心理情绪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
②神经功能康复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其中均数+标准差(±s)用来表示计量资料,通过计算t值进行验算,率(%)用来表示计数资料,通过计算X2进行验算。
2.1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比较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心理情绪评分比较情况(±s)(分)
组别 | 例数 | 焦虑评分 | 抑郁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51 | 46.82±10.16 | 33.67±8.67 | 53.67±10.81 | 38.68±9.16 |
对照组 | 50 | 46.13±10.08 | 40.19±9.67 | 53.16±10.28 | 46.37±10.03 |
t | - | 0.343 | 3.569 | 0.243 | 4.025 |
P | - | 0.733 | 0.001 | 0.809 | 0.000 |
2.2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有效率比较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神经功能康复有效率比较情况[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51 | 38 | 10 | 3 | 48(94.1) |
对照组 | 50 | 31 | 8 | 11 | 39(78.0) |
X2 | - | - | - | - | 5.493 |
P | - | - | - | - | 0.019 |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之后,会严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故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可加快患者神经康复效率,意义重大。想要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就需要改善患者的脑功能充足以及脑可塑性,大脑皮质功能发生损伤之后,依靠自行重组,效果不明显,故想要促进提升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活质量,就需要采取被动以及主动式的训练。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通过全程护理干预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情绪以及神经功能。其原因在于:全程护理干预具有多学科性、专业性,该护理模式中包括心理、功能、健康宣教、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保证护理干预的全面性,患者可以得到专业性强、全面性高的护理治疗,专业药物治疗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的应用可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形成康复信心以及护理依从性;健康教育的应用,可给患者强调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保证患者在院外延续康复训练,进而提升护理效果
[3]。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血管介入治疗期间,采取全程护理,可有效提升其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春芳张贵松张建张凌志. 解析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介入治疗全程护理的临床效果及预后[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20, 020(055):280-281.
[2]李艳君, 王东辉. 全程优质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7):187-189.
[3]关丽丽. 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19):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