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形成起源及其文化特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3

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形成起源及其文化特征研究

玛拉沁夫

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硕特搏克协会

【摘要】:甘肃省肃北和硕特蒙古人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曾辗转呼伦贝尔草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河西走廊等区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保留了古老的摔跤形式风格的同时,不断吸收、融合其他蒙古部族和兄弟民族的摔跤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部落文化历史特征的搏克文化,为蒙古族乃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添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文章在对蒙古族搏克文化发展史阶段论比较下,对甘肃省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形式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其形成起源及其文化特征分析,对其价值、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理论参考。

【关键词】:肃北蒙古人  和硕特搏克  形成起源及其文化特征研究                                            

一、甘肃省肃北和硕特蒙古人来源

甘肃省肃北和硕特蒙古人为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公元1434年前后驻牧于呼伦贝尔草原一带的哈布图•哈萨尔第八代世孙乌鲁克铁木尔率部西迁加入了蒙古卫拉特部,成为“四卫拉特”一员。公元1637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九代世孙固始汗率部迁徙至青藏。公元1725年清政府在青海蒙古各部实行盟、旗制度时把固始汗第八子属民编为一旗,即和硕特北左右旗,俗称柯鲁克旗,是肃北和硕特蒙古人的祖先。1950年解放时把原青海柯鲁沟旗4个陶海(乡)划入甘肃省成立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北蒙古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南北两侧,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15100人,蒙古族占38%。全县总面积66748平方公里,是甘肃省唯一的边境县。[1]

二、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概念界定

《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哈罕你刊兀都唲,不哩孛可、别勒古台豁牙哩阿巴勒都兀鲁牙”。(一天,成吉思汗要让不里孛阔与别勒古台相摔)。[2]“阿巴勒都兀鲁牙”一词是指蒙古搏克以全身着地为负标准的原始“厮搏”形式。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蒙古秘史》记载的众多语言,至今仍然还在肃北民间保留和使用。所以说,肃北蒙古人摔跤也称谓“阿巴勒都那”,与《蒙古秘史》记载的“阿巴勒都兀鲁牙”根源是一致的,这一点不容置疑。肃北蒙古人英雄史诗《汗青格勒》中也有关于肃北蒙古人祖先摔跤“阿巴勒都那”的记载。[3]现代蒙古搏克文化学者把蒙古族搏克发展史分为:野蛮阶段—杀伤、殊死搏斗决定胜负为标准的阶段,远古时代搏克产生初期;原始阶段—以双肩着地为负标准的阶段,蒙古汗国时期;文明阶段—以全身着地为负标准的阶段,蒙古元朝时期;现代文明阶段—以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标准等四个阶段来研究[4]。根据现代蒙古搏克学者研究搏克历史发展阶段论分析,肃北和硕特蒙古人祖先西迁加入蒙古卫拉特部时期是北元中期,应该是以全身着地为负标准的文明阶段。但是,蒙古搏克具有众多的区域、部落特色的形式种类和流派。当时,蒙古卫拉特部拥有独特的“沙力博尔搏克”摔跤形式,其胜负标准为“双肩着地”。[5]之后近两个世纪和硕特部搏克摔跤形式上完全采用蒙古卫拉特部“沙力搏尔搏克”其摔跤形式和胜负标准。公元1637年和硕特部脱离卫拉特联盟迁徙至青藏高原,建立了和硕特汗廷。至18世纪中叶保留着卫拉特“沙力搏尔搏克”摔跤形式及其胜负标准。反映当时和硕特汗廷举办的搏克比赛的布达拉宫壁画[6]可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从18世纪中叶开始,卫拉特“沙力搏尔搏克”摔跤形式、规则、礼仪、胜负标准渐渐与北嘎(藏族式摔跤)融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肃北和硕特蒙古人保留了原始的“阿巴勒都那”摔跤形式风格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蒙古部族和兄弟民族的摔跤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肃北和硕特蒙古人文化历史特征的搏克文化。其概念界定为“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

三、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文化特征

(一)入场礼仪。

摔跤手入场时模仿牤牛、公驼、虎、鹏等动物姿势,边吟唱摔跤祝赞词“像牤牛的犄角冲锋对跤|如公驼獠牙紧抓不放|大鹏展翅似的跳跃上场|用尽全力摔跤吧|辽阔的平原是|男子汉摔跤用武的地方... ...”展示威猛、自信和必胜的气势,相互发威、挑战对方,其动作十分逼真、活灵活现。[7]

(二)时间级别。

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不限时间、不受地域、民族的限制,不分年龄、不分级别,人人都可以参加比赛,而且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三)比赛服饰。

古时两人在野外相遇或骑马同行时,为了比试高低,绊好马腿,解下马的笼头缰绳,系在腰间,再用皮条捆绑靴腰相摔,这就是所谓的“搏克比赛”。搏克比赛主要工具是“朝力宝尔”(缰绳),因此,又称“朝力宝尔搏克”。“朝力宝尔搏克”是“沙力搏尔搏克”的原始形式称谓。[8]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用布、绸带替代了“朝力宝尔”,但在肃北牧区至今还仍然保留着系毛绳摔跤的古老传统。

(四)技巧动作。

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技巧和动作与公驼或牤牛相互搏斗的情景很相似。因此,先人们把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形容为“像牤牛犄角冲锋对跤、如公驼獠牙紧抓不放”。[9]摔跤时腰间系毛绳、绸、布带,双方交叉以固定把位抓住对方的腰带,可用“空转”、“膝骑”、“胯起”、“外勾腿”、“内勾腿”、“砍劈”等技巧,禁止使用“抱腿”和“绊脚”动作。

(五)胜负标准。

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采用三跤两胜制,一方全身着地即为负。肃北蒙古人英雄史诗《汗青格勒》中所描述的“以父母所赐予的|全身力量抗衡”[10]。验证了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全身着地为负”的规则。

(六)组织形式。

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比赛组织形式有三种。一是官方组织。官方组织的旗(县)、陶海(乡)那达慕、敖包祭祀等大型活动搏克比赛。二是寺庙组织。寺庙组织的各种法会活动搏克比赛。三是民间组织。一般为生产劳动之余年轻人聚集时进行相摔。摔跤规则,礼仪要求相对而言较宽松,也没有奖赏,只是挑战性和娱乐性为主。

(七)编排方法。

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比赛时不抽签、也不自主编排。采取对抗、挑战形式的竞赛办法。把参赛搏克手分为两组,双方人数相等。自清朝以来,搏克手分为僧俗两组进行对抗角逐。决胜人数最多的选手为冠军。如:搏克比赛获得冠军者必须决胜45人,获得亚军者必须决胜40人,获得季军者必须决胜35人,获得第四名者必决战胜30人,获得第五名者必须决胜20人。[11]

(八)奖赏排位。

蒙古族自古以来有为摔跤力士评定等级和授予排位称号的传统。据《元史》和《蒙古秘史》记载,对著名搏克授予“国之力士”荣誉称号外还授高官赐厚禄。[12]据《准噶尔历史》记载:“摔倒哈萨克部落大力士卡宛的蒙古族大力士得到了一峰六岁公驼和三锭元宝的奖赏”授予‘黑公驼’称号。[13]由于授予称号的习俗历代沿用,遂成传统定俗,写进了搏克比赛的规则里。至上世纪40年代,肃北蒙古人还保留沿用这古老的习俗,冠军搏克授予“达尔罕”搏克称号,奖励一峰骆驼,亚军搏克奖励一匹马,季军搏克奖励一头牛等[14]。除此之外,肃北蒙人古人还有区别于其他蒙古部落的独特习俗。内、外蒙、新疆等蒙古地区搏克比赛规则采用一跤一胜制,且奖励前八名,而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比赛规则则是采用三跤两胜制,对比赛前五名进行奖励。

(九)训练方法。

搏克是一项要求高度技巧智慧和力量的体育运动。肃北蒙古人在训练、培养搏克等方面有其一套独特的方法。

1.力量训练。抱毛毡逆水而行、举沙袋,抱石头、爬山、托驮。

2.技巧训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套马、驯驼等劳动技能训练搏克技巧。

3.饮食营养。多食牛筋、牛腱肉,多饮酸奶补充营养。

4.特殊训练。搏克手在鬃毛绳、柳条、小石子上睡卧,在骆驼刺、冰面、流沙等特殊场地摔跤,以增强其意志力。

(十)选拔习俗。

肃北蒙古人有古老的选拔搏克手的传统,至今还沿用在现代摔跤运动员选拔工作当中。

1.遗传基因。从其人父母甚至更远的家族血统中追寻搏克手,更注重母系血统。

2.体型骨骼。观察上肢、下肢、躯干之间的有利比例。肃北民间有“蚂蚁”体型的人能成为好搏克的传统。

3.从新生男婴的哭啼声强度来判断。民间有哭啼声强的男婴必将成为大力士的说法。

4.最重要的是通过男孩对搏克运动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拔培养。

(十一)敬重习俗。

蒙古族非常崇敬搏克手,在民间他们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肃北蒙古人对降生的男婴第一句祝福的话就是祝愿他成为搏克手。由此,搏克手是草原雄鹰、部落护神、战争勇士、道德楷模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尊称和对社会发挥着不同作用。    

四、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主要价值

(一)研究价值。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甘肃唯一的蒙古族地区,对于研究肃北蒙古族历史文化及中国西部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交汇历史也能够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同时,对于研究蒙古族搏克文化及民族式摔跤项目也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

(二)社会价值。

对促进各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和提高各民族人民健康水平,增强各民族体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价值。

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是肃北蒙古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体现它的传统文化价值,创建文化品牌有深远的意义。

(四)实用价值。

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比赛采用的三跤两胜制,特别适应本地区人口稀少的现状及实际。

五、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传承保护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与内蒙古文化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逐渐开展内蒙古“卓德格”搏克比赛。从此,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竞赛范围越来越小,且处于濒危状态。从2010年起,在肃北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抢救、保护和传承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文化工作起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技能得到恢复与发展,并对肃北县文化体育事业及旅游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挖掘整理。

通过搜集、整理民间口传资料,建立健全保护项目档案及有关视频、文字、录音资料,加强了保护项目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

(二)健全机构。

2016年,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硕特搏克协会成立,全面规范竞赛规则、统一竞赛礼仪,深入推广普及和硕特搏克运动项目,提高了广大搏克运动爱好者对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文化的认识和参与搏克运动的积极性。

(三)学术研讨。

2017年-2018年,肃北县先后举办“肃北县首届丝绸之路那达慕搏克文化研讨会”、“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四省区搏克文化交流座谈会”等学术研讨会,期间,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的历史价值及概念界定等得到有关搏克文化专家的认可。

(四)政策保障。

肃北蒙古人和硕特搏克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并培养传承人。按照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规,制订了相关保护办法,使项目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传承发展。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硕特搏克协会积极组织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以开设学生兴趣课方式进行教育、培训、训练等,对中小学生正确学习、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肃北蒙古人,查干扣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

[2]蒙古秘史,巴雅尔音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7

[3][10]肃北蒙古族英雄史诗,斯•窦步青搜集整理,民族出版社,北京,1998.6

[4]学搏克,额尔敦巴特尔编,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11

[5] [7][11]传统那达慕,阿拉腾敖其尔,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5

[6][8]沙力搏尔搏克,绰罗斯•阿拉腾乌拉编著,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20.12     

[9]可鲁沟旗志,才仁东智编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6

[12][13]新疆民族体育,库德热提•阿布里来提著,张建国译,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8.8

[14]德都蒙古风俗,萨仁格日勒编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