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红娘“胡蜂”养殖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1

西双版纳州红娘“胡蜂”养殖现状

胡纳英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畜牧技术推广站

一、本地“胡峰”种群的人工养殖和培育情况

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等美称,全州有森林面积154.85万公顷,全州各级自然保护区(含保护小区)面积622.8万亩。经调查,全州人工养殖“胡蜂”共有 419 户1911群(窝),其中勐海县人工养殖“胡蜂”共有890群(窝),涉及7个乡镇156户养殖农户;勐腊县人工养殖“胡蜂”共有224群(窝),涉及6个乡镇110户养殖农户;景洪市人工养殖“胡蜂”共有797群(窝),涉及 6 个乡镇 153 户养殖农户。勐腊县内有4户开展“胡蜂”培育,共培育了440群,稍具规模的有2户分别为象明乡安乐村委会董家寨和瑶区乡纳卓村委会立新小组。

二、胡蜂养殖作为扶贫项目的情形

目前,在全州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以推广中华蜜蜂养殖为主,没有将胡蜂养殖作为扶贫项目来推广养殖的情形。

三、胡蜂养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的具体表现以及存在其他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

红娘胡蜂是胡蜂科中体型较大的种类,别称大土蜂、大土甲、大黑蜂等,体长可达40~50毫米,是偏肉食的杂食性昆虫,主要以小型昆虫及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为食,也采食多种植物的花蜜和成熟的果实,用类似纸浆状的木浆筑巢且巢多筑于隐蔽的树丛里、石缝中或屋檐下,繁殖能力强、繁殖系数大,适应性广。

因缺乏自然天敌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与本地传粉蜂形成食物竞争及捕食关系,干扰本地传粉蜂的生殖,对本地传粉蜂类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较大危害:

(一)食物资源竞争。胡蜂具有很强的掠食性,除取食花蜜花粉外也喜欢肉食,以蜂类和其他小昆虫为主,处在昆虫食物链的顶端。到7—9月份山区蜜源枯竭,胡蜂由于食源缺乏会全面转向蜂场危害蜜蜂。凭借其种群优势迫使本地蜜蜂访问回报较少、质量较差的蜜粉源植物,最终导致本地蜜蜂种群繁殖力下降,甚至淘汰。

(二)除了对本地中华蜜蜂养殖产的影响,胡蜂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也将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对野生蜜蜂等授粉昆虫的捕食,会影响当地植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授粉,进一步影响当地农作物的产量;胡蜂对其他昆虫的大量捕食,势必减少其他昆虫数量,从而导致鸟类等其他相关物种食物减少,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胡蜂产业必须调节好与蜜蜂产业和生物多样性间的关系和平衡。 

(三)其他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

胡蜂具有很强的对外攻击性,当胡蜂受到干扰,会对人畜发起攻击,同时其毒性极强,以攻击性和毒性强而远近闻名,其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等作用,也可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致人畜死亡,在云南更是有“老水牛耐不了三针,人只能耐一针”的说法。

四、对该种群养殖的意见和措施

胡蜂虽然有一定的医用价值。但对胡蜂的养殖开发应慎重,发展胡蜂养殖可能破坏本地传粉蜂的物种多样性,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全国每年都有大量胡蜂伤人事件,胡蜂养殖种群增加后,对人畜伤害事件也快速增加。

针对以上情况,对胡蜂养殖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

我州中华蜜蜂种群是特定蜜源和气候下的产物,它们的生存、繁衍和生物学特性的表现与各自蜜源、气候条件密不可分。因此,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就地保护中蜂,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华蜜蜂特性和遗传多样性方面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根本途径。

(二)推广胡蜂养殖应慎重

人工饲养胡蜂无法控制其活动范围,大量无序繁殖会导致危害人身及财产安全、冲击传统养蜂业、影响农作物生产、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加大疾病传播风险等系列问题。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广胡蜂养殖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