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常见问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常见问题探讨

孟紫薇

身份证号:652201199509282962

摘要:在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中,生态环境监测是重要性工作,必须确保其质量。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在质量方面存在一些较为尖锐的问题,还未能达到生态环境监测的最佳效果,所以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做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障工作。本文以环境监测作为切入点,简要叙述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发挥的作用,分析现有环境监测体系的缺陷与不足,并立足实际问题探索环境监测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旨在加快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的步伐,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助力。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问题探讨

引言

技术管理是检验检测机构的主线,而质量管理是技术管理的保证,只有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出具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及对提高机构质量管理水平,规范日常运行和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具有参考意义和使用价值。

1环境监测技术的含义

环境监测的技术含义体现在全面测试环境生态的污染破坏状况,确保通过展开全方位的环境污染测试工作来提供整治生态环境的科学决策和保障。因此从根本上来讲,开展环境监测的重要实践工作就在于准确排查环境污染的严重等级,确保采集实时性的环境污染数据来实现精准的污染防控目标。环境监测工作主要在监测实验室内展开,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功能作用体现在运用科学的监测技术方法来判定环境生态污染的状况,环境监测的工作实施过程需要建立在全面采集环境样品的保障前提下。环境监测实验室的采集样品种类具有丰富多样的明显特征,因此客观上决定了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现有管理规范必须要得到合理的优化整改。环境监测样品应当得到严格的封存管理,确保能够与样品采集、样品运输以及样品测试管理的基本实施流程相结合。环境监测实验室应当设置严格的样品管理操作规范,确保将规范化的管理实施思路融入环境样品的管理全过程。样品管理工作是开展环境监测的重要前提,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监测样本应当得到妥善的封存保管,以确保环境样品能够适用于环境监测的具体实践工作。

2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常见问题

2.1缺乏应急监测能力

环境污染事件普遍具备突发性、随机性特征,环境监测机构很难根据已掌握信息来提前预测到污染事件,在事件出现后的短时间内难以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最终因事件处理不及时而造成严重损失,以及污染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程度加剧等后果。归根结底,问题症结为现有环境监测体系下的应急监测能力不足,具体在于缺乏应急监测意识和经验两方面。

2.2质量监督不到位问题

为确保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应该全程做好质量监督控制工作,尤其是要发挥好监督作用,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有效推进。目前来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质量监督管理可以分为内部质量监督和外部质量监督。在内部质量监督中,主要是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内部所进行的各种质量监督活动;而外部质量监督主要是行政部门所开展的各种质量监督活动。总的来看,当前在生态环境质量监督管理方面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质量监督工作并未得到有效推进,在思想观念和执行力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应该说,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需要实现全过程、动态化管理,并且应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逐渐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当前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3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措施

3.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论证最优监测点

要想发挥出环境检测技术的优势,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准确可靠检测技术的获得,真正全面细化的掌握环境健康状态,进行相关标准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完善细致的数据支持,可通过多项指标综合收集的方式,对重点检测项目进行判定,了解其综合发展情况,在实际环境监测技术应用期间,为了能够更为细致地进行管理方案的优化,可对其历年污染物超标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其发展趋势,进行环测检测点的选择,以便能够通过最优检测点的明确,获得更为准确的监测结果,为后续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3.2提高质量保障能力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中所存在的质量保障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加以提高,全程确保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为达成这一目标,可以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职能部门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善于整合优势力量,共同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障能力,确保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始终在可控状态。第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对专业方面、技术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应该认真做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的宣传,帮助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技术方面的优势,用专业技术优势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障水平,同时可以确保工作人员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更加严谨与认真。第三,为有效保障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应该切实发挥人才方面的优势,由专业人员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为达成这一目标,应重视内部培训教育,对参与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进行理论教育,开展实践演练,在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中提升专业水平,避免生态环境监测中出现人为方面的误差。

3.3保障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实时性

如果无法保障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实时性,那么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将毫无价值。为了有效提高环境监测的精准度,全面实施环境监测的着眼点应当落实在保障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相关人员应建立健全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切实保证经过合理优化后的环境监测仪器具备更好的实效性。环境监测以及环境执法机构部门之间必须要形成有序的相互衔接配合机制,共同致力于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结果的精准度,降低生态环境监测的实践成本。

3.4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掌握可行采样方法

生态环境日常监测工作中,应强化对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视,作为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其应具备相关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正确认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测试,做好相关检测样品的保存检测,确保质量控制稳定,落实各项质量控制措施。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应有计划性地进行,在每年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检测样品的采集,避免因水文环境、气候变化等各类因素导致的误差问题,以便能够更为准确地进行当地环境变化情况的掌握。另外,在样本采集时,还可通过多次采样的方式,降低样品采集误差所导致的检测误差情况,应对当地的各类产业发展情况、排污时间等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进行检测时段的科学规划。近年来,近似度概念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充分考虑了环境检测样本数值的贴近度变化情况,同时考虑了检测样本外存在的相似度问题。该类研究的推进为检测点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更为细致准确地掌握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环境监测市场的全面放开,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特别是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日益发展壮大,从业人员和机构数量迅猛增长,市场规模高速扩张,但是行业乱象及各种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尤其在质量管理方面,因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对规范机构管理体系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渊琴.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大众标准化,2022(16):103-105.

[2]吴向辉,鲁珊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及改善措施[J].科技风,2022(3):145-147.

[3]蔡文涛.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大众标准化,2022(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