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凌海市教育服务中心)
摘要: 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是基础。将审美教育作为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基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分析了美术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以审美教育为基础的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 审美教育 教育改革
引言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小学审美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活动,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提升审美认知和艺术创造力,让学生自觉地用美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灵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的美术教学,教师应优化自身教育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理念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为美术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我国学校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伴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的培养,审美素质教育已成为重点。美术课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在剖析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希望对美术教育有所裨益 。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高效美术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教学形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摸索适合具体情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从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审美教育应该成为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基础。要在这个基础上寻找改革之路,只有充分认识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一、小学美术教育审美教育现状剖析
当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调查显示,有部分小学生,他们喜欢美术,但不喜欢美术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美术教育者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热爱艺术,与青少年发展的身心特点相吻合。但是为什么他们一到美术课堂上就提不起兴趣呢?思考的结果令人惊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审美教育存在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美术教师对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最核心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审美教育的基础地位不受重视。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其实质是培养小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能力和情操。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塑造美好的人格,其教育手法主要依靠艺术美以及现实中的美来实现。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是核心內容。小学阶段的审美教育在整个美术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环节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并没有将审美教育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过于注重绘画技巧和方法的传授,忽略了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无助于小学美术教学成效提升。
2 审美教育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美术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有它的情感色彩。美术可以通过人们的审美感知迅速调整情绪并产生共鸣。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情绪随着美术作品而产生波动。这种混合和碰撞是实现美育最终目标的必要步骤。但是,在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存在“专业化”的趋势,也就是美术教育的目标大多偏向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同时也存在“非艺术化”的趋势,即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不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美教育在育人方面重要作用的发挥,这使美术教育课程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一方面,“专业化”违背了小学通识教育的原则。新课标明确了中小学美术课的总体目标,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其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丰富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操。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育艺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是培养画家或雕塑家,而是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其次,“非艺术性”违反了艺术美学规律。美术教育其实质是一种艺术教育,这就使得美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要有艺术教育的特点,因此,小学美术教育要始终围绕审美教育这一核心,走艺术之路。而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学与其他文化学科一样,一味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失去了其本应该具有的艺术性。
二、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改革初探
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其感知美。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美术课堂中产生愉悦的情绪,才能收获良好的审美体验。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人情,让他们在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的驱动下,融入情境,接受审美教育的渗透和熏陶,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和个人情趣的升华。
1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生画各种不同的水果来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家水果商店,学生面前陈列着各种水果,教师鼓励学生进入“水果商店
”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然后让学生对自己选择的水果进行详细的观察,再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观察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 带领学生亲近自然,帮助其发现美。一个人的鉴赏能力必须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在形成感性认知的时候,教师对于学生的正确主导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科学地开展相关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之中去发现美,在大自然之中去发现美,以加深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认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指导学生画山水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写生地点,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引导学生将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学会欣赏山水之美,让学生想象中的形象变成实实在在的景物,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致,也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发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引导其创造美。在很大程度上,美术是对美丽场景的再创造,要求学生想象力丰富。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基础。尤其是小学生,其固化思维还没有形成,与成人相比,他们的思维不会有更多的定式限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想法,运用美术思维来分析、研究和表达事物,同时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材质和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提升学生的创作美感。
如在学习《废旧物的“新生命”》的时候,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折纸活动,让学生使用废旧的作业本、书本等作为材料来创作。再比如,学校可以在诸如母亲节、父亲节这样的节点组织“感恩”主题的绘画比赛、写作比赛、漫画比赛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废旧物资制作贺卡、工艺品等送给亲友的礼物,真正体会到他们的爱给家人、亲友带来的欢乐和温暖,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用艺术来装点自己的生活,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来为生活创造美。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言至关重要。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对审美教育认识不足,不能充分发挥美育作用的情况。小学美术教育者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教学方式,以审美教育为基础,积极推进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提升美,全面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实现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振江.基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0):142-143.
[2]王宇.探索新疆喀什地区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