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尔滨市口腔医院 正畸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
2.哈尔滨市口腔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
3.哈尔滨市口腔医院 口腔内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
4.哈尔滨市口腔医院 修复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
5.哈尔滨市口腔医院 修复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
6.哈尔滨市口腔医院 牙周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牙齿槽骨缺损后畸牙齿移动的可行性。方法:构建纳米银羟基磷灰石修复兔牙槽骨缺损后牙齿移动模型,通过对牙齿移动距离进行测量,制成组织学切片,分析破骨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各个时间点,对比实验观察侧和参照侧破骨细胞计数水平差异均衡性明显(P>0.05)。结论:在牙槽骨修复位置移动压槽,该牙周组织改建规律和正常健康牙槽骨相同,说明纳米银羟基磷灰石修复后牙槽骨组织能支持后畸牙齿移动。
【关键词】纳米银羟基磷灰石;牙槽骨缺损;后畸;牙齿移动
纳米银羟基磷灰石有显著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特点,可以促进骨细胞集聚、黏附与增殖,形成成骨。后畸牙齿移动的原因是随着压力侧骨吸收与张力侧骨[1],导致牙周组织发生改建,而骨改建时,破骨细胞生成与活化是实现骨吸收的重要方式。此次研究通过分析纳米银羟基磷灰石修复牙槽骨缺损后牙齿移动的可行性,对后畸牙齿移动时牙周组织变化、破骨细胞表达形式进行如下汇报。
1.1基础材料
本次研究主要运用镍钛螺旋拉簧、纳米银羟基磷灰石、微型砖机设备、双目光学显微镜以及照相设备、专用测力计设备、专用细丝切断钳、持针器、结扎丝、手术仪器、动物固定设备等。
1.2实验方法
选取健康大耳白兔共计14只,每只约重2.5-3.5千克,按照分笼方式饲养,饮水、摄食自由,饲料以常规块料为主,室温保持22℃-26℃之间,随机划分为加力0日组、1日组、2日组、3日组、5日组、7日组、14日组,每组各2只,其中加力组各组白兔根据自身对照,将右侧牙槽骨缺损修复侧作为实验观察侧,左侧正常牙槽骨组织侧作为参照侧。
1.3建立动物模型
动物通过肌注方式麻醉,在无菌的环境下,将下颌骨充分暴露,利用牙科钻在各个小组实验主体下颌右侧第一磨牙形成牙槽骨缺损,规格为5mm×3mm×8mm。在无菌环境下,利用注射用水调和Nano-HA成面团状,直接植入到缺损区域,且对切开的粘骨膜瓣进行缝合处理,手术后行2日抗生素。在牙槽骨修复3个月后,利用X射线对骨缺损修复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加力各组动物应用NSK慢钻方式,通过长柄金刚砂刃状车针,把双侧下颌切牙与第一磨牙颈部磨成小沟,使用结扎丝(直径为0.25毫米)将两下颌切牙按照“8”字形结扎,在左侧与右侧位置,使一根镍钛螺旋拉簧和结扎丝相连,连接到第一磨牙和同侧切牙中间位置,利用测力计设备测量力值为80克,并借助游标卡尺测量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原始距离。每间隔一日加力一次,实时观察大兔的加力设备,一旦出现脱落、损毁现象,需给予修正。
1.4样本处理方法
各组动物分别在0日、1日、3日、5日、7日、14日处死,通过二次测量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距离,初始数值对比,即每组动物牙齿的移动距离;切取下颌骨组织,进行HE组织切片制作。每个样本随机选择2张切片,在大兔第一磨牙近中压力侧牙槽骨表面抽取5个高倍镜视野,进行破骨细胞计数处理。
1.5统计学处理
将此次动物研究中的数据资料均精准输入到统计学处理系统(SPSS 21.0)之中,展开数据分析,两组计量资料差异可用(均数±标准差)加以表示,通过t检验,当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对比意义明显。
2.1观察结果
建立牙槽骨缺失模式,所有动物没有出现感染症状,切口愈合情况良好,装置后畸加力设备滞后,被移动牙齿周围出现轻度充血症状,实验观察侧和参照组第一磨牙、第二磨牙中间出现细缝,移动时,被移动的牙齿存在轻微颊舌向松动现象。
2.2破骨细胞计数结果
在各个时间点,对比实验观察侧和参照侧破骨细胞计数水平差异均衡性明显(P>0.05)。双侧破骨细胞数据的增加,会随着加力时间的增加而发生类似改变,在加力5日之后,破骨数量明显提高,7日之后破骨细胞计数处于高峰水平,随后日渐降低,如表一所示。
表一:各个加力天数双侧压力区牙槽骨内破骨细胞计数情况
组别 | 实验观测侧 | 参照侧 | t | P |
1日组 | 1.33±0.34 | 1.27±0.21 | 0.2123 | 0.8515 |
3日组 | 3.82±0.44 | 3.73±0.35 | 0.2263 | 0.8419 |
5日组 | 8.61±1.85 | 4.39±1.81 | 2.3379 | 0.1444 |
7日组 | 10.33±2.06 | 10.04±1.92 | 0.1456 | 0.8976 |
14日组 | 6.46±1.64 | 5.93±1.32 | 0.3560 | 0.7559 |
相关研究指出[2
],利用纳米银羟基磷灰石进行骨缺损修复时,材料降解和新生骨生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由于新生骨的形成,材料也会被降解应用,新生骨生成量与材料被吸收利用的剩余量具有负相关联系,该实验可在10周HE染色组织学切片光镜观察中发现,植入的Nano-HA材质由于骨逐渐成熟而被有效运用,表示成骨良好。此次研究观察颌骨修复3个月后组织学切片结果,发现有许多骨陷窝、骨细胞、新生骨小梁,表示骨修复效果显著,骨处于改建阶段,这一结果也与田燕、钱若谷、张媛等人研究结果相同[3],说明此次研究具有可行性。
本次实验观察侧与参照侧牙齿移动距离变化满足典型后畸牙齿移动的三个环节,也就是瞬时移动阶段、滞缓阶段以及连续移动阶段,这也和牙齿移动时破骨细胞表达水平相一致。在受力初期阶段,只有少许破骨细胞,牙齿瞬时移动的根本原因是牙齿受力之后,牙周膜弹性与厚度出现变相,在此阶段没有显著的骨吸收现象。破骨细胞表达在第5日时升高明显,第7日达到高峰水平,在该区域所形成的骨吸收陷窝,牙槽骨表面骨吸收现象良好。而在破骨细胞表达处于高峰状态后,逐渐回落,骨吸收情况也进一步减弱。
综上所述,在牙槽骨修复位置移动压槽,该牙周组织改建规律和正常健康牙槽骨相同,说明纳米银羟基磷灰石修复后牙槽骨组织,不会影响牙齿移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华昌,赵刚.CTGF对牙槽骨缺损修复区正畸牙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0,37(2):5-6,9.
[2] 于翔,桂久青,张雪寅,等.尼龙66/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及骨缺损修复性能评价[J].材料导报,2020,34(12):12185-12190.
[3] 田燕,钱若谷,张媛,等.牙槽骨缺损区引导骨再生后正畸牙移动的临床观察1例[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20,36(1):132-133.
课题: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名称:拓扑型仿生多孔羟基磷灰石制备及其对牙槽骨壁诱导生长作用的研究;编号2022080805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