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校医院,271000
摘要:大学生为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一种教学目标。大学生思维活跃性较强,新鲜事物接受度较高,并且精力较为充沛,其可快速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同时其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也易受外界事物影响,使其行为、认知、习惯发生变化。近些年,随信息技术发展,使得大学生信息接收渠道愈发丰富,其所接触的信息内容也变得更为复杂,从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较强影响。因此,高校应注意把控外界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关键因素,积极研究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本文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前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以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人,在此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其爱好更为广泛,思维活跃性更强,并且更为自信,同时特有的社会环境以及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造成新时期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抗压能力不强,在遭遇失恋、就业、学业压力等困难时,常不知所措,同时其也面临着较强的心理困扰。因此,高校需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新方法,从而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形式单一
在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更为多变,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较强,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沿用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形式多为教师课堂讲授,此种教育方式较为枯燥,难以勾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大部分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选修课程,其课程性质使得学生对该门学科学习重视度不足,加之大班授课模式又使教师难以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知识掌握状况,教学内容无法很好地渗透给每位学生。一些高校尝试采取团队活动、课外心理咨询等方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但因心理教师专业能力有限等因素影响,致使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效果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于心理健康月举行,并未形成常态化机制,并未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且该类活动类型单一,组织次数较少,从而致使教育效果欠佳[1]。
(二)覆盖范围小
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面对刚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并且教育内容更偏向于指导新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等,但是对于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大部分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其解决学业、就业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此种情形也造成大学高年级学生存在较强的心理问题发生风险,并且在产生心理问题后,也无法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多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其旨在解除其心理困惑、减轻其心理压力,但对于心理正常学生,高校并未专门开设提升学生幸福感、积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2]。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丰富心理教育渠道,革新教学方法
新时期大学生个性丰富、思维活跃性较强,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质量欠佳。因此,高校心理教师应积极革新自身的教学手段及模式,拓宽教育渠道,展开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首先,专业心理教师在授课中应以新学期大学生特征为依据,革新教学手段,采取穿插时事热点、多媒体教学、增强师生互动、增添趣味活动等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进而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产生更为清晰的认知[3]。其次,教师除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外,还可于课下采取多方面、多样化的心理教学活动,如利用抖音、微信等平台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沙盘活动、现场调查、心理辅导等活动,并逐渐形成心理健康宣教长效机制,于潜移默化中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除此之外,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高校还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其他专业课教学中,其他专业教师于授课期间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4]。
(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坚持全过程育人
从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看,其工作内容通常由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内咨询室负责。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职责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组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以及心理危机处理等。在高校组成中,各院系辅导员、教师同样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其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有着更为清晰的了解,由其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发挥较更为理想的干预效果。班集体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高校于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定期于班级内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或主题班会,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心理观念的形成。以团委、党委、学生会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相关会议、实践活动等,利于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除此之外,高校还需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审查预防体系,以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征为依据展开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全过程育人,如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可组织开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等教育活动;对于大四学生,可组织开展就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5]。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地位
心理教师能力对高校健康教育实施成果存在直接影响,提升心理专业教师能力,强化师资力量为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效的第一步,首先,高校要引进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心理教师,强调其在心理育人层面的主体地位;其次,高校可利用增加兼职心理教师的方式增加心理教师数量,如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会,使其兼任心理教师等。同时,高校还需构建健全的考核机制,激发心理教师的工作热情,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学习、培训等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只有师资力量得到有效增强,才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高效解决[6]。
结论:当下,高等教育越发普遍,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备全新的特征,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存在攀比等心理,此种情形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艰巨挑战。鉴于此种情形,高校必须要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予以重视。正视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以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特征为依据,积极强化师资力量,革新教育手段,构建完善的心理预防体系,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效,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发展研究[J]. 文渊(中学版),2020(8):16.
[2] 苏醒.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4):72-74.
[3] 王舟.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研究[J]. 才智,2018(21):182.
[4] 朱焕芝,陆皓东,周倩倩,等.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85-88.
[5] 刘德宝.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J]. 理论观察,2021(6):171-173.
[6] 吕云婷.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