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 443000
摘要:《叫我如何不想他》是赵元任先生创作于20年代的一首著名艺术歌曲,其创作手法既体现了对西方作曲技法的熟练运用,也完美地将中国五声音调及语言韵味融入其中,将歌曲所要表达的思念之情淋漓地展现出来,无不使人为之感动。本文对歌曲中的诗词、技法、音调、节奏等都做出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以期能全面解读这首艺术歌曲。
关键词:《叫我如何不想他》;创作手法;赵元任
《叫我如何不想他》创作于1926年,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是一首在二、三十年代颇为流行的抒情歌曲,直至今日,无论是声乐教学还是舞台演唱也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
在创作这首歌曲时,赵元任(1892-1982)与刘半农(1891-1934)年岁相当,二人都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并且有着深厚的情谊。刘半农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新思潮的影响下,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旧礼教的束缚,是知识阶层共同的心理,刘半农在这首诗词中大胆地表现了新青年追求爱情、人格自由和解放的激情。不仅如此,据赵元任在1981年回国访问时所透露,歌词中的“他”隐含了另一层深意,即也代表了一切心爱的他、她、它。届时刘半农正旅居英国,对祖国有着强烈的思念和怀旧之情,而曲作者当时恰好也正旅居美国,特意选此词谱曲以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这个“他”可根据个人的理解而设定为不同的对象。
新诗作词,词曲融合
新诗是五四运动前后发展起来的白话诗,诗歌在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精华的同时也借鉴外国诗歌的艺术形式,突破原有规律,形成了中国的新诗学,主要用来传达新鲜事物和新思想,受到知识分子的广泛推崇。赵元任的大部分艺术歌曲都是直接以新诗作为内容进行创作。
《叫我如何不想他》在每段歌词中都构建了不同的场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传达作品情感。
第一段中以“微风”“微云”为想象物。这两种事物具有漂浮不定的特点,就像在异乡流浪一样,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作为整首诗的开始,它是恰当的,自然的,也为“月光”和“海洋”的浪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段把人的个性赋予给了“月光”与“海洋”,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仿佛是两者在对话,相互辉映。生动的描绘了“我”在月夜中思恋祖国和亲人的景象。将情绪赋予风景,使情感可以被描述得非凡与深邃。
第三段以三组事物,水上“落花”、水底“游鱼”以及天空“燕子”,代表了漂浮不定、孤苦无依的流浪者在外漂泊的状态。他们非常想念家乡,却不能回归,郁闷的心理起伏。
第四段“枯树”“野火”表示诗人两种不同的情感,即苦闷与希望,两个词对比又对称。“野火”就像是漂泊不定的游子,也可以让人想起春风,在无奈中抱有一丝希望,暗示了主人公在苦闷中孕育着“希望之火”。
这四段歌词,有个十分巧妙的特点,就是每段都点明主题中心,都以“叫我如何不想他”结束。在追求艺术效果的过程中,作品使用了在场景和装饰中体现情感的技巧,并达到了深刻的意境。整部作品中,只有一句主题音乐叫我如何不想他是直接抒情,其他的都是间接抒情。这种间接抒情是微妙而诗意的,在每个场景的描绘中,都有强烈思想的主观描写。
西方技法,民族元素
赵元任是我国最早学习西洋作曲技法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最早研究民族音乐风格的音乐家。在他的创作中有意识地使用西方作曲技法结合中国五声性音乐语言及诗歌韵律,开创了中西结合的创作道路。
《叫我如何不想他》采用变奏曲式结构,分为四个乐段,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与歌词中的微风、月光、落花、枯树相映衬,在曲调创作上又
采用了民族音乐中惯用的换头合尾的手法,使内容意境充分融入进结构层次中。
音乐在调式调性上运用了多次转调,前奏与主题春在E大调,始终明朗而稳定,变奏夏为E-B-E,秋和冬为E-e-G-e-E,作者借助调的转换描绘出了四季的色彩以及心情的起伏。
在旋律表现上,赵元任主要运用了民族五声性音调,旋律清新委婉,引子以主和弦分解为骨干音调,以渐慢的速度染上思念的氛围,引出主题乐段。第一句以级进为主,平缓抒情,仿佛使人感受到了拂面的微风。第二句先是以五声音调级进的方式迂回地唱出衬词“啊”,在“发”字用宫音与角音构成下行六度的大跳,生动地用音乐描画出主人公被吹乱的发丝,正如被拨动了思念与怅然的心弦。后三段与第一段结构相同,前句描景,后句抒情,同时借助调式色彩的转换表达心情的起伏。
在和声处理方面,大多使用平行四五度和弦,以及除三度叠置和弦外的四度音程等,可以说这是创作的一大亮点,中西音乐融会贯通,这使得整部作品都极富有民族特点,表明了他“中国式”的音乐创作的尝试,同时运用装饰音达到音响效果的丰富变化。
钢琴伴奏,点睛之笔
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往往占有与旋律同等的地位,它能够更好的诠释作品的艺术内涵,渲染音乐氛围。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十分重视钢琴伴奏,融入多种节奏型与音响效果,可谓是歌曲的点睛之笔。
《叫我如何不想他》的钢琴伴奏有三个层次,右手以柱式和弦为主,在和弦中暗合了旋律音,给声乐演唱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左手低音部始终有一个弱强节奏构成的主持续音层,仿佛是作者心中牵挂的家园,无论四季变换,无论身在何处,家总是不变得思念。中声部采用分解和弦,是最具有流动性的声部,是吹过的风,是朦胧的月光,是游动的鱼,是跳跃的野火,也代表了漂泊不定的游子。
三个声部相互交叠,节奏错位,又与旋律相融合,顺着和声的方向有序地进行着。
赵元任作为语言学家,对歌曲的创作无论从宏观还是细节上都做出了语言艺术上的处理和把握,将歌词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音乐之中,音调上如此,节奏上亦如此。就如每段的最后一句“叫我如何不想他”,“叫我”为一拍前附点,放在弱起位置,这样的前长后短节奏韵律表现出了作者的苦涩与无奈,如果改成平均二八节奏便会在感情上平淡很多。“如何”两个字都给了一拍的时值,且放在小节的前两拍,既是疑问也是肯定。最耐人寻味的是“不想”二字,作者处理为一拍后附点节奏,不仅突出了“想”,且感叹意味非常浓烈,似把之前压抑的思念都在这一刻吐露出来。在钢琴伴奏上,这一句使用了固定的织体音型,强调了合尾的结构,使全曲更为统一。另外“不想”两字上用了与旋律一样的节奏,在纵向织体上强化了感叹的意味。人声与钢琴互相呼应,互相穿插,相得益彰,将乐曲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
结语
赵元任是一位学者型音乐家,有着高尚的文化品位与人格魅力,他的歌曲创作在“五四”时代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1]很多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怀念,例如《卖布谣》、《叫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等,更有不少优秀作品倡导“五四”新文化精神以及鼓舞抗战士气的歌曲,如《海韵》、《中华,我中华》、《看,醒狮怒吼!》等,无一不表达了他的热血激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
赵元任对中国音乐发展史有着重大的贡献。他被视作“现代中国音乐的先驱”,同时也被萧友梅称为“中国的Schubert”。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都带有民族色彩,这一点从未改变。赵元任虽然是在美国学习的西方作曲技法,但在创作中国艺术歌曲时,恰当地把西方的创作技巧和中国的五声音调及语言方式融合在一起,这种创作方式无疑是为2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尝试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再生著.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
[2]王盛昌 李保彤主编.中外名曲赏析[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3]戴媛媛.赵元任《叫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特点与艺术特征[J].音乐创作
2018年第七期
作者简介:王月明,女,研究生学历,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1]刘再生著,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5,第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