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诊静脉输液异常的急救护理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2
/ 2

小儿急诊静脉输液异常的急救护理价值分析

王倩,张雅兰,通讯作者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目的:此次课题主要针对门急诊静脉输液的患儿采取急救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期间到我院门急诊静脉输液的患儿作为本次研究样本,从中抽取样本量为80例,随机做有效分组处理,其中一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并将该组设定为常规组,另外一组(40例)采取急救护理干预,将这组设定为研究组,之后对所有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评估。结果: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儿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为急诊静脉输液患儿提供急救护理干预后,可以充分减少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降低患儿疼痛程度,护理效果十分显著。

关键词小儿;急诊静脉输液异常;急救护理;价值;分析

急诊静脉输液异常患儿是指在急诊科或急诊室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儿童出现的异常情况。这些异常可能是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对于急诊静脉输液异常患儿,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因此,对该类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2]。基于此,本次研究中,探讨急救护理在急诊静脉输液患儿护理中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研究样本抽取这段时间内到我院急诊静脉输液的患儿,共80例,随机做有效分组处理,一组为研究组,共有患者40例,患儿年龄最大7岁,最小1岁,其均值为(4.42±0.32)岁;该组患儿男女比例为21:19例,另一组为常规组,患儿年龄最大8岁,最小0.5岁,其均值为(4.14±0.22)岁,该组患儿男女比例为24:16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可纳入对比。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患儿实施常规的心理疏导以及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研究组患者采取急救护理:(1)立即停止输液:如果患儿出现输液异常,例如过敏反应或药物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关闭输液装置。(2)观察患儿状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和意识状态。确保患儿的呼吸道通畅,保持头部自然直立位,清除任何阻塞物。(3)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输液的紧张及不了解自身的疾病,就诊的流程比较复杂,患者就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所以在患者就诊期间,护理人员要先对患者进行安抚,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并以微笑的态度对患者讲解;即将输液时,帮助患者调节适合自己的体位,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治疗的信心。(4)寻找症状和体征:注意患儿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药物反应或其他不适症状,如呼吸困难、皮肤红肿、荨麻疹、恶心、呕吐等。(5)保持安静和安抚:在急救过程中,保持患儿的安静和安抚,避免过度激动和焦虑。(6)与医生联系:及时联系急诊医生或护士,向他们汇报患儿的情况,并按照医生的指示行动(7)给予急救药物: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适当的急救药物,如抗过敏药物、止吐药物等。

1.3评价标准

1.3.1组间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详细记录所有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血液回流、恶心、呕吐、皮下红肿等。

1.3.2 组间患儿疼痛程度对比

利用VAS评分表,对患儿经不同护理干预前后的疼痛情况予以评估,并对相关数据予以统计评估,该量表总分10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越好。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评估,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内护理前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卡方表示计数资料,结果为百分比,P<0.05表示两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组间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血液回流

恶心

呕吐

皮下红肿

总发生率(%)

研究组

40

0(0.00)

1(2.50)

1(2.50)

1(2.50)

3(7.50)

常规组

40

1(2.50)

3(7.50)

3(7.50)

3(7.50)

10(25.00)

χ2

-

-

-

-

-

4.500

P值

-

-

-

-

-

0.033

2.2 组间患儿疼痛程度对比,见表2所示。

表2 组间患儿疼痛程度分析(±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40

7.82±3.25

3.21±1.55

常规组

40

7.75±3.11

5.19±2.27

t值

-

0.098

4.555

P值

-

0.921

0.000

3、讨论

急救护理可以迅速识别和评估患儿的病情,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快速干预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康复率,急救护理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处理急诊情况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了解不同类型的输液并发症,可以快速判断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急救护理人员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药物,可以立即提供紧急治疗。例如,他们可以通过插管或更换静脉通路来确保输液的顺利进行,或者给予适当的药物来控制患儿的症状,急救护理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例如急诊科、儿科、麻醉科等。这种合作可以确保患儿得到全面的护理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急救护理人员在处理急诊情况时,也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他们可以与患儿及其家人有效沟通,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信心。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以及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诊静脉输液患者来说,需采取急救护理进行干预,该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效果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崔盈盈,朱明霞.小儿急诊静脉输液异常的急救护理价值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4):82-84.
[2]刘艳.全面优化护理流程管理对小儿急诊静脉输液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8):59-60.
[3]吴晓燕.护理流程优化在降低小儿急诊静脉输液意外风险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名医,2020,(19):109-110.
[4]尚莹.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应用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4):157.
[5]何莉.小儿急诊静脉输液异常的急救护理对策探[J].人人健康,2019,(1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