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活”起来——高效课堂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高效课堂之我见

李小明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平陵街道光镇小学  516820

【内容摘要

笔者从事农村教学二十多年,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参与、探讨和研究,养成乐于动口、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实行以“PCI”教学模式为主导,把“开放式”和“小组合作”结合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去讲解、展示自己,使数学课堂“活”起来,实现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式、师生互动式、师生角色重新定位式的变革,增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样的“高效课堂”,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平等互动   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正文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应用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对高效率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这话蕴含的深刻道理,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少讲”,学生的“多讲”、“多思”、“多做”,非常的重要,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大力推行“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PCI”教学模式,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突出重点,少讲多练,精讲精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中来,并在参与课堂交流中,让学生发现自已的长处和存在问题,更好的落实“PCI”课堂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活”了起来。

一、以平等交流的氛围促互动的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平等交流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活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其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创设平等的对话机制,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课堂中平等的对话,意味着师生人人参与,意味着每个学生平等合作,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它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更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精神上平等交流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课堂中的“平等对话”意味着心灵的敞开、主体的凸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单是“教”,而且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教师是单向付出,而是学生思想活动、思维转化成长、自我意识实现的过程。

在一节整十数的加、减法课中,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整十数的加、减,是不是只要“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出现不同的看法。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各自表述了自己的意见后,我没有立即给予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走到一个学生旁边,说:“老师想跟你握握手,但跟你握手并不表示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你在课堂上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如果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是多么单调!”。在我的鼓舞下,学生争辩的更加激烈了。最后,在结论慢慢变得明显时,我对出现错误看法的学生说:“你认为你的观点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学生说出两个加数,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都是“0”,无论加或减,都得“0”。我诚恳地表示:“你的话,让我们的脚步更接近了数学真理。”。我想,这样的语言表述,这样的对话气氛是活跃而又和谐的。这种平等的情景对话,可让学生思维不断延伸,形成自我思考、独立思考的惯性。所以,课堂上老师少一些权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赏;少一些单向的枯燥讲解,多一些问题讨论的互动,就能让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绽放出七彩思想的花,也能更好创设高效课堂。

二、给学生创造个人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习惯

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最好的途径,可以令数学方法,在启迪中生成;问题解决的策略,在生成中提高;学生的智慧,在探索中慢慢凝聚生成。

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生活中有时还有更多需要我们认识的图形。谁能找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呢?”问题很快就激发了学生小组讨论中积极的参与探究:有的孩子在教室、课本中找,有的孩子在互相探讨,有的孩子在和同桌商议……这样的互动,给学生打造了个人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形成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体现。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活动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智慧的生成。

三、“预设”与“生成”结合,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教师围绕既定目标,达到有效生成,是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体现。一节成功的教学课程,是一个“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的“生成”,是学生围绕解决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积极的思维,形成的对数学问题的疑问、理解、解决方案、感悟等。缺乏思考出现的、与教学内容无关、与学生发展无益的随意行为,不属于“生成”。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要把课前准备的“预设”,用“生成”的状态呈现给学生,而不露出“预设”的痕迹。

第二,课堂教学中超出“预设”内容的情境,要根据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及时补足。

于对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当中,不但要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要解决自身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为此,教师要根据高效课堂的要求,捕捉到来自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化解。如在学习《十几减9》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认识到了“十几减9”的结果。但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预设”引导学生,“生成”解决的方法:“只要在个位数上加1就成了”。通过“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让课堂“活”了起来,同样的结果,不仅让学生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中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完善了自己的人格,达到“教学”与“德育”并举、相长的效果。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哪些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懂得及时掌握和利用。通常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引发更多学生的思考,理清模糊认识。而有时个别学生的想法,也能激起其他学生的思考,一样应视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加于引导利用。教师要有敏锐的意识,善于抓住时机,从众多的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判断、整合,使学生思维不断发生碰撞,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动态生成。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更应是唤醒、鼓舞、激励!”,新时期的老师,在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中,要能懂得用智慧去教学、用智慧去研究,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形成高效课堂,让数学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充满智慧的旅程!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