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康复护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协同康复护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陈慧

南充市中心医院  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观察协同康复护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21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协同康复护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常规康复护理)与实验组(41例:协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协同康复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

【关键词】协同护理;康复护理慢性心力衰竭

常规康复护理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在对自身疾病未形成科学、全面认知的情况下,被动参与至康复护理活动中,不利于激发患者积极性,且忽视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出现的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1]。协同护理相较于常规护理充分发挥患者、家属在诊疗护理中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医疗卫生护理疗效,但是慢性心力衰竭该护理模式研究资料少[2]。本次研究为弥补既往研究资料不足,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9月-2022年9月82例采取不同康复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41例协同康复护理患者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在64岁~80岁、平均年龄(73.61±1.45)岁。NYHA心功能:Ⅰ级26例、Ⅱ级12例、Ⅲ级3例。对照组41例常规康复护理患者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在64岁~80岁、平均年龄(73.61±1.45)岁。NYHA心功能:Ⅰ级26例、Ⅱ级12例、Ⅲ级3例。两组采取不同康复护理模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有原发心血管疾病且出现呼吸费劲、气短等症状,辅以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以及心肌酶谱检查均确诊慢性心力衰竭。(2)患者均自愿参与相关康复护理。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语言交流障碍患者。(2)排除精神异常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1)康复护理宣教,结合患者病情向患者介绍开展康复锻炼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并向强调参与康复护理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2)饮食护理:对于有吸烟饮酒史的患者应戒烟酒,同时低盐低脂饮食,荤素合理搭配以保证排便畅通。(3)用药干预:依据患者医嘱指导患者按规定,定时定量服用治疗药物。(4)康复锻炼:心功能Ⅰ级患者可根据自身爱好,行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慢跑等有氧运动,Ⅱ级患者可采取做有氧操、散步等有氧运动,Ⅲ级患者应壁床边坐立以锻炼其身体平衡控制能力,并在患者各项生命指征平稳的情况下,搀扶其下床行走。患者每日康复锻炼1-3次,每次10-30min。

1.3.2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行协同康复护理:(1)协同康复护理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协同康复护理内容以及实施方法,并结合相关协同护理研究资料以及临床案例强调该康复护理的优越性、设置可行康复护理共同目标。(2)建立协同关系:①请患者家属在满足患者护理必要物质基础的同时,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穿衣、如厕、梳头等日常活动。②护理人员基于患者家庭情况的了解,与患者分享积极开展康复护理案例,并及时安抚患者及其家属情绪,请家属理解患者康复期间出现的负面情绪。此外,对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康复护理的行为给予肯定,护理人员协同患者家属为患者构建奖励机制,以激励患者积极参与至康复护理中。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症状自评表(SCL-90)1-5分,分值高低与负面情绪轻重呈正相关。心血管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量表1-154分,分值高低与生活质量高低呈正相关。

1.5统计学处理

SPSS21.0版本软件处理结果中相关数据,“(x±s)”用“t”检验,“(%)”用“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CL-90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CQQC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转改以及生活质量  [x±s、n]

例别

n

SCL-90量表(分)

t值

P值

CQQC量表(分)

t值

P值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41

4.21±0.12

0.93±0.21

14.264

<0.05

88.51±3.15

125.25±3.31

15.528

<0.05

对照组

41

4.25±0.14

2.21±0.24

14.221

<0.05

88.57±3.17

102.37±3.33

15.537

<0.05

t值

1.524

14.119

-

-

1.573

10.325

-

-

P值

>0.05

<0.05

-

-

>0.05

<0.05

-

-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多由原发心血管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发展而来,该病患者住院率高、病死率高,对于接诊患者在开展对因治疗的同时,需适当开展康复锻炼以促进自身心肌功能的改善,缓解其气短、心悸等症状

[3]。协同护理干预中在落实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关注患者在康复护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结合协同护理相关研究资料以增进患者对疾病、协同康复护理的了解,结合阿里以激发患者主动能动性,协同患者家属为患者构建能充分激发患者自我护理潜力的环境,要求患者家属在保证患者基本生活条件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自行穿衣、如厕、吃饭,护理人员及时疏导患者、家属负面情绪,防止患者、家属以及护理人员三者之间产生矛盾,影响患者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4]

本次研究中落实协同护理的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协同护理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祖东亮张双王楠. 协同康复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22, 20(1):169-171.

[2] 董艳辉, 迟永红, 刘柳. 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健康之友,2020,4(4), 184-185.

[3] 龚艳辉, 万艳平, 谭力权,等. 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容量管理的影响[J]. 全科护理, 2019, 17(15):3.

[4] 廖红英. 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况、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8, 5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