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320982198502111013 224000
摘要:在施工中要注意混凝土的裂缝问题,裂缝的发生和处理将影响到最终工程的质量安全和工程的使用寿命。因此,建设项目后期的养护工作要做好到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切实促进行业的稳定发展,促进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处理技术
混凝土裂缝将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对建筑结构的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相关人员需要更加注意裂缝控制。为了提高混凝土建筑的整体性和质量,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以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发生概率,提高整个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水平。
1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成因
1.1温度影响
一般来说,周围环境,特别是温度的变化,会对施工现场的大部分材料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温度的变化也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即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一般来说,物体受热时会有一定程度的膨胀,当温度下降时,物体又会收缩。因此,如果昼夜温差或一段时间温差过大,混凝土内部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波动。
工程施工时,一般用混凝土钢筋材料包裹。但钢筋材料的膨胀系数比混凝土的膨胀系数大。因此,在相同的温差下,钢筋材料的膨胀度会大于混凝土的膨胀度,从而导致混凝土逐渐拉伸,最终开裂。
此外,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孕育也会导致裂缝的发生。配置混凝土时,水和水泥的混合会释放热量,相关人员应注意。而混凝土材料两侧接触的材料不同,导致混凝土两侧硬化速度不同。最后,混凝土两侧的温度不同。一般来说,建筑物内部附近混凝土的热量不易释放,而外部混凝土的热量更容易释放。因此,内侧可能继续膨胀,最终导致产生裂纹。
1.2材料质量影响与配比影响
混凝土材料由水泥、胶凝材料、水、砂、石等材料按专业比例配制而成。因此,如果相关施工人员在混凝土调配过程中不能使用合格的材料,或者在调配过程中,没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和顺序调配各种材料,那么混凝土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质量差的混凝土很容易产生裂缝。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节约原材料成本,很多施工人员和施工队伍选择使用劣质但成本低廉的产品,这是不值得提倡的。这种行为虽然为施工队节省了原材料成本,但后果非常恶劣。
1.3施工环节的影响
在考虑了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后,还有一种可能导致混凝土裂缝的情况,即施工过程中的措施不当。施工工艺对整个工程的影响也很大。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有关人员不按规定的工艺进行施工,或不严格按照施工图纸上的指示进行施工,或施工人员不按正确的顺序进行施工,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另外,工程竣工后,相关验收人员在验收过程中态度不严谨,也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最终导致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下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人员不关心施工环节,没有意识到混凝土裂缝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对裂缝现象需要采取的措施也不是很熟悉,很容易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2 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处理技术
2.1提高材料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或施工单位不应为了节约成本而使用廉价的原材料,而应更加注重原材料的质量,从而生产出优质的混凝土材料,降低混凝土开裂的概率。施工单位应综合分析施工现场的特点,及时调整原材料在混凝土调配中的比例,为施工现场调配更合适的混凝土材料。在配制混凝土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配合比,选用合适的缓凝剂、减水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2.2混凝土结构设计优化措施
气候条件是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结合气候特点,对工程混凝土的薄弱环节进行修补加固,避免混凝土因温差产生一定的内应力,防止影响工程整体结构。大体积混凝土分块时,采用的方法与设置后浇带的方法基本相同,使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扩大混凝土散热面积,避免内部温度突然升高,降低应力集中,避免了温度裂缝的发生。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二次浇筑做好混凝土施工。另外,在二次浇筑过程中,采用钢丝网等措施,充分保证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2.3优化混凝土配比
如果实际施工中采取混凝土骨料本身吸收能力较大,含泥量高,会增加混凝土的干缩性。如果采用混凝土的骨料直径较大,对应的级配量也较大,可以采取减少水泥浆的方式,减小混凝土本身的干缩性[5]。根据相关的标准和要求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减小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可以抵抗水和热,改善混凝土的收缩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泵送性、和易性,在混凝土中放置高效减水剂,防止泌水问题发生。在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施工中,须深化对施工现场状况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选取混凝土的坍落度,应结合施工要求调整混凝土的实际配合比。
2.4混凝土施工工艺控制措施
为了防止温度引起的裂缝,应正确选择水泥,水热温度较低的水泥为最佳。同时,可适当掺入外加剂,节约水泥用量。浇筑混凝土时,现场试验人员必须对现场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坍落度和和易性变化,准确测量,及时将结果反馈给拌和部门,并迅速制定对策。混凝土捣固作业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在作业过程中,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重点,特别是对钢筋、端模、死角较多的部位,要专门设置夯实处理人员,现场作业指挥由相关施工人员负责。振动主要通过插入进行,一般最佳插入深度为30cm,垂直插入距离为60cm,插入高度为5cm~10cm。在振动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必须实时跟踪检查作业情况和发展趋势,防止出现过振、漏振等不良作业行为。
2.5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技术
浇筑混凝土前,施工缝位置应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的地方确定。所选位置施工方便,一般适用于水平面或垂直面设置。具体处理要求如下:一是混凝土分层、砌块浇筑。为浇筑整体接缝混凝土,混凝土浇筑一层完成后,在表面喷洒缓凝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用高压水冲洗机冲洗表面浆,然后喷一层水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用凿凿或高压水枪清理浮浆及表面。同时设置接缝钢筋,保证混凝土接缝表面粘结良好。二是施工缝处插入钢筋时,应采用关键部位和抗震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渗混凝土应做成凹型、凸型或设置止水带;施工缝倾斜时,宜浇筑或作成台阶状。
2.6控制温度
裂缝的核心原因是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混凝土处于干燥状态时,由于温度应力的影响,容易产生裂缝。因此,必须做好混凝土的硬化监测,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化,防止温差过大引起裂缝。施工温度高时,随时可加水冷却,减少浇筑面厚度,进一步提高混凝土冷却效率;施工环境温度低时,应注意混凝土的保湿防止混凝土硬化时出现裂缝。
2.7做好后期的养护工作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求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养护工作。在建设工程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包括当地的天气条件、湿度和温度变化,选择最合适的养护方案,以不同的构件形式进行具体的养护工作,以减少影响外部因素对混凝土的影响。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成后,进入初凝阶段。在水化热的作用下,混凝土的强度提高,混凝土中的水分被消耗掉。如果混凝土在初凝期蒸发,施工人员不及时补水,混凝土的碳化系数就会增大,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随时注意混凝土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以确保混凝土凝结是否顺利,工程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要加强混凝土质量管理,选择最合适的施工工艺和设备,施工人员要严格按规定施工,确保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及处理技术 [J]. 李想. 建材与装饰. 2020(05)
[2]对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处理技术的研究 [J]. 白飞云. 居舍. 2019(36)
[3]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处理技术研究 [J]. 杨跃民. 住宅与房地产. 2019(25)
[4]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处理技术研究 [J]. 王苏. 四川水泥.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