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科普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慢阻肺科普知识

陈忠玉

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61665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属于常见气道慢性疾病之一,患者发病后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受限为主要临床特征。有资料统计认为,全球范围内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发病率高达9%-10%,其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发病后将对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提示,及时掌握慢阻肺相关医学知识对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防治此病具有积极意义。那么,什么是慢阻肺?慢阻肺相关危险因素有哪些?若不幸确诊慢阻肺又该怎么治疗呢?让我们带着上述问题,一起开始今天的科普之旅吧。

一、慢阻肺是什么?

慢阻肺是一种以气流持续性、不完全可逆性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病后将表现出咳嗽、呼吸困难、胸闷、咳痰、气短等症状,将对其生活质量、劳动能力等造成较大影响(负面)。目前临床尚未明确慢阻肺具体发病原因,病理学研究认为此病基础在于气道及(或)肺泡异常,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壁充血/水肿、纤毛倒状/粘连/脱落(部分)等,支气管壁发生以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应注意的是,处于急性加重期的慢阻肺患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表现出粘膜充血、水肿、变性坏死、溃疡形成等情况,管腔狭窄(发生原因在于基底部肉芽组织、机化纤维组织增生)且痰液存留,肺泡通气不良并将进一步降低气体交换能力。

上文中我们已经了解咳嗽、呼吸困难、胸闷、咳痰、气短等呼吸系统相关症状是慢阻肺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但由于个体差异客观存在,部分慢阻肺患者还可表现出发热、食欲下降、乏力等症状。应注意的是,在寒冷的秋冬季节慢阻肺患者症状较为明显,其中夜间以阵咳为主,清晨排痰量增加且痰液呈白色粘液。慢阻肺发病早期患者各项症状均不明显,劳累过度时则将加重相应临床症状,随着慢阻肺病程延长、病情加重,上述症状将呈进行性加重表现。

二、慢阻肺如何进行治疗?

(一)药物治疗

应注意的是,虽然慢阻肺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但若病情未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或将对机体其他组织器官(如心脏)造成相应影响,病情严重者或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由于目前临床尚无针对慢阻肺的有效治愈措施,因此患者一旦确诊该疾病即需终身应用对症药物延缓/阻碍病程进展,以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现阶段慢阻肺常用治疗药物包括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等药物类型,目的在于改善机体通气状态及氧供,但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患者实际病情合理取舍具体用药方案。想必读者朋友们日常接触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口服用药、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给药等,殊不知由于慢阻肺属于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充分利用其发病局部解剖结构积极采取雾化吸入给药,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呼吸道局部并迅速发挥药效,同时可有效避免全身用药所致相应不良反应。由此提示,雾化吸入给药应用于治疗慢阻肺患者有效性、安全性均较为理想,目前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包括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

此外,对于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而言或需提供机械通气(有创、无创)以利于尽快改善其机体通气状态。无创呼吸机是现阶段于临床推广的机械通气方式之一,具有无创、无痛、可重复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因呼吸机疲劳、痰液引流不畅从而具有较大的呼吸衰竭发生风险,因此积极采用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方式能够起到缓解呼吸肌疲劳、扩张支气管、促进肺泡内二氧化碳排出等作用,有利于改善机体相关血气分析指标。

(二)早期肺康复

早期肺康复理念最早于1974年提出,具体指利用多种方式改善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肺功能及身体机能。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将早起肺康复应用于慢阻肺患者中在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可起到积极作用。早期肺康复并不是单一学科,其具体涉及营养学、运动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康复方法主要有运动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应注意的是,早期肺康复并不涉及临床用药,其主张通过功能训练、营养及心理支持等措施帮助慢阻肺患者改善身体机能及心理状态,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由其本人独立完成或接受医务人员协助完成相应康复方案。

(三)氧疗

氧疗是现阶段临床用于辅助治疗慢阻肺的主要措施之一,具体指每日持续性、低流量(2-4L/min)吸氧时间在15h以上,此举有利于慢阻肺患者机体获得充足氧供从而改善其因病情所致缺氧状态,在提升机体血氧分压、增强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氧疗的适应症如下:(1)血氧分压7.3kPa及以下/血氧饱和度88%及以下,可伴或不伴3周出现2次高碳酸血症病情;(2)血氧分压在7.3-8.0kPa范围内,存在肺动脉高压、外周水肿等情况,或发生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压积在55%以上)。

(四)其他措施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逐渐由单一生理层面向生理-行为-心理等多方面转变,对慢阻肺的处理工作已不仅局限于临床用药、肺康复及氧疗等治疗手段。我们知道,吸烟是一种有百害无一利的不良行为习惯,其对人体呼吸系统将造成严重危害。吸烟不仅参与慢阻肺的发生、发展过程,若确诊病情后仍未能够有效戒烟势必影响治疗进程,因此针对慢阻肺患者而言,自身能够做的首要任务是配合医务人员提供的戒烟计划成功戒烟。此外,合理膳食、规律运动等行为习惯对提高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至关重要,在慢阻肺治疗过程中或多或少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应引起患者本人、家属高度重视。

心理干预是近年来临床多学科研究热点方向,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心理、生理状态二者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即慢阻肺患者由于对自身病情失去信心、疾病及治疗项目所致生理不适感等因素可能产生相应负面情绪,而严重的负面情绪或通过影响机体内环境稳定、改变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等途径进一步使慢阻肺病情恶化。因此,针对慢阻肺患者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有效改善/消除其负面情绪、增强战胜病魔自信心,对提高其配合治疗依从性、确保其临床疗效及预后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