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张良兰 ,满忠秀,姜莉

斯坦德科创医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市  266100

【摘要】目的:分析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方法:选择本地医院临床分离并鉴定的200株肠杆菌科细菌为观察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L-B法)做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药敏性试验,比较肠杆菌科细菌对不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结果:在本次分离鉴定的200株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药物的耐药性评估结果显示,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最高、对厄他培南的敏感度次之,对美罗培南的敏感度最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现阶段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依然存在,但该药物依然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因此未来应高度重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做好预防,这对于提升治疗效果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美罗培南

前言:目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患者治疗干预阶段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根据相关学者的调查发现,肠杆菌科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此类患者治疗期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因为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好、通透性强等优点,成为诸多医师的首选。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应用量的增加,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康复进程,不容忽视[1]。因此为更深入地了解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本文以本地医院分离鉴定的200株样本为观察对象,资料如下。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地医院分离鉴定的200株肠杆菌科细菌样本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范围为2022年2月-2023年6月,菌株来源于患者送检的尿液、痰液以及脓液、灌洗液等,同时排除了同一标本中检出的重复菌株。

1.2方法

本次试验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为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德国西门子公司,设备型号SCAN4);使用GNS-448药敏卡,其中包含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两种药物;厄他培南纸片采购自英国Oxoid公司。

准备就绪后即可分离并鉴定菌种,将样本接种于培养基上,在35℃条件下连续培养24小时并纯化。上机鉴定记录结构,具体操作方法参照说明书即可。

之后做K-B纸片扩散法测试,取0.5麦氏单位菌液,参照操作者参照K-B法将菌液均匀涂抹在M-H平板上,并用游标卡尺检测抑菌圈大小。在室温条件下放置15分钟后,使表面彻底干燥,再将纸片粘贴在琼脂表面,并在35℃条件下连续孵育18小时,观察检测结果。

1.3观察指标

其中抑菌圈直径≥19mm标记为敏感;抑菌圈直径15~18mm为中介;抑菌圈直径≤14mm为耐药。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使用SPSS 25.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2.1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所选的200株肠杆菌科细菌样本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等,相关资料见表1。

表1 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结果(n=200

病原菌

株数

占比

大肠埃希菌

98

49.0%

肺炎克雷伯菌

64

32.0%

阴沟肠杆菌

25

12.50%

奇异变形菌

13

6.50%

2.2耐药性评价

在综合比较不同肠杆菌科细菌对三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后可以发现,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最高、对厄他培南的敏感度次之,对美罗培南的敏感度最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耐药性评价

病原菌

亚胺培南

厄他培南

美罗培南

敏感+中介

耐药

敏感+中介

耐药

敏感+中介

耐药

大肠埃希菌(n=98)

97

2

92

6

86

12

肺炎克雷伯菌(n=64)

63

1

60

4

54

10

阴沟肠杆菌(n=25)

25

0

23

2

17

8

奇异变形菌(n=13)

12

1

10

3

7

6

组间数据差异比较,亚胺培南与厄他培南的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但耐药性低于美罗培南,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关于该药物的耐药性问题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作为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保证患者治疗效果,需要深入评价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再积极完善患者用药干预路径,这对于促进康复的意义重大。

根据本单位对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结果可以发现,本次研究中共检出200例肠杆菌科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的占比达到49.0%,肺炎克雷伯菌的占比为32.0%、阴沟肠杆菌占比为12.50%、奇异变形菌占比为6.50%。通过了解肠杆菌科细菌占比对于指导科学用药的意义重大。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且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因此该药物对于诸多致病菌都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但根据不同致病菌的耐药性评价结果发现,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其中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最高、对美罗培南的敏感度最低,由此可见,在用药管理期间应高度认识到肠杆菌科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为:在我国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治疗中,使用美罗培南治疗的患者占比最多,而采取亚胺培南治疗的患者最少,因此在长时间用药治疗后细菌更容易对美罗培南产生耐药性,最终影响治疗效果。而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造成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可能与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编码基因有关,作为一种可水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内酰胺酶,其编码基因可利用质粒传导,进而在不同菌种间转移与传播,最终导致耐药性问题

[2]

而在实际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依然是治疗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该药物的治疗总有效率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但由于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提升,该问题的发生会严重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并且大部分患者可能会呈现出多重耐药性特征,若不能采取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陷入无药可用的地步,增加了疾病治疗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未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重视医师的用药指导培训。为保证医师合理用药,应该通过健康用药宣教的方法加深全体医师对抗菌药物使用问题的了解,通过定期开展健康教育等方法巩固医师对药物耐药性问题的了解。同时在合理用药时也应该针对完善用药方案展开宣教,例如在用药治疗时刻考虑选择延长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输注时间,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用量,进而解决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问题。(2)合理使用磷霉素。在任何情况下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都有可能导致耐药性问题,而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考虑静脉使用磷霉素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这也是预防耐药问题的有效手段。(3)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在肠杆菌科细菌治疗中改变长时间使用一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情况,而是选择交替使用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三种药物可有效预防耐药性。

综上所述,在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治疗期间,患者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为取得满意效果,医师在患者用药治疗中应坚持合理使用抗生素为基本原则,尽早查明病原体后,根据药物敏感性主动优化日常用药方案,这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药物耐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琴,许健,宋培培.儿童患者检出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20,45(12):1273-1278.

[2]葛婷婷,叶鸿雁,谢红意等.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09):1079-1081+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