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外国语学院 051130)
摘要:古代汉语不仅涵盖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大道。虚词作为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如何在波兰语翻译中彰显文化魅力,至少在如何正确翻译出它的词义及作用方面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为例,对文中出现的高频虚词在波兰语中的翻译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古代汉语虚词;波兰语;翻译策略
翻译的前提是要了解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对比语言学正是对两种语言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列举和比较。虚词是汉语中重要的语法手段,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不能单独成句。尽管如此,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对比语言学的视角下,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出现的高频虚词在波兰语中的翻译策略,旨在加深读者对翻译理论的理解,提高对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翻译技巧,还可以通过对翻译文本的比较,认识古代汉语译文应保留原文的节奏韵律,进而达到归化异化完美结合的效果。
一、古代汉语虚词概述
虚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由于其语法功能非常重要,且具有出现频率高和范围广的特点,因此成为了汉译波过程中的翻译难点。
(一)古代汉语虚词的定义
古代汉语虚词共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古代汉语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同时,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句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二)古代汉语虚词的语法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虚词往往伴随着多种用法。同时,虚词在文章中的置位也是多样的。虚词虽无实际语义,却能够表情达意。古代汉语虚词的作用体现为绝对数量少,相对使用量多,且用法复杂。古代汉语虚词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则是兼类词多,用法灵活。例如“之”既可以做助词又可以做代词;“以”不仅可以做介词、连词,还可以做动词等。兼类现象使得古代汉语虚词的用法变得更加复杂,但同时也更加灵活。
二、古代汉语虚词“之”“以”的用法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古代汉语虚词词类的研究成果颇丰,包括助词、介词、连词等。根据需要,本文选取了“之”“以”两个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虚词,对其用法进行梳理分析。
(一)之(17次)
虚词“之”在全文中共出现17次,其中3次作为结构助词,译为“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5次作为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臣之壮也;邻之厚;君之薄也等);1次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8次充当代词(子犯请击之;公从之;许之等)。
(二)以(7次)
虚词“以”在文中1次作为介词译作“因为”(以其无礼于晋);1次作为介词译作“把”(越国以鄙远);3次作为介词,表目的,“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2次作为介词译作“用”(以乱易整;敢以烦执事)。
三、古代汉语虚词在波兰语中的翻译策略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不仅体现了烛之武诚挚的爱国精神,“无礼于晋”“贰于楚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等句也蕴含了为国以礼、忠诚不二、信守道义等重要价值观念。在这篇文章中,“之”、“以”等一系列虚词大量出现,但由于这类词意相对空泛,波兰语中又缺乏虚词的概念,在翻译过程中对虚词的精微意义或功能的理解上便容易出现阻碍,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种情况。本文将从两种翻译法的角度分别列举3则实例进行对比分析。
(一)借助归化策略下的意译法翻译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通常在翻译句子、词组或更大的意群时使用较多。在中波两种语言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意译法得以广泛应用。
例1:因人之力而敝之。
译文:Używając siły innego człowieka, uderzać na niego.
虚词“之”在句中作结构助词,译为“的”。而波兰语中没有完全与“的”对应的词汇,最常见的方式是以属格(也叫所有格)来表达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Siły innego człowieka”就是通过一个属格的应用,表达出“他人的力量”的意思。
例2:以乱易整。
译文:Zastąpić porządek chaosem.
本句中虚词“以”作介词,译为“用”,句意为“用混乱去代替已有的秩序”。
“Chaos”意思是“混乱”,而波兰语中没有与“用”相对应的词汇。因此,根据波兰语的语言习惯,需要运用工具格(chaos为阳性名词,需要添加标志性词尾“em”)来表示“用混乱”的意思。
(二)借助异化策略下的直译法翻译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因此,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翻译过程中与意译法互为配合,能够起到相互辅助的作用。
例1:子犯请击之。
译文:Zifan poprosił, aby zaaktować Qin.
虚词“之”在句中作代词,指代秦国,句意为“子犯请求攻击秦军”。波兰语译文中“poprosił(请求)”与连词“aby(为了)”的搭配作为波兰语中常见的表达,目的是引出请求的内容。其余部分均采用了逐字对应翻译的方法,“之”也直接译为了指代对象“Qin”,而不是用代词“它”来表示。
例2: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Ponieważ państwo Zheng znieważyło państwo Jin.
虚词“以”在本句中作介词,译为“因为”,句意为“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Ponieważ”意为“因为”;“państwo Zheng”和“państwo Jin”分别意为“郑国”和“晋国”;“znieważyło”意为“侮辱”,因原文中的“无礼”相较没有礼貌程度更甚,因此选用了波兰语“znieważyło”一词来表达。由此可见,在本句中使用逐词对应的直译法就能够很准确的将古代汉语翻译为波兰语。
结语: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在归纳文中的高频虚词用法的基础上,从对比语言学视角出发,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举例进行了翻译策略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抓住汉波这两种语言的不同点,并针对不同的语境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或者把二者相结合,让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同时,正确掌握古代汉语虚词在波兰语中的翻译策略,也有助于增强波兰籍汉语学习者对中国古代汉语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播到波兰,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孙巍. 试析《三国演义》里虚词“之”在西班牙语中的翻译[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2]李琼,欧晨雪.对比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以《养花》一文为例[J].英语广场,2023,No.227(11):3-6.DOI:10.16723/j.cnki.yygc.2023.11.03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河北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语言学视域下中国古代汉语虚词在波兰语中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W2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