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

王虎生

身份证号:362429197012053418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确保粮食安全历来是治国安民的首要任务,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形势复杂,世界经济恢复增长速度还需要时间,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粮食安全正面临严重挑战。一方面,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区域之间的资源差异等,使得粮食供需关系更加紧张、区域间产供销不平衡矛盾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给经济发展和民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也对粮食应急保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粮食安全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不确定性强的系统工程,受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制约、多维交互且有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因此,亟需在系统全面地认识粮食安全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新出路。

关键词:粮食供应;安全;管理

引言

民以食为天,粮稳安天下。粮食安全问题是关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战略议题。粮食安全问题贯穿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是一个涉及供应链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复杂适应系统。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构建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双循环格局下,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粮食自给自足和国际粮食适度进口的有效结合确保了我国粮食供应链安全与稳定。然而,近年来,反复不断的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加之地缘政治冲突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为粮食安全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与不可预见性。如国际粮价持续飙升,导致输入性通胀加剧引发供需失衡和国内粮食生产与居民粮食消费结构错配等问题层出不穷。

1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

1.1国际粮价波动

稳定的国际粮价对于我国粮食供应链安全具有深远意义。但随着极端天气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国际上的粮食供应稳定性面临很大的挑战。此外,在逆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思潮涌动的背景下,叠加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地缘政治冲突等多种因素,多国开始实行粮食出口限制政策,供不应求引发的哄抬物价现象使得我国粮食供应链难以畅通。由于全国谷物出口量的1/3都是来源于俄乌两国,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粮价也随之飙涨,给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了高度不确定性。除上述传统的风险因素外,粮食能源化和金融化等非传统风险对国际粮价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影响。

1.2粮食储存环节面临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储存大米的方法就是采用常温储存的方法把大米放在阴凉的地方储存,这种方法简单便利但是对于大米的新鲜程度和口感难以把控。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都有保质期,大米也不例外,因为不同品牌的大米加工方式等步骤不同保质期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大米长时间在常温下保存会陈化导致营养价值的流失,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不仅要讲究吃得饱,还要讲究吃得好,所以大米作为我们的主食关于它的储存问题应该引以重视。

1.3粮食结构性紧缺矛盾凸显

我国大国小农,人多地少,淡水稀缺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近年来,农业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粮食产量和供应水平的提高,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粮食作物存在阶段性过剩,如玉米、稻谷等品种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部分主粮存在供给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如国产大豆产能不足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内大豆单产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同质化严重,国内多为高蛋白和菜用大豆,以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为代表的美洲市场主要为高光效、高肥效、抗倒伏、抗虫和抗除草剂大豆。同时,部分粮食作物供需矛盾导致进口需求持续扩大,2020年,国内大豆进口量1.0亿t,进口量大幅增加且首次突破1亿t。

2我国粮食供应安全管理建议

2.1提升粮食储备能力,优化粮食储备布局

粮食储备体系的优化布局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的重大事项,突发事件发生时,成品粮的精准、及时供应是保障民生安全、减少灾害损失、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条件。与其他救援物资相比,粮食储藏稳定性差,需要有优良的储存条件、检测设备等,还需要定期轮换,储存和轮换成本较高;而同原粮相比,成品粮的储藏稳定性更差,对储存条件要求更高,定期轮换频率更快、轮换周期更短、轮换风险大、操作难度大。我国目前粮食储备体系已基本建立,粮食储备已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并能够在调节国内粮食供需平衡、稳定粮价、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使得难以对受灾地区的粮食需求进行科学合理估计,受灾地区的经济水平、社会影响以及运输能力等因素都会对应急时的粮食需求提出要求,这些影响因素使得目前对应急粮食需求的精确科学估计较为困难,导致各地区的成品粮储备数量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地区的成品粮储备规模较大,造成成品粮的库存持有成本增加,仓储作业总成本也随之增加,使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而另一些地区的储备规模相对较小,这使得储备库内的仓储作业无法形成规模优势,不利于仓储成本的降低。应急粮食需求具有非例行性、不确定性以及强烈的非平稳性等特点,影响应急粮食需求的某些因素难以被量化,以及我国应急管理重视较晚,与应急相关的统计数据缺失较为严重,样本量较小等问题,一般的传统预测方法难以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因此需要加强,结合各地区各类突发件下成品粮应急的历史数据,对应急成品粮需求进行预测。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安全库存理论等库存管理方法,结合各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粮食应急管理安全评估结果、应急成品粮需求预测结果,对成品粮储备规模进行优化测算。

2.2全方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我们需从自身能力出发化解粮食供应安全风险,把自身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为抵御国际粮食市场风险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一,加强科研投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与品质。强化种子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第二,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根据产需形势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稳口粮、玉米,扩大豆、油料;调减普通小麦种植面积,适度增加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特别是提高黄淮海和西北地区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不减少玉米产量前提下,增加大豆产量,提高大豆自给率。第三,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农业生产过程,提高紧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与农业生产技术。在生产环节,扩大卫星遥感、地面传感等物联网技术与设备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使数字孪生世界中的“农作物生长模型”“气象监控模型”等更为准确与精细,进而实现高效利用农资资源,并可以提前准确预知生产风险,对农作物生长进行精细管理。同时,加强智能物联网设备的布设,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的自动化运转,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供给质量。

结语

未来,在立足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粮食供应链有效运转和转型升级。此外,在国际背景下,通过改善粮食产业链、价值链,达到畅通粮食供应链国际循环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慧.谨防国际粮价高位波动传至国内[N].经济日报,2022-04-21(5).

[2]李孟林.俄乌冲突重创供应链全球粮食安全预警[N].每日经济新闻,2022-0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