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泰和医院 湖南长沙 41020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轻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用辛伐他汀的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NIHSS评分≤3分)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辛伐他汀片(20md/片 杭州默沙东),住院时间从3天到20天不等,出院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复诊时间为半年,1年(复诊时均复查TCD),分析对比颅内动脉硬化程度(患者入院后血管评估均采用颅脑磁共振MRA或者CTA,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小于70%,一般认为可以规范药物治疗后复查评估《神经内科 第8版p248》,因此未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粥样斑块、血管狭窄程度(本研究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即TCD),结果:在治疗后患者TCD示动脉狭窄未继续加重、动脉斑块主要以硬斑为主,斑块稳定性较好,结果显示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NIHSS评分在治疗后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可以实现对疾病症状的积极改善,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辛伐他汀;临床疗效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供血障碍发生的变性、坏死或一过性的功能丧失,是神经系统最常见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致残率于病死率均较高。[1]。目前关于缺血性脑血管并无特效治疗药物,大多数是基于抗血小板聚集与降脂的辅助治疗模式为主,以此缓解患者的疾病症状并控制神经缺损问题[2]。传统的药物主要是基于阿司匹林为主,其属于典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是单纯阿司匹林所能够达到的疗效有限,尤其是对于动脉血流恢复以及神经功能的修复效果有限[3]。对此,对于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需要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增加其他药物协同治疗,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本文以我院收治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为例,探讨不同用药方式及其效果差异。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开展研究并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60例,男女患者分别35例、25例,年龄区间54岁到80岁,平均(64.51±3.79)岁,急性病程1h到1周(溶栓患者不在此列),平均(5.81±0.13)h。常规组患者60例,男女患者分别32例、28例,年龄区间54岁到79岁,平均(65.09±3.57)岁,病程同上,平均(5.74±0.4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价值,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相同处理,主要是为患者提供生活、饮食指导,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方式,坚持规律作息并保持合理运动。
常规组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基于口服方式用药,每天用药1次,每次用药100mg,每晚一次,服药时间1年。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口服用药,每次20mg,每天用药1次,每晚一次,服药时间1年。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患者动脉狭窄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基于具体类型采用定量、定性方式判断,针对性别等百分比数据采用T2检验,对于年龄等均数数据应用X2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中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动脉血流指标对比
在治疗后患者的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的血流评价结果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动脉血流指标对比
组别 | 例数 | 基底动脉(cm/s) | 左椎动脉(cm/s) | 右椎动脉(cm/s) | 颈内动脉(cm/s)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实验组 | 60 | 27.54±2.34 | 42.34±3.61 | 28.24±2.13 | 39.54±4.24 | 28.43±3.10 | 39.24±3.11 | 30.41±2.224 | 58.24±3.24 |
常规组 | 60 | 27.85±3.01 | 35.24±3.11 | 27.13±2.64 | 31.24±3.22 | 28.12±2.81 | 31.24±2.39 | 30.36±3.09 | 42.24±3.61 |
P值 |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2NIHSS评分对比
干预6个月开始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NIHSS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BHI | CVR(%)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实验组 | 60 | 0.72±0.13 | 1.58±0.24 | 18.56±3.66 | 36.24±3.39 |
常规组 | 60 | 0.80±0.14 | 0.97±0.18 | 18.29±4.07 | 22.41±4.28 |
P值 | -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辛伐他汀是一种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也称为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主要药物。其通过抑制肝脏中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阻止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其降低胆固醇的能力,以减少动脉硬化的程度,防止斑块的形成或扩大,从而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
[4]。此外,辛伐他汀还被认为具有一些独特的血管保护效应,如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抗炎、稳定斑块、抗血栓等,这些效应与其降低胆固醇的效应是独立的,也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5]。
从药理学角度来看,辛伐他汀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和优势在于下面几点:1、高效降脂。辛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少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硬化的发展;2、降低疾病再发风险。近些年临床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再发风险;3、具有血管保护效应。除了降低胆固醇外,辛伐他汀还具有一系列对血管有益的效应,如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抗炎、稳定斑块、抗血栓等[6];4、安全性高。辛伐他汀的副作用较少,一般可耐受,且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已得到广泛验证;5、便于患者依从性。辛伐他汀通常每日一次口服即可,用药方式简单有利于保障患者的规范用药依从性。整体而言,辛伐他汀因为高效降脂、降低再病发风险、血管保护效应、高安全性等方面优势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不仅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还能够实现对病症的积极控制,具备较高的临床用药优势。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患者颅内动脉动脉狭窄程度未继续进展,粥样斑块主要以硬斑为主,结果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NIHSS评分在治疗后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本研究结果证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辛伐他汀具备较高的治疗优势,不仅可以更好的控制疾病症状恢复颈部血流,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疗效相对于阿司匹林而言均有明显优势,可以作为常规治疗形式。
综上所述,辛伐他汀可以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可以实现对疾病症状的积极改善,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杰,杨彬彬,马承祥,王雪媛.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1):45-47.
[2]李丹.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2,45(01):124-125.
[3]李素琴,刘菲,李世环,刘国利,吴岸森,赵蓉,夏红利,李敏才.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观察及机制分析[J].老年医学研究,2021,2(06):14-17.
[4]王浩,胡春梅.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1):93-95.
[5]徐海彦.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栓塞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效果[J].中国校医,2021,35(05):383-384.
[6]吴晓宁.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1):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