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城(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01
内容摘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是乡村突破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是乡村文化符号的挖掘,通过引进企业、人才、创意、资金等要素,整合资源,激活乡村文化活力,最大限度的把文化价值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注重空间的营造、文化的营造、产品的营造,沉淀真诚的文化品牌。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力,引导村民自发改善乡村风貌,自觉将传统特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积极开创文化新业态,助推乡村经济加速增长,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符号 文化价值转化 沉浸式体验 乡村振兴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
着眼于国家政策,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大工作部署,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关注、聚焦乡村振兴问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在2023年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依然高举“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这意味着文化产业之于乡村振兴是一条新的探索路径,国家为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中国市场的日趋成熟,国际舞台上中国的身影日渐增多,中国的文化魅力与文化自信通过各种层面正在不断的散发。就消费现状与发展趋势来说,消费市场出现了结构变化,以物质产品为主要消费的形式逐渐走向以精神消费、文化消费为主的模式。中原传统文化的缘起、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国人的关注,文化消费日渐增长,这不仅仅是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在这种社会经济与国家战略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崛起拥有了必然性。
在目前这个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下,如何在众多雷同的乡村发展地中脱颖而出,是乡村开发发展的一大难题。而文化是乡村差异性与独特性表现的主要标志,走“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或许是乡村振兴的一条创新路径。
二、案例介绍
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研究案例,探索“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平安大道与广信街交叉口西北角,它是一座以文化为消费主体的,一个以戏剧覆盖一切的主题乐园,这所乐园打破“老套路”,将中原文化的精神映射在高雅且精致的戏剧表演中,折射出中原文化的无限魅力,派生了极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在多方平台,社会人士中形成了爆炸式的传播,跨越式的网红效应,加速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曝光度,为乐园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王潮歌导演联合建业集团历时四年,共同创作的一部全新的文化作品。项目总占地622亩,核心区是一座单边长328米、高15米的城廓,这座城廓”以棋论道指点江山“,城为“棋盘”,戏为“棋子”,用艺术演出的方式来彰显中原年文化的特色,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方寸棋盘上跨时代的演绎了河南唐宋时的繁荣、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苦难、河南精神的勋章……
该项目成功的两大因素:第一是新场景,脑洞创意,建造了蔚为大观的建筑载体,建设团队深挖隐于人间藏于闹市的中原文化,将“黄土、稻田”等文化符号作为设计元素,用全新的方式推开掩映的文化大门,将黄河文明浓缩在这黄土格子间,一格一景,记录着黄河土地、粮食传承,演绎着中原的农业文明、历史奇幻、家国情仇、离合悲欢……诠释着中原文化的存在与魅力。第二是新概念、新体验,戏剧即一切,将数字科技当做媒介,参与到戏剧演出中,赋予文化当下新媒体艺术语言特性,让文化在多重感官下享受中原文化的磅礴与独特,给游客制造空间与时间上的双重穿越体验。
图 1《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卫星平面图
三、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探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建设、发展、运营轨迹,可将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路径囊括四部发展曲,分别是文化特色挖掘,文化资源的引入,文化价值的转化以及文化品牌的运营。
(一)文化特色挖掘
文化特色的提取是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一方情”,乡村的空间坐标,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土民情、居住空间等是构成各色乡村文化的体现,因此深度挖掘文化特色的第一步,是充分解析在地环境、生存空间、生存方式;每一个村落都有他的发展历史,它的起源、发展方式、发展故事构成了它的文化属性,人们对一个乡村的认知,其实就是文化认知,文化认知往往是从乡村文化符号开始的,因此深度挖掘文化特色的第二步是探秘乡村发展轨迹,选择强认同感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它可以是一个建筑,一颗树,一个舞蹈,一种风俗,一代精神……,它未来可应用于各种场景,这个“文化符号”就是这个乡村的特色与写照。
(二)文化资源的引入
文化资源的引入是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驱动引擎。
乡村振兴的本质其实是资源的倾斜,这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可由区县政府牵头引导,出台相关行动计划和实施方针,组织在地文化艺术创作、拍摄文化纪录片/短视频、组织文化活动等,通过大众媒体,不断推广本土文化,吸引多方力量的关注,同时政府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入优质文化企业力量的加入。
引导多方文化企业、平台、工作室或各类文化人才向乡村拓展文化业务,落地经营,为乡村建设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例如开发文化演出项目,建设文化空间载体,文创产品创意设计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文化价值转化
文化价值的转化是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灵魂力量。
文化价值的转化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空间的营造、文化的营造、产品的营造。
空间的营造,空间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本身。《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出其不意,打破常规建筑形式,紧扣中原文化内核,提取了主要的文化要素,即河南特有的居住文化符号-“黄土”,打造了一座具有传承意义的“中原营城”,营城规划的56个形式各异的格子空间,每个空间自由创作,聚焦“黄土”文化元素的同时,组合叠加不同象征着黄河文明的文化元素,例如窑洞、村落名字、黄河故事等,放大文化感知,打破单一的空间形象,丰富了空间体验,56个空间相互勾连,四通八达,同一空间,不同的方向选择,将会邂逅不同的文化故事,颠覆性的创意新空间结构,不仅丰富了情感体验线路,又提升了游客的情感共鸣。因此,物理空间的营造,要充分研究并掌握文化特质,合理运用”文化符号“,提炼一大核心要素,辅助多元文化要素,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设计与创造先锋艺术空间。
空间的营造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建设,如果物理空间是文化价值转化的基础,那么精神空间的建设就是文化价值转化的催化剂,所谓的精神空间即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认同,如何快速搭建精神空间,当下时代,各类社交媒体的盛行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通过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软件,将乡村特色文化以短视频创作,广告宣传等有趣的形式广泛传播,互联网、新媒体成为受众群体相互沟通、交往的桥梁,依托平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向世界传达积极的文化形象,营造独有千秋的精神空间。
文化的营造,文化体验是文化价值输出的核心任务。《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主要采用场景故事沉浸、技术互动沉浸两种表现手法,将艺术赋能黄河文明,让戏剧成为文化的代言人,在一个个格子间诉说着黄河文明的故事。不固定的位置,无界限的舞台、鬼斧神工般的雕琢、淋漓尽致的表演(21个幻城剧场,3大主剧,18个小剧,近千名的专业演员不重复的表演,约700分钟的戏剧时长)、让观众成为黄河故事的主角,直接与文化对话。极致的感官体验不仅仅是场景故事的沉浸,深度的沉浸应该是心灵与精神的双重沉浸,王潮歌导演大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将“文化”跨界与“科技”深度融合,从舞台搭建到布景设计再到灯光照明,多维度运用新科技,让游客在强烈的参与感与互动感中逐渐丰满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
图 2《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戏剧演绎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输出的文化体验,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它的核心模式即艺术戏剧赋能文化符号,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之路,数字科技点睛升级,营造深度沉浸体验。对于乡村来说,这或许是一条可复制的成功路径,根据乡村不同的文化特质,“文化符号”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赋能与输出,赋能方式的创意开发是文化体验的精髓,多方文化资源的引入将成为“文化符号”创意输出的一把利剑,跨专业跨技术的协同融合将会推动文化体验更上一层楼。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之道要专而精,凝聚特色,打造主题文化公园、文化工厂或者文化聚落等,差异化发展。
产品的营造,文化产品是文化价值的延续。丰富的文化产品线,将延长经济循环链条,提升游客留存率,拉动乡村振兴发展。如何拓展文化产品的发展空间,是需要乡村不断探索与研究的。
文化产品是以创造性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跨业态融合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产品发展策略,是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各个行业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消除信息差,清除技术壁垒,渗透与融合创新要素,实现文化产业与多业态无边界一体化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对于乡村来说文化产品实现创意升级的“文化+”具体路径形态主要包含“文化+”美食、“文化+”民宿、“文化+”游戏、“文化+”娱乐、“文化+”周边产品、“文化+”农产、“文化+”康养疗愈等等,让文化自然的融入日常生活中,激发可持续性的文化消费体验。“文化+”的业态融合,催生与孵化出更多在地乡村企业与各类乡创人才,行业服务人员等,既为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拓展了产品销售渠道,传承了民俗文化。
文化价值的转化涉及外来企业、外来人才、在地居民、基层组织、投资方等多元主体,应该建立有效的统筹机制,完善共同利益链,形成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共同体,搭建项目公共平台,发挥不同角色的专业功能,例如乡建、文创人才的组织与培训,社会资本的引入,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新村民带动原村民,新旧村民共建共振乡村发展。
(四)文化品牌建立
文化品牌的创建是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可持续性保障。
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逻辑是赋予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培育明确的乡创文化品牌,创造品牌信仰,推动文化产品的运营与销售。文化品牌的建立可概括为六大步骤:第一步明确精神定位,即输出文化品牌核心的价值观,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文化磁场;第二步塑造品牌形象,这个形象应当是简单的、真实的、立体的、记忆深刻的,它可以是一个logo、一句标语、一个名称、一个代表人物等,传递着强有力的文化情感;第三步讲述品牌故事,与顾客建立情感共鸣;第四步升级品牌体验,用户体验是王道,好的文化体验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掌握消费者的消费目标,时刻保持消费者的新鲜感。同时文化产品的生产,应当建立统一的生产监督体系和技术平台,赋予文化文创产品统一且鲜明的新潮IP形象;第五步社群构建,拉动具有相同文化价值观的人群,形成品牌的归属感,消费互动,口口相传;第六步持续推广,充分利用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推广渠道,广泛传播品牌文化,集聚品牌的知名度,助力文化品牌的沉淀。
图 3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研究(作者绘)
四、结语
国家政策的推动、国潮文化的崛起、人民文化意识的提升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驱动力量,乡村振兴是国家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下,注入文化产业激活乡村活力,或许是乡村振兴的一条新路径。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的本质是为文化价值买单,文化价值的转化促生乡村的物理空间、精华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优化或重建,潜移默化的激发村民自发的改善生活环境,积极自觉的将传统特色文化或民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提升了本土文化自信心,开创了文化新业态,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No.1797(06):4-10.
[2] 向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与方法——以白马花田营造社的创新实践为例[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3,No.17(01):83-95.
[3] 吴宜夏,田禹."民宿+"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以北京门头沟区百花山社民宿为例[J].中国园林, 2022, 38(6):5
[4] 文化和旅游部等.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S].2022-3.
[5] 向勇.城乡连接与乡村营造[M].北京:金城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