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和资源高质量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和资源高质量发展研究

冯欣怡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 西安

摘要: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实现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和资源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思路,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推动生产力的手段之一。2023年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赴陕甘宁矿区调研实践团”在陕西、甘肃、宁夏各地的矿区开展了为期十五天的暑期实践,以陕甘宁矿区绿色发展着眼展开研究分析,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容及我国生态发展战略方向,结合创新改革措施和启示,为黄河流域相关矿区生态保护和资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黄河流域;绿色开采;生态保护;社会实践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实现发展的重要环节,彰显了人文社会发展的进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高瞻远瞩,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思想,对我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1]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经济地带,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2]黄河流域煤炭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好,赋存条件好,是我国煤炭开发规模最大的地区。我国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有9个分布在黄河流域,煤炭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矿区煤炭开采引起地表沉陷、地面塌陷和裂缝,对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促进煤炭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

一、生态自然观及其理论特征

生态自然观是以前沿科技为中心,概括和总结了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特性并形成了系统性观点,属于典型的马克思自然观发展的现代形态。

  1.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2)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3)坚定践行新型发展观,进一步提升生态护水平以及完善生态监管制度,推动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建设构建更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1.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从生态角度出发,生态自然观代表全人类的权益,是研究地球的生态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继而建立的自然观。(2)批判性。从生态角度以及人类角度出发,生态自然观是反思和批判人类认知、活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3)和谐性。它强调科技和自然生态乃至社会彼此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黄河流域也是能源流域,上游地区是水资源涵养地,水能资源比较丰富;中游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下游富含石油和天然气资源。[2]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更进一步促使煤炭资源开发重心向黄河流域中上游转移。据2019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黄河流域煤炭产量27.6853亿t,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8%。黄河流域中上游的晋陕蒙宁甘地区的煤炭产业是该区域的主要经济支柱行业,分布有晋北、晋东、晋中、黄陇、陕北、神东和宁东7大国家大型煤炭基地,是我国目前主要煤炭生产区和调出区。

黄河流域中上游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煤炭资源开采不可避免引发生态环境损伤,加剧水土流失、耕地损失、植被退化。如何在该流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又能开发煤炭资源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1. 矿区生态环境损害分析

随着煤炭开采重心逐步向西北生态脆弱地区转移。由于采煤引起了矿井水害和地下水严重渗漏,易造成河流断流,水体、湿地面积萎缩,周边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同时,矿井污水排放也使矿区内水体和土壤的生态功能下降,污染矿区周边地表水体,损害水生生物,并且还可能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体,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3]河流域煤炭开采引起地表沉陷、地面塌陷和裂缝,对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裂缝贯通地表,煤炭规模开采导致矿区地下水位大范围和大幅度疏降,地表水系逐年干涸,导致大面积的乔、灌、草等荒漠植被衰败减少,加速了荒漠化进程,形成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水资源问题成为了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 矿区生态修复战略方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现代化的两山论环境生产力为重点的生态治理观。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的生态环境修复作为整个大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论与技术创新是前提,应做到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对于未采或正在开采的煤矿,科学合理的引入创新开采方法和开采技术,建设绿色矿山。钱鸣高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于2003年率先提出了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理念。绿色开采的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根据煤矿中土地、地下水、瓦斯以及矸石排放等,绿色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水资源保护形成保水开采技术;土地与建筑物保护形成充填开采技术;瓦斯抽放形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等等。

对于已采矿井,积极开展生态复垦工作,政府部门发挥引领作用,齐抓共管,统筹考虑,资金、技术、人才形成合力。基于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煤炭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特征,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社会需求,研究流域煤矿脆弱区开发过程对水土流失、水沙运移、土壤提质、生态重构的影响程度与范围,冲积平原煤矿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原理与方法、耕地生产力受损特征和修复方法,采取科学的环境与生态修复措施,实现开采与生态修复的同步,以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自然观对推进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和资源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借鉴传承了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有益成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未来的发展,要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黄河流域资源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契机,扎实履行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保责任,科学权衡开发、保护和发展彼此间的关系,坚持生态建设、低碳生产、生活宜居的三生绿色发展导向,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绿色发展格局。[5]

  1. 加快建立完善规划体系

一是要建立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和矿区或矿山专项规划以及详细规划为支撑的空间规划体系二是要坚持生态和绿化优先,严禁生产、生活空间挤占生态空间。三是要合理划定生态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比例关系,为矿山生态环境留出足够的治理保护和发展空间。

  1. 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方式

对于采空区,通过地面注浆支护的方式,防止大面积悬顶造成采空区塌陷,保护地表生态环境。对于采空塌陷区和煤层火烧区,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并参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等的编写规范,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方案,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地质生态环境治理。四是积极探索矿山复绿治理和发展林业经济的可行途径。

  1. 建立可持续生态治理保护机制

一是严格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主体责任;加强新建矿山的准入管理,强化生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监督管理,严格矿山闭坑报告的审查和报批制度。二是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筹资机制。统筹各相关部门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经费,设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基金,专款专用;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和开发式治理的要求,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

  1. 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

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和完善分级、分地域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完善政策措施,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全面完成转型升级,做到布局合理,绿色开采。

四、结语

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两者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自然也为人类历史得以延续提供了保障。黄河流域矿区的生态保护和资源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结合煤层赋存特点和煤层开采工艺技术,形成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调控模式。充分利用煤矿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自修复作用特征,并通过科技创新,化被动为主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促进我国煤矿资源型大型城市发展过程的转型升级,实现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推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曼,王建明.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传承与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02):1-3+6.

[2]彭苏萍,毕银丽.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战略思考[J].煤炭学报,2020,45(04):1211-1221.

[3]谭杰.煤炭矿区生态修复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J].能源环境保护,2018,32(05):45-47.

[4]缪协兴,钱鸣高.中国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研究现状与展望[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26(01):1-14.

[5]宋世杰.煤炭开采对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害分析与防治对策[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7(0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