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乡村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苏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乡村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高阳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3

摘要:根据现有文献和研究可知,苏北乡村产业结构与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苏北地区,当产业结构发生调整时,往往会促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相应进行调整;而当专业结构调整一段时间后,又会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了探究这种关联性,本文采用了2010年至2020年苏北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十九个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作为反映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变化的指标。同时,利用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来表示苏北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通过使用SPSS软件,结合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对苏北高职院校招生数据和乡村产业结构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苏北乡村产业结构与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并为未来的产业调整和专业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专业结构;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演化发展经济学视域下苏北地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编号:B/2021/03/54)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江苏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退出研究”(编号:2021JSJG674)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假设

近年来,随着苏北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开展,苏北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苏北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结构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及各个大类的招生比率都发生了变化,由于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各个专业大类招生比率的变化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体现。本部分将利用数据来证明两者内在的关系。因此笔者分别对苏北高职院校19个专业大类招生比率与所对应重点产业GDP比率相关性做假设检验分析,首先提出以下假设:

H0: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与对应重点产业GDP比率存在相关性

VS

H1: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与对应重点产业GDP比率不存在相关性。

第二步:若髙职专业大类招生比率与多个重点产业存在简单相关关系,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净相关关系,因此将提出假设如下:

H0: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与对应重点产业GDP比率存在净相关性

VS

H1: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与对应重点产业GDP比率不存净相关性。

近年来,随着苏北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开展,苏北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苏北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结构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由于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大类招生比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为了验证这种关系,本研究将利用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分析。首先,提出了以下假设:

H0: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与对应重点产业GDP比率存在相关性;

H1: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与对应重点产业GDP比率不存在相关性。

通过分析苏北高职院校19个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与各重点产业的GDP比率之间的关系,来验证这一假设。

进一步地,如果发现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与多个重点产业存在简单相关关系,需要进行净相关关系的分析。因此,提出了以下假设:

H0: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与对应重点产业GDP比率存在净相关性;

H1: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与对应重点产业GDP比率不存在净相关性。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可以得出结论来探究苏北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招生比率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指导未来产业调整和高职教育发展。

二、样本选取

本研究采用了苏北高职院校19个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作为统计指标,以探究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重点产业之间的关联。针对重点产业的选择,我们选取了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GDP比率作为基本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相关分析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将重点产业细分为农林牧渔产业、建筑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同层次的GDP比率,以获得更为细致的相关与净相关分析结果。然而,在预测后五年的高职大类招生比率时,我们面临了数据限制的问题。由于缺乏更多可靠的数据,我们仅能选取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GDP比率作为基本数据。虽然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建立大类招生比率与重点产业GDP比率的回归方程,并对未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进行预测,但由于无法准确预测后五年的重点产业GDP比率变化,预测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数据局限性,并谨慎解读和使用研究结果。

三、数据来源

本文中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和江苏省教育厅高职院校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对统计年鉴和教育厅历年数据进行了相互印证,得出数据是真实可靠,可以用来理论分析。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十九个专业大类招生比率与四个重点产业GDP比率的相关分析,我们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首先,农林牧渔大类招生比率与第一产业GDP比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这表明在农林牧渔行业就业机会较多的地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该行业相关的专业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土建大类招生比率与建筑业、工业GDP比率也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具体而言,土建大类招生比率与建筑业GDP比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76,而与工业GDP比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7。这意味着土建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招生比例可能受到了建筑和工业领域发展情况的影响。制造大类招生比率与工业GDP比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了0.861。这说明制造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招生比例与工业产值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电子信息大类招生比率、医药卫生大类招生比率、交通运输大类招生比率、文化教育大类招生比率和法律大类招生比率与第三产业GDP之间也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具体而言,它们分别与第三产业GDP的相关系数为0.723、0.922、0.903、-0.877和-0.731。这说明在这些领域就业机会较多的地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相关专业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然而,水利大类招生比率、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招生比率、生化与药品大类招生比率、材料与能源大类招生比率和轻纺食品大类招生比率与相应的第二产业GDP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最后,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招生比率、财经大类招生比率、公共事业大类招生比率和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招生比率与其对应的第三产业GDP之间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五、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性提升路径

通过前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的情况下,苏北地区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动关系。这表明通过示范高职、骨干高职、优质高职、双高计划等建设项目,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然而,整体来看,苏北地区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之间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发展状态。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之间的协调程度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行业产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只有通过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专业设置、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措施,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苏北地区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存在互动关系,但整体来看仍处于低水平的耦合发展状态。为了提升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我们必须加大力度解决专业结构与行业产业之间的协调问题。这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一)明晰适应性内在机理,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适配度

为了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我们需要实现“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三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首先,政府可以制定宏观政策,包括高职教育发展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以及企业参与激励政策,从而引导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与企业产业发展相适应。其次,高职院校需要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应该关注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最后,企业在支持高职院校方面可以采取产教融合的方式。这包括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场地等形式的支持,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和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有机结合,明晰高职教育社会适应的内在机理,并树立社会适配的办学思路,我们可以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适配度。这将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二)优化专业调整机制,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契合度

为了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高职院校需要紧密对接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趋势。这意味着要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和企业岗位需求现状,及时进行传统专业的更新,确保高职院校的专业链与企业需求岗位链精准衔接。其次,高职院校还应密切追踪新兴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这包括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等领域,紧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方向。同时,加快布局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技术等相关的专业,促进专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为了实现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我们还需要构建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相匹配的专业布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出能够适应新发展格局、对接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综上所述,要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需要高职院校与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趋势对接,并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及时更新传统专业、紧密追踪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构建与区域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布局,我们可以培养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将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契合度,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融合度

为了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我们需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这意味着要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提升高职教育与社会的融合度,并实现高职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协同联动发展。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我们应该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企业、学校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形成一个多元命运共同体,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衔接。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政策的支持。结合国家方案和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具体办法。这包括采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措施、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完善企业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通过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并加强对职业教育政策的支持,我们可以有效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

(四)健全适应性评价机制,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联动度

为了健全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评价机制,我们需要形成一个符合新兴技术发展与产业演进趋势、符合高职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规律、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和公众期待的评价体系。这将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联动度,并引领高质量发展。在评价理念上,高等职业教育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它需要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培养他们包括技术技能、学术技能和就业技能在内的职业生涯能力。同时,它还需要有效融合“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并统一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在评价目标上,我们应构建以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联动发展为核心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这样可以全面有效地反映高职教育的办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对专业与产业之间的联动程度进行评估,可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与实际需求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