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 云南昆明 650032
【摘要】总结1例鼻咽癌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原因和护理。主要原因: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活动依从性低、置管侧手臂活动量少);导管相关危险因素(放疗后血管畸形,置管时反复送管,导致血管壁损伤);护理要点:早期评估(臂围、皮肤温度、疼痛、水肿);肢体功能锻炼(上肢运动操);导管相关护理(脉冲式正压冲封管、连接无针输液接头);抗凝治疗的护理(抗凝药物用药护理)患者保管成功,顺利完成周期化疗后拔除导管。
【关键词】PICC;血栓;原因分析;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肿瘤患者出血、血栓复发、死亡等。肿瘤患者 VTE 发生率比非肿瘤患者高 4~7 倍, PICC 的存在会进一步加剧 VTE 的发生风险。[1]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 bosis,CRT)指导管壁或内壁血凝块的形成,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特殊类型,多在置管后2~3天发生。CRT认识或处理不当增加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导致过度诊断和治疗,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管合理使用。[2]
2023年2月23日我院收治1例鼻咽癌患者,PICC置管后第7天同侧上肢锁骨下静脉CRT形成。现将发生原因和护理汇报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7岁,于2016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颈部多个包块,伴鼻阻、血涕。5月3日我院鼻咽镜病理示:(右侧鼻咽部)非角化性癌。予以4周期TP方案化疗及鼻咽部放疗。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2023年1月中旬发现右侧锁骨上包块,伴右上肢上抬障碍,行MRI示:右侧锁骨中段病理性骨折并周围软组织转移瘤形成。
入院第2天,采用4Fr单腔耐高压PICC导管,因右侧锁骨中段病理性骨折并周围软组织转移瘤形成,故经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于患者左上臂贵要静脉置入。置管前测上臂围28cm,超声提示导管多次进入颈静脉,反复送管3次,最终调管成功,体内导管长度43cm,外露长度0cm。行X线胸片提示:PICC尖端位于胸6椎体水平(上腔静脉下段)。住院期间使用PICC为患者行卡瑞丽珠单抗+吉西他滨+卡铂抗肿瘤药液输注,采用预充式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冲封管。
置管后7天患者出现置管侧手臂肿胀,疼痛,皮温高,测臂围31cm,较置管前增大3cm,血管B超提示:左锁骨下静脉段附壁探及约3.1X1.5mm低弱回声(考虑:血栓),经本科室静疗专科护士评估及血管外科会诊,建议加强物理预防,密切监测上肢症状和体征变化,喜辽妥外敷,依诺肝素钠注射液0.4ml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利伐沙班片15mg口服每日一次,PICC 可继续使用。3天后置管侧上肢肿胀较前消退,臂围较前缩小 1.5 cm。4天后B 超复查:左侧贵要静脉血栓形成(具体范围报告中未描述)。患者出院,医嘱继续口服利伐沙班片 10 mg qd。21天后再次入院,复查彩超示上肢静脉血栓完全溶解,上肢疼痛、肿胀等各种不适均已消失,未发生其它脏器栓塞。带管期间遵医嘱继续口服利伐沙班片 10 mg qd,三个月后周期化疗结束,拔除PICC管。
2.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2.1 CRT形成机制
Virchow理论认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是引起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临床实践推荐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将CRT分为4类: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血栓性浅静脉炎、无症状血栓和血栓性导管失功。深静脉血栓形成指置管侧肢体、颈部、肩部、胸部、颜面部有水肿症状或体征,超声检查提示DVT,伴或不伴浅静脉、头臂静脉以及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受累部位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颈部或肢体运动障碍、肢体红斑或麻木感等表现。[2]该例患者置管后7天出现置管侧手臂肿胀,疼痛,皮温高,判定为深静脉血栓形成。
2.2患者相关危险因素
患者处于疾病状态,化疗期间疲乏,伴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虽制定个体化活动计划方案,但患者在劳累、疲乏时未能完全执行。患者置管后1周内因日间卧床输液时间较长,活动量较置管前减少,卧床及休息时间15~ 20h/d,以至全身血流较前变缓。此外,患者为首次置人PICC导管,且右侧锁骨中段病理性骨折,不能右侧卧位,夜间入睡时有压迫置管侧肢体,导致置管侧肢体的血液流动速度减慢,促使血小板、红细胞凝集,最终促使静脉血栓形成。置管后虽已反复宣教指患者导功能锻炼,但其依从性不高,以至置管侧手臂活动较置管前明显减少。加之化疗期间卧床时间较长,下肢活动明显减少,导致静脉血流缓慢,进一步增加了CRT发生风险。
2.3导管相关危险因素
PICC导管本身可导致CRT发生。导管不同管径、材质、管腔数量、尖端位置等均会增加CRT形成风险。
[3]患者有头颈部放疗史,置管时由于置管不顺,反复送管,导管和血管摩擦使血管内膜进一步受损,促进血栓形成。
2.4疾病及治疗相关危险因素
患者恶性肿瘤本身、治疗方案等均会增加血栓发生风险。[4]①患者为鼻咽癌,癌细胞膜上产生一定量的凝血酶,促使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内皮上,造成血栓形成前状态。②患者化疗期间恶心、呕吐,饮水量不足,入量不足可使血液相对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血栓形成风险[6]。
3.1功能锻炼
血栓未发生前,指导患者置管后24小时置管侧行握力器功能锻炼:按照握2s松2s的方法,每次握50下。左右旋腕运动:两个方向各进行50次,抬臂运动:角度在90度以内,每次50下。所有运动每天3次,每次10分钟[8]。
血栓发生后,根据血管外科会诊意见,指导患者者取平卧位,抬高患肢至高于心脏水平20~30cm,间断做握拳动作,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避免压迫、按摩或热敷患肢,以免血液循环加快引起栓子脱落,进行床上翻身,加强踝泵运动。给予喜辽妥外涂。病情平稳后,指导患者每班间断下床活动30~60min,促进机体血液循环。
3.2导管相关护理
患者置管后第7天,出现置管侧手臂肿胀,疼痛,皮温高,臂围较置管前增大3cm。血管B超提示:左锁骨下静脉段附壁血栓),目前指南不推荐常规拔除导管。因该患者周期化疗需要保留该导管,且为附壁血栓,导管未出现功能障碍,因此治疗期间继续使用。严密观察穿刺点,班班交接,穿刺点处无发红、无渗出。每日输液前回抽有回血,导管功能通畅,PICC补液顺利。预充式生理盐水脉冲冲管,连接正压无针输液接头。
3.3 抗凝治疗的护理
抗凝治疗前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用法、注意事项;口服药物看服到口。注射依诺肝素钠时避免药液滴出针头斜面,在注射前,将空气弹至药液上方,随后采用垂直皱褶注射法,左手拇指、示指相距 5~6 cm,提捏皮肤成一皱褶,右手持注射器以执笔姿势,于皱褶最高点垂直穿刺进针。注射前不抽回血,持续匀速注射 10 s, 注射后停留10 s,再快速拔针。拔针后无需按压。如有穿刺处出血或渗液,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 3~5 min。注射后注射处禁忌热敷、理疗。[7]用药期间患者皮肤无瘀斑,口腔黏膜、牙龈、鼻腔无出血,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迹象,血象、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
3.4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上肢静脉血栓易导致感染、肺动脉栓塞及血栓后综合征。肺动脉栓塞是静脉血栓形成后最严重并发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班观察并询问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警惕肺栓塞发生。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以上症状。每班测量并记录双侧上臂臂围,抗凝治疗后左侧臂围逐渐变小,与对侧肢体一致。
结论
患者出现CRT血栓,我科对其制定了个案化护理,包括严密观察病情、功能锻炼、抗凝治疗、导管护理等,保证了导管功能正常,最终患者顺利完成周期化疗后拔除导管。提示医护人员应熟悉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在血栓发生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血栓发生几率。对潜在并发症需要具有评判及处理能力,必要时多学科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1]马军,吴一龙,秦叔逵,等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 治疗中国专家指南(2015 版)[J]. 中国肿瘤临床,2015,42 (20):979-991.
[2]成芳.傅麒宁.何佩仪.等.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 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4):377-383
[3]王宽,许岩,王艳娟,等.PICC 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J].2021,27(2):276-280.
[4]傅麒宁.吴洲鹏.孙文彦,等.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临床实践推荐[D].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0.27(4):412-418.
[6]罗蕾,王国蓉,郭琴,等.肿瘤患者 PICC 相关上肢无症状静脉血栓的临床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1):25-30.
[7]李 燕.许秀芳.顾建平.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9 .28(8)709-716
[8]若楠,胡芳,唐万斌.手臂操预防胃肠肿瘤患者置入PICC后并发 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16,23(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