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人民医院 665000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指标质量,探讨急诊护理对这些指标影响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60名进行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紧急护理方式,对比两组心肺复苏后的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指标质量。结果: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 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 评分)得分更低,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的评估)得分更高,(P<0.05),两组经护理干预后的SDS、SAS评分以及PaCO2、PaO2水平均得到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急救护理介入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品质。
关键词:急诊护理;心肺复苏;心理状态;血气指标;预后康复质量
心肺复苏是急诊科室常用的救治方法之一。它通过挽救脑细胞,避免其出现缺氧性坏死来达到相应的治疗目的。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护理干预措施来提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疾病带来的死亡率[1] 。总之,心肺复苏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救治方法,但是仅仅依靠这种方法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疾病带来的死亡率,我们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和观察,制定具体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保证心肺复苏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和康复。因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 6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展开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进行心肺复苏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在22-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9±3.48)岁,其中男性患者为18例,女性患者为12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1-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39±3.18)岁,其中男性患者为17例,女性患者为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按照医生的吩咐服用适当的药物,注意患者的睡眠,保证患者的吸道通畅,做好氧气供应,保证患者的体温在正常的范围内。
观察组给予急救护理干预:(1)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电监测,加强患者的脑部复苏:患者完成心肺复苏后,用湿毛巾对患者的额头、颈部等部位进行湿敷,控制房间的温度在18°C-20° C,尽量防止患者的大脑出现再灌注损伤。对患者实施密切的 ECG监测,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并根据监测的结果做出正确的治疗。(2)强化患者的心理介入:在急救工作中,护士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3)强化气道护理:在实施气管插管时,要按照无菌的要求,做好气道的护理工作,用胶布粘住导管,并及时更换导管,尽可能多地利用气压球,保持导管湿润,再给患者输血[2] 。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后心理状态、血气指标,患者的 NIHSS评分、GCS 评分进行分析。心理状态:主要观察SAS、SDS 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血气指标:主要比较 PaO2、PaCO2情况进行的变化。患者的NIHSS 评分分数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GCS 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恢复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 [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预后质量,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观察组的GCS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GCS评分情况(())
组别 | n | GCS评分 | NIHSS评分 |
对照组 | 30 | 6.28±2.12 | 2.43±0.25 |
观察组 | 30 | 11.31±3.31 | 0.27±0.08 |
t | / | 7.009 | 45.071 |
P | / | 0.000 | 0.000 |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SDS、S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都有降低,但是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心理状态情况
组别 | n | SDS | SAS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30 | 58.73±4.67 | 45.31±3.19 | 60.04±6.49 | 52.19±5.87 |
观察组 | 30 | 59.76±4.77 | 25.31±2.01 | 60.07±6.89 | 30.08±5.12 |
t | 0.845 | 29.05 | 0.017 | 15.547 | |
P | 0.401 | 0.000 | 0.986 | 0.000 |
2.3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气指标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的 PaCO2比对照组更低,PaO2更高,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PaCO2,PaO2分别为(40.76±2.45)mmHg(114.53±3.43)、mmHg;观察组为(37.45±2.64)mmHg(122.18±3.56)mmHg。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中最紧急、最关键的科室之一,它采用心肺复苏法挽救心跳骤停患者脑细胞,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提高生命安全保障。心肺复苏是急救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使心脏重新开始跳动,保护患者的生命。然而,及时的心肺复苏仅仅是治疗的开始,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是恢复患者正常生命功能的关键。急诊护理干预不仅能够促使护理质量提高,还可以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和预后康复质量。护理人员需要在抗心律失常、抗低血压、控制呼吸等方面进行科学、全面的护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心肺复苏后患者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和观察,以确保其病情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3] 。在护理干预措施方面,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制定方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护理质量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服务,经过不同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护理之前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 SDS、SAS评分以及PaCO2 、PaO2 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幅度比对照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是显著的,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诊护理干预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因此,急诊护理干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参考文献
[1] 方竹君. 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7(2):289-290.
[2] 倪焕娟,杨喆. 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J]. 河北医学,2016,22(10):1711-1713.
[3] 王莉. 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分析[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