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发展和改革局 442100
摘要:在“十二五”期间,是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确保国库粮食储备充足,及时构建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粮食储运体系和粮食质检监测体系。作为我国;粮食购销的大户,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给予重大支持。基于此,本文站在宏观角度,对粮食储运过程的损失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给从业人士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粮食储运过程:损失原因:对策建议
粮食作为国家战略不断推进的支撑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单单属于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稳定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人口第一大国,占据全世界人口1/5,使得粮食问题至关重要。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储粮环境复杂多样,同时我国划分为多个气候地带,在储备粮食和运输粮食方面相差甚远。此外,不同地区会存在虫害污染、霉变污染、化学药性污染等问题,致使每个地区的粮油品质变化规律和储粮技术无法做到统一性。总体而言,全国各储粮生态区域品质还需加大力度,投入极大重视。
一、温度与湿度对粮食储运的影响
(一)四季中最适储藏和运输温度、湿度
通常情况下,四季中最适合储运的温度和湿度为10-22度左右。在日常储运工作中,尤其是对于仓库管理而言,采用全方位温湿度检测点,运用专业的温湿度检测仪器,对其实施自动化检测,对实际做好温湿度控制工作。
(二)仓储量和运输量变化,对温度、湿度的影响
一方面,仓库储存粮食过程中,往往看重粮食散发热量,如果在储存管理过程中未能对温度和湿度加以控制,不但降低粮食品质,还会增加维护成本,特别是仓库温度或湿度过高,导致粮食整体温差较大,出现湿热或底部温度上升情况,粮食容易出现霉变、发芽等现象。
另一方面,粮食在运输过程中,保障粮食总量不受损是关键。在运输过程中,一旦遇到道路不平稳情况,尽可能控制车速,防止在运输途中散落,未能达到运输总量要求。此外,在运输过程中做好粮食防护工作,杜绝因保护不到位影响粮食品质,增加运输成本。
二、粮食储运过程损失原因的分析
(一)粮食收获
粮食收获损失即田间丰收过程中因不可再食用或非食用途径造成可食用数量持续下滑,其中包含遗漏、丢弃、变质、虫害及饲喂动物等。在田间生产农作物时,自然环境、技术设备和管理等问题也会直接关乎粮食收割、脱粒、清粮、田间运输等环节进展,导致国家整体粮食受到极大亏损,浪费许多资金成本。比如,恶劣天气构成农作物倒伏、病虫害等现象发生;作物过熟发生果实脱落;全程机械收获作业时,因人为因素、物力因素等扩大粮食受损规模,增加整个损失数量;散户进行人工收获过程中,人为遗漏、收获时机不成熟等也会出现粮食损失[1]。
(二)粮食储藏
粮食储存主体是由国家储备粮食库、储粮企业和广大农户为主。和普通农户相比,国家储备粮食库和储粮企业本身拥有仓库建设高标准、储粮技术先进、日常管理和储粮经验丰富等特点,要求储粮整体损耗控制在2%左右,其损耗主要利用进出仓形式、储藏工艺设备、仓库保温隔热性能和储粮生态因子等因素多重影响,损耗形式以积水、结露、发热和霉变为主。农户粮食储备从实际角度发现,他们往往借助多年实践经验,缺少专业意识,对储粮过于片面,导致储粮技术落后,无法利用良好的防霉防鼠和通风降水的措施,不断增加不良现象发生率。近年来,农村粮食收储运主体由散户逐渐向着集成化、规模化等方向发展,但因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粮食储运能力和专业技术缺失严重,依旧通过大揽堆等传统方式开展,大大降低食用质量,产生巨大损失。据完全统计显示,我国农户储粮损失概率已经高达8%以上,成为我国粮食损失严重的直接诱因[2]。
三、粮食储运过程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订单农业及“五代”服务,及时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粮食生产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植,具体由农业企业、种植户等获取大量的粮食。为了保障粮食储运水平,通过农、企合作加快推进农业种植业向着高效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加快促进粮食产业链构建“五优联动”机制,不断优化粮食种植品种,进一步扩大绿色种植规模,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在粮食储运过程中,具体围绕粮食收储、招工企业与合作社共同合作模式,以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为实施主导者,极力推进优质粮食形成订单合作以及代收、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等“五代”业务运营模式,为粮食产后提供优质服务。彰显粮食储运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积极引入现代化新型绿色储运技术和手段,对粮食仓储进行等级分层管理。与此同时,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发现,以需求作为发展导向,有效形成精细化仓储管理模式,协助设备完成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工作,建立功能齐全、具有特色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强化产业链综合服务效能,遵循上下协同的服务原则,帮助农户解决粮食产后损失大、质量下滑等问题,保障粮食质量,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更好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为收获更多粮食奠定基础[3]。
(二)积极引入绿色储粮技术,改善仓储设施条件
积极引入先进的仓储技术,优化配置仓储机械设备,从根源减少粮食损失,增加农民综合收入。与此同时,倡导当地合作社与种植企业进行友好合作,不断推广空调器、内环流、稻壳压盖等先进的绿色储粮技术,能够在不同地区保障粮食产量稳定,进一步提高粮食处理效率,改善粮食储藏条件,减少因高温、虫鼠害等不良因素造成的粮食损失,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加强建设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优质稻米作为种植主体,进一步推进绿色生态保质减损储存模式,构建稻米产后安全储存技术标准体系,确保优质稻米质量,增加生产总量,获取更高种植收入。
(三)推广稻谷适度加工技术,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粮食品质方面有了更高需求,格外注重稻米品质,不断要求稻米产品“鲜”“绿”“净”“便”“全”“香”“廉”,对稻米加工同样提出新要求,强调加工可食产品部分运用简化工艺,保证制作产品的口感纯美、方便吸收,对于不可食用部分通过结构分离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现如今,我国在粮食质量保障方面采用精准磨米、灭菌抗菌、低温去菌除尘、仿生休眠,保鲜等加工技术,充分保障优质产品的种植产量。稻米适度加工的“度”主要由加工技术水平、储运过程、消费需求以及原粮新鲜度所决定。生产技术比米厂传统抛光技术的效率高出许多,例如先进米厂生产免淘米抛光大约在1-2次为适度;对于小型家庭使用鲜米机加工食用大米时,一般是由原粮新鲜度决定,对于不太新鲜的稻谷原料则可加大碾磨力度,提高粮食品质,达到理想的口感效果。
(四)构建粮食安防系统,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防系统一般需要多种智能技术支持,具体为智能视频分析和RFID等先进技术,提前感知危险源、火灾、非法入侵等。如果粮食库出现超载、超高、越界等现象,数据信息传输有误时,终端自动分辨真假,在第一时间内发出警报,将其结果直接传输到监控中心平台或者通过无线传递的方式及时发送警报短信 发送至个体手机,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将安全事故隐藏的风险进行全面控制,缩小影响面积[4]。
总结:
粮食产后亏损和等同于产前亏损,经过专业人员的长期研究发现,粮食储运减损系统工程中的技术研发、工艺完善、设备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是重中之重,有效降低粮食储运过程中造成的实际损失。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倡导国民坚持遵守“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原则,结合实际不断推动经营规模扩大、加强节粮教育和虫害防治培训、加大粮食专项收获和加工机械开发投入、注重粮油加工副产物的二次利用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等,在当前发展基础上缓解我国粮库储运压力,确保社会粮食资源供应均衡,彻底改变全球粮食供求模式,避免各种影响因素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文福,韩峰,张亚秋等.粮食干燥和储藏系统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吉林大学粮食储运研究发展回顾[J].粮食储藏,2021,50(03):1-10.
[2]杨晓鑫.粮食储运过程损失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0(05):74-75.
[3]田亚. 抗战时期云南粮食储运研究(1941-1945)[D].云南师范大学,2020.
[4]吴刚,庄宏斌,沈东升等.粮食储运废弃熏蒸剂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J].科技通报,2016,32(09):199-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