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随州 441300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职业院校以及社会企业的发展方向,力争将教育端和产业端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全新的协同育人模式。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中,实训基地是重要一环,学生参与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实训或订单培养,促使学生技能实操能力提升,意义重大。而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表现为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实训基地缺乏标准、管理机制不健全、实训教师教学水平不足等问题,导致参与实训基地培养的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并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未来企业后还需要二次培训。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展开综合分析,参考了相关文献,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对如何结合区域蜘蛛产业打造实训基地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政府牵头校企配合、加强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强化实训基地师资力量等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区域支柱产业;实训基地;构建策略
引言:
高职专业走“校企合作”之路,将产业端与教育端紧密融合,既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且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实践应用,也能够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就业率,同时,更能够促进企业发展,企业解决招工难、科研难的问题,强化储备人才力量,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可谓“三赢”。作为校企合作体系的而重要一环,实训基地的构建需持续改革创新才行,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建立完善的制度,推动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意义重大。
一、概念解释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在其中指出将“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列为2035年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中,无不指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探索教育端与产业端的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对于学生、学校和企业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价值,力争实现“三赢”[1]。
(二)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则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即指基于“共融、共育、共研、共享”等原则,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用于学生职业技能实训以及订单式学习等。实训基地的特点,是建设接近于真实的从业环境来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实操能力,学生参与实训基地的订单式实训,也能获得相应的报酬。
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多种多样,不过按照其基本属性,大致可分为学校主导型实训基地、企业主导型实训基地,第三方代管型实训基地三个模式。“学校主导型实训基地”,即投资的主体是学校,实训基地也常产在校内,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实训场地和教学设施,物尽其用;“企业主导型实训基地”,则指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拥有实训基地主控权,实训基地常常在企业内,为企业输送人才和技术支持;“第三方代管实训基地”,指小气双方共同出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共享实训基地成果以及利益,成立或聘请专业的第三方企业进行管理,按照约定的制度、投入与收益分配标准等实施下去。
二、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落实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是在促进“三赢”。
对于学生来说,在实训基地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训、订单式实训,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未来走上就业岗位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早日实现个人价值。在订单式实训过程中,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完成来自社会与企业的工作订单,也能获得相应的工作报酬,实现“以工代学”“以工促教”,对于一些家庭环境贫苦的学生,有着突出意义。一些情况下,学生与企业提前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减少就业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建设实训基地,引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升职业技能实操能力,在订单式实训模式下,满足了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解决了用工荒的问题,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与岗位需求密切挂钩,一定程度上也让企业减少了二次培训的开支。另外,在实训基地不仅可开展协同育人,也可开展项目孵化、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项目,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对于学校来说,建设实训基地并引领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提升职业技能实操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就业。可以说,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性教学的有力载体,大大地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完成为国育才、为党育才的使命。同时,也落实了国家产教融合顶层设计下派发给高职院校的历史新任务,携手企业写好校企合作共商、共建、共育、共享、共赢新篇章。
以笔者所在湖北省随州市而言,本地支柱企业是汽车,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围绕汽车底盘、新能源、整车、零部件等一系列产业链,建立分类分层实训教学计划,必然能推动相关专业人才更好的发展,也促使企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三、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一)取得不错成果
在相关文件指引下,在教育部与当地政府驱动下,高职院校围绕本地重点产业链,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引教、产教融合、产学共进,引导产教资源紧密对接,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探索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过数年发展,已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正在逐渐构成全新的教育生态与产业生态。
(二)有待进步发展
当然,要看到实训基地建设绝非简单之事,它食杂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与产业生态,高职院校虽然在持续联合本地重点产业链,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训基地建设中,企业参与度、积极性不高:
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企业参与度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呈现为“校热企冷”。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未能找到利益共同点,并且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件前期投入大的事情,回报周期却长,并且回报往往是隐性化的,虽促进了学校和企业各方面持续发展,却不能用直观收益来表现。这就导致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如果当地具有完善的法规约束和激励政策,企业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会提升,反之,如果当地没有完善的法规约束和激励政策,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就会不足。另外,一些情况下,在政府导向和激励政策激励下,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但有时候人仍未将人才培养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没有真正重视校企合作体系,没有拿出有效的育人模式,仅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对待,这样的做法也是不正确的[2]。
2.实训基地没有标准,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情况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由于没有统一标准,造成相应的管理机制还不健全,管理制度上不规范,出现了一些学校的实验实训课程走过场、教学设备浪费、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3.通过实训基地培养的学生技能水平不能满足企业要求:
或是因为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不够深入;或是因为实训基地由于资金问题,很多实训基地设备老旧,教学标准、实训内容更新慢,各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不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实训基地;或是因为没有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总之,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实训基地培养的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学生后续进入企业,仍需要进行二次培训。
4.“双师型”教师建设不足:
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22〕2号)》《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等文件内涵,“双师型”教师与常规性教师相比,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因此,“双师型”教师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有着必然联系,是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助推器”。但是目前也存在“双师型”教师建设不足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比较容易考取,造成“双师型”教师“水分大”,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训教学能力不足。而企业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但是他们脱离理论太久,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理论动态,导致对学生理论指导的把握较弱[3]。
四、实训基地建设措施
(一)政府牵头,提升校企双方积极性
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校企双方持续提升积极性,具有协同育人的信心与兴趣,共同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结合上文提到的,校企双方参与合作的热情不足,尤其是社会企业,普遍反响不高,原因是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未能找到利益共同点,以及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前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回报隐性化的特点。针对这一问题,要想让校企双方持续提升积极性和参与度,提升协同育人的兴趣和信心,就需要政府牵头才行,加强政策引导,对高职院校加以督促,甚至制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硬指标,对企业则制定实训基地建设优惠政策[4]。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推动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为校企合作以及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导向作用。
(二)深度融合,形成“共建、共融、共育、共研、共享”全面模式
1.共建: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根据投入获得实训基地份额。
2.共融:横向是实训基地教育模式的共融,拓展教、学、训、践、研多种形式,打造实训基地实践场。纵向是校企不同生态的共同,企业输出产业核心内容、管理机制、用人标准、作业标准和技术标准等;院校输出育人技术、理论研究、科学依据等,共同形成全新的实训基地生态环境。
3.共育:以学生职胜力和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创新教育体系,积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资讯、新设备等引入到实训基地之中,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培养优秀人才。
4.共研:除了人才培养之外,还可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研究项目,融合校企联合竞赛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载体。
5.共享:实训基地做到对学校以及企业共同享有,包括实训基地的设备、技术、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孵化项目、订单式实训收益等,均有学校和企业共享,按照投入比例进行合理分配[5]。
(三)建立健全实训基地育人制度
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内有外,“外”指场地、设备、技术、师资等,“内”则指实训基地实训教育内容、方式、制度等,一些情况下,只重视了外部元素建设,而忽视了内在因素,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首先是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应由政府主导,由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参与来共同构建,在满足校企双方远景规划的基础上,保护双方应有的权益,制定法律进行保护,并且要做好实训基地监督与管理[6]。
其次,需运用现代化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股分红”治理制度进行管理和运营。根据实训基地校企双方投入的比重合理划分利益,明确各自职责,实训基地经营与管理以自主经营为主,自负盈亏,避免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矛盾。
最后,需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对高校来说,融合产业核心内容、管理机制、用人标准、作业标准和技术标准等,制定完善的实训内容,集“育、训、赛、研、创、服”于一体,结合实训教学、业务操作培训、科研项目研发、订单式实训等各种模式。对于企业来说,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则要拿出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将社会前沿技术、前沿资讯引入到实训基地中。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等共同研发实训基地教材,要保证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能够学到真东西,保证实训基地培养的学生的技能水平足够满足企业要求[7]。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
上文提到,“双师型”教师与常规化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等方面。“双师型”教师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必然基础,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建设才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教师厅函〔2022〕21号)》第三条也明确规定,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并且,高职院校需严把质量关,对“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水平严格考核。
推动“教师入企”和“职工入教”活动,在“教师入企”中,鼓励和引导高职教师到企业中实践工作锻炼一段时间,或在企业中挂职,了解企业工作模式,解决企业生产中的一系列难题,提升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在“职工入教”中,让企业中优秀的员工或工程师,进入实训基地中,向学生传授工作经验。并且,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广泛交流,交换理论与实践认识,助推实训基地建设[8]。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以及实训基地建设,是现代社会演变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端与产业端结合这一顶层设计下的具体实施方法。而要让实训基地建设更加完善,则需在提升校企对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实训基地全面模式、建立健全实训基地育人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多措并举。
参考文献
[1]邬志军,王洪新,张晓东等.校企合作下的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以皖西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2):22-24.
[2]王保明,颜士华.校企共建园林专业创新服务平台和实训基地的探索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08):180-183.
[3]郭化超,王树梁,张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模式实践研究——基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333”模式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32(03):53-59.
[4]原艳红,滑怀田,王旭宏.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煤矿实景教学培训基地为例[J].大学教育,2023(06):138-141.
[5]张庆华,宁小刚,张正旭.基于“奥迪4S店”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汽车专业产教融合研究[J].职业技术,2022,21(01):70-75.
[6]李斌,张君健,杨德义.“创新型共建共治共享”汽车实训基地建设初探[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1(04):57-59.
[7]徐楚良,李晓红,丁清鸿等.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机制创新路径探索——以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138-139.
[8]卞丹丹.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提升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52-54.
作者简介:
张红利,1983.01,女,汉族,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课题信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课题
课题名称:“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21ZSGZYJYB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