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的发病特征及防治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4
/ 3

玉米病虫害的发病特征及防治对策

谢世平

重庆市铜梁区东城街道办事处产业培育中心(重庆  铜梁  402560)

【摘要】为解决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病虫害,本文对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的发病特征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根据不同的病害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从而保证玉米的产量,同时期望能够为业界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病特征;防治对策

1引言

作为一个玉米生产大国,病虫害一直是困扰我国玉米种植的重要问题,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病虫也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异,使得当前我国在玉米生产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我国必须在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方面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探究玉米病虫害的发病特征以及

防治方法,从而有效地控制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确保玉米的稳产和高产。

2玉米病害的发病特征及其防治策略

2.1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这种病害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玉米粗缩病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特征主要表现在植株的叶片和穗部。如图1所示为玉米粗缩病的症状。

图1玉米粗缩病症状

初期病毒侵染时,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黄斑,随后黄斑扩展并融合成大型黄斑,使整个叶片呈现黄色或白色。感染严重时,叶片会出现狭长的缺绿条纹[1]。在受感染的穗部,颖花会变得萎缩和变形,导致颖花无法正常授粉,进而影响玉米的结实。玉米粗缩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虫媒传播和种子传播。蚜虫、叶螨等昆虫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它们通过叮咬感染了病毒的植物后,再叮咬健康植株将病毒传播给它们。此外,种子也可以成为传播病毒的途径,因此在种植玉米时要选择健康的种子。

针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是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其次,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采取防治措施。定期巡视田间,及时清除感染病毒的植株,减少病毒的传播。此外,注意田间卫生,清除杂草和残茬,以减少病毒的滋生和传播的机会。化学防治可以采用病毒灭活剂等药剂进行喷施,但应注意合理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

2.2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由真菌物质引起。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特征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初期,叶片上出现小型圆形或卵圆形的水浸病斑,病斑周围可呈现暗绿色边缘。图1所示为玉米大斑病的初期症状。

图2玉米大斑病初期症状

随着病斑的扩展,其直径逐渐增大,中心区域呈现灰白色或黄褐色,边缘区域保持深绿色。病斑中心部分通常会形成黑色小点,这些小点是真菌产生的孢子。受感染的叶片逐渐枯黄、枯萎并最终凋落,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能力。图3所示为玉米大斑病后期症状。

图3玉米大斑病后期症状

预防和控制玉米大斑病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抗性品种进行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抗性品种能够减少病害发生和传播的风险。其次,合理管理田间环境。通过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适度间隔植株和及时清除秸秆等残留物,有助于减少病原真菌的滋生和传播[2]。另外,采用轮作和间作措施,避免连作,有利于减少病害的积累和传播。化学防治可以使用特定的杀菌剂进行喷施,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正确的施药时间,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3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特征主要表现在玉米穗上。初期,感染的穗部出现小型水渍病斑,随后逐渐扩大并变成褐色至黑色的坏死区域。病斑周围的丝状花丝也会受到感染,呈现黑色。丝黑穗病还会导致玉米穗的不正常发育,如穗部变短、颖花不完全展开等。感染严重时,病斑可蔓延至整个穗部,导致穗部完全枯死,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择抗性品种进行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抗性品种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其次,合理的田间管理是关键。及时清除田间的秸秆、杂草和病残体,以减少病原菌在残留物中的滋生和传播。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避免湿度过高。定期施肥和合理的灌溉有助于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此外,采用轮作和间作,避免连作,有助于降低病害的积累和传播。化学防治可在病害初期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施,但应根据当地的农业建议和合理使用药剂,避免滥用和产生抗药性。

2.4玉米干腐病

玉米干腐病的发病特征主要表现在玉米植株的茎和穗部。初期,感染的茎部出现褐色或黄色斑点,并逐渐蔓延至整个茎部。感染穗部时,颖花和玉米籽粒出现黄褐色至棕黑色的腐烂斑,有时伴有黏液状物质。受感染的颖花和籽粒会变得松软和容易碎裂,导致玉米籽粒的营养价值和储存品质下降[3]。此外,玉米干腐病还可能引起植株的死亡和整体的凋萎。

玉米干腐病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一是清洁果园,在第二年雨季到来前焚烧或深埋发病秸秆;二是严格实施检疫,防治带病种子运进感染;三是做种时选择无病果穗;四是使用药剂防治,抽穗期常的药剂包括敌力脱乳油、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

3玉米虫害的发病特征及其防治策略

3.1红蜘蛛

红蜘蛛的发病特征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它是一种微小的蜘蛛类虫害,常出现在玉米叶片的背面。受害的叶片会出现细小的黄白色斑点,随着虫口的吸食,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褐色至黄褐色的叶斑。受害的叶片表面还会覆盖细小的蛛网和虫粪,给人一种灰褐色的外观。严重感染时,叶片逐渐枯黄、枯萎,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导致植株的生长受阻。

针对红蜘蛛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田间观察和监测。定期检查玉米叶片,尤其是叶背面,观察是否有虫害的症状和蜘蛛网的存在。及早发现虫害的存在,有助于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其次,保持田间通风良好。红蜘蛛喜欢干燥和炎热的环境,因此保持适度的湿度和通风条件有助于减少虫害的发生。另外,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来控制湿度。化学防治可采用适用的杀虫剂进行喷施,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正确的施药时间,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2玉米螟

玉米螟的发病特征主要表现在玉米植株的幼苗和穗部。幼苗期,玉米螟以幼虫形态出现,直接侵入玉米叶片和茎部内,造成叶片被蛀食和组织损伤。受害的玉米植株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大小不一的蛀食斑和蛀穿孔,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凋萎和幼苗死亡。成虫阶段,玉米螟虫在玉米穗内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会以玉米穗为食,蛀食玉米颖花和籽粒,导致穗部形态异常、颖花凋萎和玉米籽粒受损。

对于玉米螟可采用包括越冬期防治、心叶期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微生物农药在内的综合防治措施。大部分玉米螟幼虫会在玉米秆和穗轴叶上越冬,翌年春季在其中化蛹,根据此特性可在4月底之前燃烧玉米秆和穗轴,或粉碎加工成饲料,然后将苍耳等玉米螟的越冬寄主清理干净;到了心叶未期,如果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达到10%,或夏秋玉米进入吐丝期之后虫穗率达到5%,可按照1.5%辛硫磷颗粒剂:细煤渣=1:15的比例拌匀,然后撒入喇叭口内,或灌注药液;生物防治技术则是在玉米螟产印始期、盛期、末期分别样放赤眼蜂,释放量为1-3万只/亩,放蜂点可设置2-4个/亩,释放时,用玉米叶卷起卵卡,卵卡与地面的距离要达到1米;微生物农药防治技术通常可使用杀螟杆菌、白僵菌等微生物农药,用1公斤含孢子数量超过100亿(每克)的菌粉兑水1000-2000升,然后灌注心叶,然后用1公斤杀螟杆菌加100-300公斤细士或炉灰配制菌土,若是配制白僵菌粉颗粒剂,可配成20倍左右,施用时用量为2克/株[4]

3.3蚜虫

蚜虫的发病特征主要表现在玉米植株的叶片和茎部。蚜虫通过刺吸式口器从植物的组织中摄取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化和弯曲,有时呈现叶片卷曲的症状。受害的叶片表面可能覆盖着蚜虫分泌的黏液物质,俗称为“蚜虫蜜”。大量蚜虫的存在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光合作用受损,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蚜虫繁殖迅速,往往会形成密集的种群。此外,它们还是多种病毒的传播媒介,包括玉米花叶病毒和黄斑叶病毒等。通过叮咬感染了病毒的植物后,蚜虫会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健康植株,加重病害的程度。

针对蚜虫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引入天敌如寄生性蜂类和捕食性昆虫,例如瓢虫和蚜虫寄生性黄姑虫,来控制蚜虫种群的增长。第二,药剂拌种。所谓药剂拌种就是在种植之前就用适量的药剂和种子搅拌在一起,之后再进行播种。药剂能保护种子,这也是第一次包衣。等后期种子发芽后,在喷洒一次药物,心形二次包衣,这样就能有效预防蚜虫。第三,喷药施肥。当玉米发生蚜虫的危害时,应尽快用刷子刷掉害虫,之后尽快喷洒吡虫啉和虫嗪,每隔一周一次,大概三四次就能控制住。此外,也并不是只有有虫害时才能喷洒,可在每次施肥时在里面掺杂适量的药剂,也能控制虫害。有蚜虫危害时,除了喷洒药物能防治之外,还要改善环境[5]。通常发病时都是高温环境或者是通风不好才导致的,应经常除草,保证通风,这样能有效减少蚜虫危害。此外,种植时最好将其种在光照好的地方,光照充足感染蚜虫的几率就会降低。

4结束语

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大,病虫害的危害也逐步增加,防治玉米病虫害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除文中所述的药物、生物、耕作措施外,还应利用信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建立区域性病虫害检测体系,以提高病虫预报的准确性与预见性,为选种、防治提供有效依据,同时为制种农户与公司做好防治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应素丽.玉米常见病虫害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5(2):104-104. 

[2]沙吾列·阿合买提,沙丽马·克孜.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120-120.

[3]陈彬.玉米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5,(2).142-142,212.

[4]郑美,胡鹏飞.玉米病虫害的发病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5):103-103,104.

[5]葛殿毅.玉米病虫害的发病特征及防治对策[J].北京农业,2015(17):99-99. 

作者简介:谢世平(1977-),女,汉族,重庆铜梁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