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河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450000 河南 郑州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但其在建设过程中会对自然生态造成一些损害和不利影响。为减少此类损失,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整理分析近年来关于生态修复的相关内容,并总结了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价值
生态修复技术“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新塑造[1]”,一般采取自然修复,尽可能让生态环境进行自我调节,加入适量、少量的人工干预,帮助生态修复恢复得更加快速,生态受损往往不仅仅是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生态失衡,更多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采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使得生态出现不均衡、不稳固的现象,针对自然界中不同生态系统的损坏,需要采用不同手段的生态修复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城市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水电的使用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部分人没有节水节电的意识,在生活中过度使用水电,这是对资源的另一种浪费,我国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基于以人为本视角出发,为了让居民能够用水用电方便,能够让社会生活质量提高,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造成了一定量的损坏,需要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对生态进行恢复,保持生态稳定性。
2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问题
2.1破坏生态环境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有长期性[2]”,一般会造成当地部分区域的水土流失,由于其是利用自然界的水文生态进行发电用水的,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建设区域的环境还是当地整体的生态都会受到影响,一些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甚至会威胁到建设人员的安全,建设工程的周期也会因为一些自然问题增加,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带来了痛点和难点,人为进行施工建设就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破坏,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恢复到之前的环境,一些人工干预如植被移植等方式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来稳固,生态环境恢复周期长容易引发一些生态自然问题,而且,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还会对当地土壤含水量造成影响,由于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借水发电的问题,所以建设地往往会选择在河流的上游地区,这样建设带来的就是上游地区的土壤含水量只增不减,而下游地区的土壤含水量却大大减少,生态水域得不到平衡发展,会引发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也会使得当地的病虫害率不减反增。
2.2增加灾害种类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有些生态破坏行为能够通过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弥补和恢复,但是有些生态破坏行为是不可逆的,植被和土地难以修复,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且无法实现平衡,就会增加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增加自然灾害的种类,不利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应用,也不利于自然环境保护,不利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我国不同地区水域条件、水域分布情况都具有差异性,在进行不同区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需要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植被覆盖率、水质等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实地考察,本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不同区域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进行针对性优化和完善,施工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即使工程建设过程与预期方案出现偏差,也要本着环境保护的原则,有节制地进行资源利用,否则建设不规范会对自然界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然灾害发生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3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策略
3.1强化土壤资源修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在原有的自然土壤上打地基、再建设的一个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材料或技术方法使用不当对当地的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土壤的成分决定着土壤的质量,而土壤的质量则决定了植被能够生长的程度,决定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影响着当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了保证土壤质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做好施工现场的土壤处理工作,尤其是对表层土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首先,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提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土壤资源的应用、对土壤肥沃程度、对表面土壤质量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才能为之后的土壤修复提供正确方案。其次,在对建设工程中的一些废弃物进行填埋的过程中,也要本着土壤保持的原则,对一些有害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不能就地掩埋处理,在工程建设完成后,相关管理者可以对施工区域的土壤进行再修复工作,通过施肥、灌溉等方式保持土壤活力,对表层土壤做重点保护,维持当地生态环境平衡。
3.2借助技术减少对原始生态的破坏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相对来说还较为复杂,基于原始生态环境进行人工改造需要因地制宜,也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调整和变化,但是总体来说,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预期方案进行实施,避免对原始生态造成更多损坏。首先,由于要施工,一定区域或范围内的植被会受到破坏,而且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土壤发生改变,一些植被可能无法恢复,所以施工前管理者就应该对施工区域进行严格规范,不能随意扩大施工范围,也不能过度使用植被覆盖率较多的区域,“减少对现有生态植被的破坏并保护原始生态系统
[3]”。其次,要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前、施工过程、施工完成后进行全方位检测和管理,保证生态修复工作能够有效、有序、稳定开展,相关责任人可以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修护治理工作进行落实,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有序开展,通过不断地分析调整、综合各种因素进行整体考量,借助先进的技术和生态修复的经验,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坏。
3.3做好生态修复宣传
我国追求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优化生态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旋律,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此,我国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引导绿色发展,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也有不少规章制度的约束,保证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各地区对于生态修复工作的手段和方式也不同,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具体调研和统筹分析,在施工完成后,不仅对于施工单位需要做好生态修复宣传工作,还要让其落到实处,做好后续的生态完善工作,相关部门要监督反馈区域的生态修复情况,充分提高生态恢复的质量和效率,宣传部门也应该将我国的发展理念进行宣扬,让广大人民意识到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性,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从意识层面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再落实到实践层面,降低生态环境损坏带来的影响,减少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3.4优化区域针对性治理
不同地理位置造就了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法,有些地方采取综合治理,有些地方采取针对性点对点治理,无论哪种治理方式,首先要制定有序的计划,以本土的治理理念和治理内容为基础,选定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合理调控和分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恢复生态。其次,还要针对修复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解决,以专业的人员为主,搭配先进的技术加强生态自我修复的能力,实现生态有效恢复并保持。
4结语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需要生态修复技术的加持,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科.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探究[J].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2022,32(04):45-48.
[2]王录仁.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应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1(07):135-136.
[3]张丽丽,张光宝.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0(08):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