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闻评论才人,重在对传统新闻评论课程进行改革,以更加贴合应用型高校的教育体制,以及行业需求。本文从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评论观、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革新课程考核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应用型高校新闻评论课程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新闻评论;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应用型高校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新形势下,传媒行业渴求高素质新闻评论人才。而作为新闻评论人才培养的土壤,近年来,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急需对标传媒行业需求,重新认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改革,只有如此,才能为行业培养真正有用的应用型新闻评论人才。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当代新闻评论的地位与重要性
新闻评论一直被媒体所重视,被视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其一,从传播内容上看,新闻评论传播的是对于新闻事实的认识、理解与分析,即观点。当今时代,大众已经不再只满足于快速获取新闻信息,而是越来越多的展现出深入了解新闻事件前因后果的阅读需求。新闻评论正是以独到的见解、深入的剖析、逻辑的论证,受到大众的青睐。
其二,从传播效果上看,新闻评论是提高媒体知名度与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新闻评论,尤其是社论,代表的是媒体的立场与观点。在同样快速的新闻报道面前,谁最先发表观点,谁提出的观点最深刻,谁的观点经过实践验证最正确,谁就必然会受到大众的信赖,媒体的知名度与公信力也必然会随之提升。
其三,从传播效益上看,新闻评论在构建良好舆论环境、促进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近些年,大众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意见表达中来,大众的积极参与一方面体现了民主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也使得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出来。而媒体通过新闻评论进行观点表达,能够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对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重要影响。
(二)应用型高校新闻评论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毫无疑问,高校是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基地。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并对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内涵给出了指导意见,即“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多年来,围绕应用型高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对应用型高校的职能与特质的研究尤其值得注意。与研究型高校不同,应用型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服务与促进各个行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这类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一般高校人才的特质与精神外,还应该具有“技术性、应用性、行业性”等特点。
同时,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媒介融合催生新闻评论产生新的变化:传统媒体传播空间受限,自媒体兴起;传播阵地从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中心向网站、微博、微信及客户端延伸,形成了矩阵传播;评论主体从专业评论员向大众延伸,评论主体日益多元化。这些变化对应用型高校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这一要求可以参见2018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章指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不难发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质与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谋而合。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应用类课程,其人才培养应有三大目标:一要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专业知识,强调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二要掌握新闻评论基本写作技能,强调创新写作能力培养,避免写作成为关门造车、纸上谈兵;三要契合行业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除评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学生还应具备新闻调查、媒体策划与运营、媒介管理、通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课程改革的路径
媒介融合的时代潮流对应用型高校新闻评论教学而言,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严峻的考验。为了实现上述应用型高校新闻评论人才培养三大目标,探索全新的新闻评论课程改革路径变得尤为重要。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应用型高校新闻评论课程改革的实现路径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探索。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评论观
21世纪以来,全球媒介格局和生态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媒体“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们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传播观点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课程改革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因此,新闻评论不能只是一门写作课,还应该是一门思想课、观念课。
依据《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四大素质,其中政治素质排在首位:“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具体到新闻评论教学中,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达到树立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评论观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过硬的政治素质。
新闻评论课程的思政建设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场景、学生实践场景、课程考核场景等,教师需要在这些场景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道德与素养等。应该以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央视新闻、光明日报、新京报等主流媒体发表的评论,尤其是社论,以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作为思政建设的主要案例选择。通过对这些评论作品的分析、解读、模仿写作,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不正确的、偏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保持评论者的良心,做好“社会的守望者”。
(二)调整新闻评论课程内容与结构
传统新闻评论教育所用的教材较为单一,一般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马少华编著的《新闻评论教程》(第三版),这本教材理论性、系统性较强,虽然结合了案例进行分析,每章后面都有相应的思考题,但是应用性与实践性不足,较为适合研究型高校。
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新闻评论人才,最终目的是为了向各类媒体输送高素质新闻评论工作者,更侧重对学生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新闻评论教材的选择上,要具有创新眼光,应该在强调新闻评论理论与系统的基础上,增强实战应用的课程内容。诸如曹林《时评写作十六讲》、米博华《新闻评论实战教程》、南方周末《南周评论写作课》、刘建华《获奖评论赏析》等专著,可以考虑充当课程辅助教材,帮助学生解决在写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除此以外,有的学者也提出,新闻评论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独到的见解,又要兼具政治家的责任感、学者的渊博和新闻工作者的敏锐,要有丰富的文史哲知识、深厚的人文学科底蕴、一定的现代科学常识和新闻传播知识。这就意味着,要达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开设一门新闻评论课程还远远不够,应该适当开设文化类通识课程以补充课程内容。
(三)创新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新闻评论课程几乎都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最终导致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理论讲得再好,学生还是不会写新闻评论、写不好新闻评论的尴尬局面。
新闻评论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新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写作方法的讲授固然重要,但如果教师只是在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对理论、技巧理解不了、不知所云,就更谈不上应用了。因此,新闻评论课程要革新传统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想,让学生多写。
第一步,让学生多说。教师可以精心选择社会热点事件为主题,让学生以关键词的形式总结归纳自己对这一事件的思考与认识。第二步,让学生多想,当每一个学生都给出了自己的关键词之后,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讨论,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完善观点。第三步,让学生多写。在讨论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将思考所得形成文字,应用写作技巧完成新闻评论的写作。整个课堂便完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导的转变。这也是应用型高校在新闻评论人才培养上,不同于一般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地方。
(四)革新新闻评论课程考核机制
在应用型高校新闻评论教学中,建立更为有效的课程考核机制,完善教学管理过程,是检验和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主要途径。传统新闻评论课程的考核一般以闭卷笔试为主,考题形式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又以单项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主观题以写作题为主。这样的考核形式虽然能够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性,但同时又有死板、滞后、片面等诸多缺点,难以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因此,对新闻评论教学效果的评估,应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进行转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考核方法上,应以测试为主,辅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方式。例如,除了在学期末设置闭卷笔试之外,还可以将平时作业纳入考核范围,或采取定期讨论、定期写作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或组织班级范围内的写作比赛,对优秀作品的写作者进行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促进课程考核起到积极的评价作用。
此外,对应用型高校来说,还可以建立与媒体长期合作的机制,鼓励学生向媒体投稿,为媒体写作新闻评论文章,参与制作新闻评论作品,将作品是否被媒体刊登作为课程考核标准之一。总之,新闻评论课程考核不应该再是学生短期被动参与,而是应该建立一个主动的、长效的、动态的评价机制。
三、结语
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加深与发展,现代社会与传媒领域尤其需要成熟的新闻评论人才。应用型高校新闻评论人才培养迫切需要对标媒体需求,重新定位新闻评论课程性质与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全方位课程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认识、分析与写作能力。这同样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新闻评论课程改革的主要践行者,对教师而言,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既要站得住讲台,也要能走下讲台,来到学生身边,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在发生变化、学习在发生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有效推动课程发展,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新闻评论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王继元.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功能与特质[J].中国成人教育,2018(15):26-30.
[2]赵振宇.重思新闻评论和评论特色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本社,2022.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6-101.
[4]张琳.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评论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01):168-171.
[5]赖昕.基于场景协同的新闻评论课程思政教育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04):164-166.
[6]黎帅.论《新闻评论》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意义[J].智库时代,2018(26):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