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邮编 250109
摘要: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扫描对脑梗塞的影像诊断作用相比,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核磁共振检查方法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都优于传统计算机断层扫描,检出率上也要优于常规CT,因此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对脑梗塞患者疾病的进一步临床诊断更有价值。但在许多实际情况临床医疗应用中,为了尽量使病理诊断及结果处理更加科学明确,早期检查和确诊往往是可以采用两种检查诊断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可有效的避免临床漏诊误诊事故的频繁发生。
关键词:CT MRI 脑梗塞 诊断作用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堵塞造成的脑部缺血性损伤。该类型疾病发展较为迅速、起病急,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心理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及早地科学正确的予以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非常的关键。脑梗塞无法自愈,预后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还包括患者的年龄及具体的病因等。脑梗塞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头颅CT、头颅MRI、CT血管造影、MRI血管成像和超声心动图,这些辅助检测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来初步确定脑部存在过下列影响因素:是否存在缺血性损伤、损伤的区域、损伤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出血等并发症,以尽量达到最便于临床医生尽快为患者拟定出最佳的治疗与手术方案,改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因此,提高早期诊断的有效率非常重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济南北城医院从2020年10月开始到2021年10月期间收治到的82例脑梗塞患者病例作为本次项目的临床研究实验对象,患者可先后多次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对照组采用CT诊断,实验组主要采用核磁共振MRI诊断,其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均在59-70岁之间,且所有患者都须符合有中国脑血管协会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把选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采取CT检查方法,实验组采取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利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对比其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和检出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来完成对所收集的脑梗塞患者数据资料进行处理汇总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用比率来做表示,采用x2来进行检验,P<0.05时,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诊断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率对比
两组患者通过采用不同诊断方法诊断后,经过统计以及实验数据发现,核磁共振(MRI)检查的实验组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性都优于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对照组,并且两组之间产生的差异数据具有意义(P<0.05)。
2.2 两组诊断方法的检出率对比
通过对患者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后,进行数据统计和计算,发现采用核磁共振(MRI)检查的实验组诊断检出率高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对照组,并且两组数据对比产生的差异具有意义(P<0.05)。
3 讨论
CT检查是诊断脑梗塞的常见方法之一,该技术通过X射线来获取大量图像,就像切面包,切人体的不同部位,但厚度是一定的,所以有些特殊的微小损伤可能看不见。CT扫描可用于快速观察大面积神经系统是否受到了侵害,并确定出现中风的时间段内缺氧或低氧状态下神经细胞受损的情况,而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患者比较容易接受。在发病后的24~48小时后脑CT扫描可见栓塞部位有低密度梗死灶,边界欠清晰,并有一定的占位效应,对明确梗死部位的大小及周围水肿的情况有较大价值,若为出血性梗死,则在低密度灶内可见高密度出血影,对于凸面上的病灶,大的病灶,出血性的病灶,实质的损害占位效应都比较好,所以急诊室常做CT。脑梗塞患者在头颅CT平扫时,在超早期脑梗塞的诊断中,发病三小时以内CT可以发现一些轻微的改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质边缘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脑沟消失等,CT检查方法的脑梗塞检出率高低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快速准确判断出颅内病灶可能发生的具体时间位置,导致我们使用该检查方法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受到限制,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病灶部位、脑水肿程度、扫描角度、头颅运动伪影等因素。
核磁共振(MRI)检查技术是国内近年来发展比较成熟先进的新一代临床脑梗塞三维影像学诊断成像技术手段,利用强大的超低频电磁场技术和超高频无线电波扫描手段来直接进行数字化创建完整的高清晰度、详细全面的三维解剖结构图像,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三维磁共振成像扫描的图像序列信息来直接对脑部病变及患者头部组织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扫描,以保证同时获得多个完全不同扫描角度下的三维立体扫描图像,从而可以得到更直观和深入准确的患者颅内或病灶周围区域的显微结构情况,能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出一个清晰稳定更全面详细的立体成像,核磁共振的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软组织的X线吸收率非常接近,所以在CT上软组织的对比度要明显低于MRI。核磁共振检查所产出的三维图像可以直接观察到大脑的各种异常信号,一般异常信号有T1信号和T2信号两种,分别显示的异常信息是结构组织受到破坏和质器性结构病变,T1低信号、T2高信号则可能说明大脑结构中中存在有某种类似于水一样的浑浊液体物质,在脑梗塞发病一小时以后,通过脑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检查能显示出异常信号,这一检查方法在国内外医学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具有无创和无痛无辐射、图像质量高、微小病灶敏感度高等显著优点,该检查可以弥补CT检查24小时内不能发现脑血栓病灶的缺陷。此外,核磁共振扫描能够快速地通过短时间内的反转扫描恢复序列,避免脂肪信号受到影响,更精确的获得T1加权核磁共振成像,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初期或经过初期手术治疗将会出现脑水肿,埂塞部分组织内的正常含水量也将会直接上升,核磁共振不会受到病灶密度的直接影响,对水的变化检测敏感度更高,通过对脑部病变区含水量的检测,能够在患者发病早期更快的发现脑部病灶。可以更加直观清晰的显示出患者的病灶结构,能够更好的判断埂塞病灶的大小、位置和数量,降低了病人可能出现的出现漏诊、误诊的概率情况。
4 结论
在诊断脑梗塞的过程中,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颅脑CT扫描成像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对早期临床明确判断梗死部位的大小范围及病变血管周围水肿与渗出的情况有较大的临床参考价值,若是颅脑出血性梗死,在低密度灶内可见局部高密度出血影,缺点就是颅脑CT扫描有一定程度的辐射危害,还有就是在发病24小时内做CT,并不能明确检查结果。核磁共振具有无辐射、分辨率高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准确判断病变的大小、位置和数量,还可以判断是急性出血还是慢性出血,并且可以弥补CT检查24小时以为无法明确结果的确定,可以为脑梗塞的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但是,核磁共振检查预约制度不是很方便,并且检查所需时间比较长。必要时,两种影像检查方法可以结合使用。总体而言,影像学检查在脑梗死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在临床大夫的指导下采取最恰当的检查方法,多种检查方式应扬长避短,对症检查,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更高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苏杰,徐舟等.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7):204-206.
[2]常虹.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9,001(033):54-57.
[3]陈涛.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运用与研究[J].影响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5):232-234.
[4]丁光真.磁共振成像(MRI)与X线计算机成像技术(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1,12(04):55-57.
[5]付强.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人人健康,2020(14):251.
[6]吕博.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MRI与CT影像检查的应用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01):1-3.
作者简介:
姓名:朱彤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山东省济宁市 出生月:1999.10.03 学历:全日制本科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
指导教师:李君平 职称:讲师 学位:硕士
发表论文来源:2023届毕业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