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 内蒙古 乌兰察布,012209
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目的在于构建更加完整的农田生态系统,为生态环境保护助力,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助力。从另一方面分析,可将其理解为寻找物质生存条件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平衡点,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切入点,逐步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具体要求的过程,就是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探索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协调发展的过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正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将农田生产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促使二者相互协调,既能够满足生存需求,又能够营造绿水青山的宜人生态环境。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
2021年9月6日,由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中指出:截至2030年,中国要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来保障1.2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并将其保持在这一水平上。由此可见,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且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累计完成 8 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至2022年底,该市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50.5万亩,粮食产量23.9亿斤,超额完成大豆、油料扩种任务,马铃薯和燕麦种植面积稳居全国地市级前列。这表明国内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已能得到充分保证,需要考虑的是农田建设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平衡问题,构建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是当前的工作重点。(信息可能与实际数据有出入)
一、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指的是:土地整治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具有高产、稳定、集中性以及抗灾性等特点的基本农田。建设完成的农田具有农田配套、土地平整、设施完善以及土壤肥沃、集中连片、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等优势表现,且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方式完全适应,实现旱涝保收以及高产稳产的目标,最终可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1]。由此可见,高标准农田建设必然与生态环保、生态环境可持续相适应,尤其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标体系的构建角度能够分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必要以生态功能、建设面积、资源性质以及建设管理等为基础,具体将农田建设与生态环保联系起来,进一步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用严格的管控标准,助力以红线管控为基础的农田生态空间建设。
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建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
高标准农田对水源建设、肥力供应与保持以及农田设施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在节水、高效以及稳产的基础上,寻求高产质量,助力乡村振兴。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的建立,可辅助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行为,同时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实现助力。即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作用的前提出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利于实现农田系统稳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公开信息显示,于2023年,对2021年12月1日—2022年9月30日间,自治区内参与财政投资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招标代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材料设备供应等共计860家单位(其中招标代理126家;监理90家;材料供应71家;勘察设计68家;施工505家),进行的信用评价,结果显示部分企业存在履职不到位、使用不合格产品等不规范行为。而地区政府也在了解情况的第一时间从,采取了通报处理,依据相关法律执行惩戒、敦促整改等措施,且整改效果相对明显,为维护地区农业生态稳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视程度,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政府对农田建设中生态相关内容的重视性。但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还需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生态环保理念提出以来,经过不断更新、优化的环保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指标体系,以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环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 (有关负面信息不太能接受,不想有太多争议点)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构建策略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构建,应以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标体系为基础,参考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方法,从指标选取、数据标准化过程以及指标的权重计算、模型建立等角度出发,具体落实体系构建工作。
(一)选取指标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科学、可操作以及完整、可比较等原则,合理选取指标项,完善指标体系。科学性即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对评价高标准农田生态功能、生态状况的影响性,考虑各项指标的适宜性,凭此选取各项指标[2]。如虽然南北方、地形、气候、当地耕种习惯与方式等存在差异,此时选取指标时,就要注意被评价农田区域个体差异,不会影响所选取指标自身的公允性等,即在共性指标的范围内,做合理的选择。当然这一目标尚未完全实现,还需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予以持续性改进。可操作性即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相适应,指标含义准确,易于获取。完整即强调生态环保指标涵盖各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生态相关内容,便于全面且真实地反映农田生态环保特征。可比较即同类指标内涵明确且相互独立,能够必要时可通过对比此类指标,判断高标准农田生态建设水平。(高标准农田各地区有差异,南北方、地形、气候、当地耕种习惯与方式也有差异,跟多的是在实验和实践中摸索改进。希望可以改进以下谢谢)
(二)数据的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强调的是对指标体系中相关内容进行量化处理,即利用量化数据对其进行标准化的设定,以便于利用各项指标内容,具体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生态功能的体现情况,以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真实助力。换言之,需要将计量单位各不相同,无法实施统一度量的各项指标,采用简易、可操作的极差化法:正指标Tij=(Xij-Timax)(Timax-Timin);逆指标Tij=(Timax-Xij)(Timax-Timin)。Tij为归一化后的数据;Xij为各项指标原始数据;Timax为原始数据当中,第i列最大值;Timin为原始数据当中,第i列最小值[3]。
利用归一化等方式,处理相应的指标数据,可使其更便于理解,更便于对比、比较、分析,判断农田生态环保状态。
(三)指标权重计算
在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各项指标数据均会发生转变,形成无量纲数值,且数值对应的指标上层贡献度不同。具体计算各项指标权重时,需依据指标具体内容,如大气(大气背景值、降雨PH值)、土壤(土壤元素背景值、肥力等质量)以及水(地表、地下)等,利用相应的方法,有效获取各项指标上层贡献度,作为权重。用熵值法计算,可消除主观因素等,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获取到的权重数值,可真实且客观地反映不同指标数据所蕴含的信息熵意义,为指标评估等工作提供帮助[4]。
(四)构建体系模型
构建生态环保指标体系的模型,可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全面评价各项指标,明确其重要度,结合隶属度以及权重值等,进一步获取项目评价值,借以判断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达标程度,为下一步工作调整,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与此同时,该指标体系构建以及评估法应用,还可为持续改善农田生态提供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构建与完善,是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助力,同时也是有效约束、规范其建设行为的关键手段。在具体构建与完善过程中,还需在利用相应科技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合理调整指标体系内容,便于适应当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以更好地实现建设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正茂,尚蕾蕾.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环评关注要点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22,22(07):77-82.
[2]杨晓玲.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贯彻生态理念的路径[J].甘肃农业,2022(05):68-70.
[3]邢冬梅.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绿色发展[J].南方农机,2023,54(12):80-82
[4]刘成斌,李运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的农田防护林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管理[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2(9):0064-0067
作者简介:
王立群(1988-07-30)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大专,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高标准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