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提升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2

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提升思考

刘海波

江苏省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 210019

摘要:在当今社会,大众媒体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对人类文化生活有着巨大影响。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受众群体数量和群众认知能力的提升,人们对于新闻信息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标准也随之而变。提升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解决媒介素养低下这个社会难题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本文从大众媒体科学普及现有问题展开分析,了解大众媒体科学普及的不足,提出大众媒体科学普及提升策略,以提升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

关键词: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策略

在我国,大众媒体的普及能力,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进步、优化和完善,如今人们已经逐渐步入了信息化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去,也更加关注科技发展。提升大众媒体科学普及的科学性、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尤其是增强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是新时期科普工作亟待研究和重视的课题[1]。大众媒体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科学普及能力则值得进一步思考。

1大众媒体科学普及现有问题分析

1.1专业科普力度不够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众媒体开设的与科技相关的栏目很少,科技并未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重点内容,科普文章的发刊率低,科普选题欠缺,缺乏高质量的科普文章,导致大众媒体现有的科普内容与公众现实生活难以匹配,公众对科普内容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可见,大众媒体现阶段传播的科普知识缺乏新意,内容枯燥无味,时效性难以保障。单一的科普形式下,广播电视媒体、传统纸质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等多方渠道并未联合科普,现有的科普传播力度较弱。同时,科技媒体工作者专业能力不足,对科学普及的认知浅薄,无法静下心来搞科普。媒体机构对科学普及的关注度不高,科学普及能力较弱[2]。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大众媒体的科学普及能力亟待提升。

1.2可读性与科学性未兼容

大众媒体科学普及的核心在于科学性与可读性。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治理谣言成为一大热点,而部分媒体所出示的科普文章阐述不够严谨,论据缺乏支持,让受众看到似是而非,不仅科学普及的效果难以保障,媒体公信力也遭受质疑,甚至可能存在知识产权侵犯的情况。好的科普文章应当是娓娓道来的,在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中,实现科学知识的传播。由于媒体工作者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浅薄,导致科学阐释单薄,多流于文学形式,科学内涵缺失[3]。同时,薄弱的社会责任对科学普及效果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一些人获取科学信息的需求是用作商用或者伪科学,炮制一些虚假的科学理论,而大众媒体不注意审视科学普及的准确性,大加炒作,导致大众媒体的形象受损。

1.3科学精神传播乏力

科学普及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更是传播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方法,让公众更多全面地了解科学知识。新时代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更加强烈,对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以及健康卫生等领域更加地关注,科学家与公众的分歧也在大众媒体的传播下显示出来。同时,大众媒体在科学普及中对科学精神的传播乏力,很容易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比如说转基因技术的报道。大众媒体科学普及科技与知识时,要合理地普及科学技术的正反面,而不是抓住负面噱头肆意报道,从而呈现出大众媒体失声的情况,很难引导舆论[4]

2大众媒体科学普及提升策略

2.1多渠道并行加大科普力度

科学普及本身是一项公益行为,政府应当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加大各项资源的支持力度,从财政、税收以及政策支持入手,对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及品牌栏目加大扶持力度。重点监督品牌栏目,以确保媒体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优化科普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制度,为科普媒体工作者提供一定的保障,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科学普及队伍。比如说北京市扩张科普人才职业发展渠道,并纳入职称评价体系。要号召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普及,进而为媒体实现科学普及提供财力和治理等要素保障。发挥领导干部的重要作用,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普及认知,为媒体科学普及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2.2优化媒体科普人才培养体系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传播学与科技文化等课程是相互分离的。为此,要发挥高校的教育价值,开设与科技文化相关联的科普传播课程,以满足科学普及传播的需要。对于现有的科普队伍,则开设短期培训课程,与高校合作让科技工作人员到高校深入学习,从而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编辑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重视媒体科普工作人员科学精神培养,让工作者认知科学、科技的魅力,沉淀其专业核心素养,进而推动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媒体工作者则要在采访前做好功课,对采访对象有深入了解,把握采访深度,确保科学普及的专业性。媒体科技工作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主要是因为我国大众媒体的运行模式以事业单位、企业运营为主,媒体科学普及时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并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确媒体科技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担当,推出更多富含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品,为公众提供更全的科普作品和更高质量的科普服务。

2.3提高媒体科学普及质量

一方面,积极整合资源,构建媒体与科学家合作的新模式,以保障科技选题质量。媒体发挥桥梁作用,将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和媒体的资源整合,增强媒体与科学家的互动,比如说,中国科协就大力举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通过现场答疑解惑的方式,提高科学普及的传播效率,也能更好地推广科技知识。另一方面,完善审稿机制。作者提交稿件时,要自审稿件质量,名企业论点、论据,做好稿件注释。编辑则针对稿件协商、考证,与团队协商稿件质量,把关科学内容,审查稿件的科技理论态度与科技知识,确保稿件质量达标,进而在公众中实现正向传播。媒体也可大力开展座谈会,邀请科学顾问团队参与,实现现场深度交流,更好地选题,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最后,提升大众媒体的科学普及能力。运用VR、AR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有深度的科普内容。用好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接受受众提出的质疑,从而调整优化,以提高大众媒体的科普能力,保障科普质量。

3总结

综上,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信息传播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形成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社会化的大科普。大众媒体要把握受众需求,从正确的角度切入做好科学普及,调动社会力量做科普的积极性,加强对品牌栏目的监督和评估,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编辑科学素质、理性思维,使中国的科学普及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万劲波,杨彩霞.提升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的思考[J].科技导报, 2020, 38(8):7.DOI:CNKI:SUN:KJDB.0.2020-08-003.

[2] 钱文雯.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知识科普传播及发展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2(9):3.

[3] 方涛.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解析[J].中国传媒科技, 2022(7):60-61,67.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2.07.013.

[4] 王雨笋谢加封.新媒体视域下科普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21, 000(004):93-94.

作者简介:刘海波 1980.10.31 女 江苏南京 汉 本科 职员 江苏省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

研究方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