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委党校224000江苏盐城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不仅回应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丰富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解。盐城要锚定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总抓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展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
一、盐城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优势分析
(一)盐城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自然禀赋
盐城是江苏海岸线最长、滩涂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齐全、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拥有582公里的海岸线,76.97万公顷的湿地,占江苏省湿地面积27.28%。盐城拥有亚洲最大的沿海淤泥质潮间带湿地,占江苏省滨海湿地面积的57%,约占全国的10%。同时,盐城还拥有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生态是盐城最宝贵的家底,丰富的生态资源,是盐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盐城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产业基础
绿色低碳与现代工业体系相辅相成,没有先进制造业作根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近年来,盐城汽车、钢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多轮驱动”突破性进展,一批具有盐城特色的产业地标加速崛起,为盐城的发展增添了“含绿量”和“含金量”。盐城强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市R&D经费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1.50%,增长到2021年的2.1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4%,占比不断提升。盐城坚定不移推动工业强市,依托四大主导产业及关联产业,聚力打造5条地标性产业链,着力发展8条优势产业链,培育突破10条潜力产业链,加快构建稳链强链产业“生态圈”,今年又对23条产业链进行优化调整,并系统提出“5+2”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黄海新区的建设,为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搭建了新的更高平台。
二、盐城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产业基础的增强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盐城综合实力不断攀升,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为绿色低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有利于提升对增长的贡献率。
近三年,盐城市高兴技术产业产值提高到3553.22亿元,每年增长30%以上,2022年全年增速位列全省第一。2022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3.2%,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63亿元;瞪羚、独角兽入库培育企业分别为273家、22家,入库数量全省第五,苏北苏中第一。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下,盐城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为全市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不锈钢、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风电装备、精密结构件等重点产业链量质齐升上做出贡献。
2、对外经贸合作有利于拓宽发展的动力。近年来,盐城不断提升对外合作层次,更宽领域集聚要素,有力地推动了对外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0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7%,规模居全省第6位,进出口、进口、出口三项指标增速均列全省第一位,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99个,合同外资20.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但我市对外经济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外贸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外资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平台能级还需增强等,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以更高水平开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外资保稳提质、园区创新提升、营商环境升级,从而开辟绿色低碳发展新境界。
(二)发展赛道的转换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1、绿色发展新赛道是中央和省委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四个“新”字,意味着要在变革浪潮中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动权。放眼世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各国都在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省委要求盐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扛起光荣使命、发挥特色优势、奋力跨越赶超,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展现盐城担当、作出盐城贡献。
2、绿色发展新赛道是盐城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市第八次党代会要求,到2035年,我市综合竞争力进入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先进行列,高质量发展跻身东部沿海城市第一方阵,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走在全国前列,与全省一道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安全、环保、土地、能耗控制日趋严格,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这要求盐城要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统领,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助力江苏未来发展、展现盐城特色优势的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要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着力打造江苏沿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还构建起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色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在绿色转型新赛道上跨越赶超。
(三)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功能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盐城滨海湿地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滨海湿地资源,加强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研究,助力我市绿色低碳发展。
1、提高滨海湿地蓝碳增汇能力。近年来,盐城在现有的滨海湿地保护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滨海湿地蓝色碳汇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先进经验,大力实施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环境重建,推动生态系统修复,因地制宜建立滨海湿地开发模式,构建以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为依托的生态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滨海湿地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实现合理的生产布局,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达到最优。
2、增强滨海湿地蓝碳发展力量。盐城充分利用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字招牌,放大世遗效应,深入推进向海发展,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全力推动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高质量打造世界级生态会客厅。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度学习滨海湿地蓝色碳汇领域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深度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对话,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和国际场合宣传推介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功能,在世界范围内达成滨海湿地蓝色碳汇生态系统保护、利用的共识,持续增强滨海湿地蓝碳发展力量。
三、盐城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路径探索
(一)加快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坚持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盐城力量。
1、以绿色发展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通过“遏制一批、置换一批、缓建一批”,逐步引导落后产能退出。依法引导钢铁、化工、建材、纺织等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实施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链条。加快“绿岛”项目建设,推动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加快行业发展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还要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 布局发展大数据产业、智能网联汽车、跨境电商、智能终端等数字细分领域,全力推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顺应现代数字技术潮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数字技术,全面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改造,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加快促进传统企业“智改数转”,全面提升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和供应链运行效率,
2、构建世界自然遗产地特色产业体系。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8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约有300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是目前全球丹顶鹤最大的越冬地,为丹顶鹤、勺嘴鹬、麋鹿等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支撑了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下一步,一是要发展观鸟旅游产业,根据遗产地鸟类分布区域和季节迁徙特点,初步构建观鸟产业体系,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互联网+”“设备制造+”等四个方面延展观鸟产业链条。二是要培育“湿地康养+”新兴业态,鼓励各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湿地疗养、康复、养老、运动、休闲、度假等康养业态,开发相应服务项目。三是要发展遗产关联绿色农业,坚持遗产保护的高标准环境要求,在遗产地周边乡镇推广有机肥、无农药等鸟类友好型的生态农产品种养殖模式,打造一批绿色有机农作物、水产品农业生产基地。
(二)加快推进能源清洁转型
延绵的黄海滩涂,浩瀚的蓝色海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风光资源”。盐城应抢抓国家“双碳”和江苏沿海发展规划战略机遇,瞄准清洁能源转型发展前沿,立足全省及长三角发展需要,加快布局大型清洁火电项目,建设世界级 LNG 储备基地,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为全省及长三角能源的结构转型和保障提供坚实支撑。
1、建设清洁能源“大基地”。站在长三角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依托黄海新区积极深化与中海油等能源龙头企业合作,加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卡塔尔、马来西亚等国LNG资源进口,持续增加 LNG 接收能力至 2000 万吨的规模,努力将盐城建设成为我国利用全球LNG资源的储备和保障基地。
2、构建绿色电力“大电站”。依托盐城沿海风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风电光伏产业,重点建设近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开发基地,配套建设海上风电运维基地,加快建成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城”。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发展并举的原则,不断拓展光伏应用场景,打造具有盐城特色的百万千瓦级光伏综合利用基地。
3、培育未来氢能“大产业”。以沿海分布式大规模风光电资源为支撑,以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为抓手,持续扩大绿氢制取规模,积极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持续壮大氢能装备规模,努力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示范区。
(三)加快促进园区绿色发展
1、加快零碳园区建设。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零碳园区等新概念、新模式不断出现,相关概念认识持续深化,建设重点更加聚焦,操作标准愈发清晰。一是要以优化结构为抓手,推动零碳园区建设转型,在园区快速达峰和全面减排过程中,统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优化“两手抓”,提升园区企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使用比例,实现各类资源高效利用。二是以蓝图架构为基础,构建零碳园区标准体系,特别是对新建园区,需从建立之初,就将零碳指标纳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还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相关体系进行持续跟踪评价。三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促进零碳园区高质量发展,要加大产学研用结合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效率,促进园区企业低碳零碳创新发展。
2、激发创新动能。重点围绕环保科技、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与大院大所及龙头企业的研发机构合作。借鉴上海漕河泾产业园成功做法,对市外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实行“无缝对接”,加快推动市外各类创新要素向共建园区流动。引进聚集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外地高校和科研单位人才为共建园区企业服务。依托合作方人才市场、海内外专业高层次人才协会及各类人才中介机构,积极组织招才引智活动,引进和选用一批园区急需的实用型专业人才,用人才集聚的“智高点”培育共建园区发展的“增长点”。
(四)拓展生态旅游服务
放大世界自然遗产品牌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动能,着力塑造特色文旅 品牌,切实把世界自然遗产这篇文章做足做好。
1、构建全域生态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盐城空间大、生态好,绿色湿地、白色海盐、红色铁军和蓝色海港构成了盐城旅游“四色”名片,应当努力构建突出生态、文旅融合、功能完善、串景成链的全域旅游新形态。围绕“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主题,强化世界遗产地空间管控,有序打造集世遗保护、科教研学、自然体验、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2、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整合现有生态资源,借助主流媒体平台,开展长期性、全方位的宣传推介,不断提升盐城生态的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度,以建设引领性、标志性、功能性强的旅游项目为抓手,高标准推进黄海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打造全球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1] (作者单位:盐城市委党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