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运动员培养的社会支持研究动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6
/ 2

高校学生运动员培养的社会支持研究动态

朱建明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201620

摘要:体教融合成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高校学生运动员培养是体育强国建设、体育人才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在高质量发展导向的中国体育改革形势下,本研究以高校学生运动员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国内外高校学生运动员培养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对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了解现状动态,理清脉弱趋势,为政府协同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思路。

关键词:体教融合;学生运动员;社会支持

前言

随着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体教融合作为该战略实施的关键,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通道,探索构建全过程育人机制,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纳入国家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对这一战略推进至关重要[1]。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总的指导思路: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显然,这一战略思路对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治理中长期存在治理碎片化、无序化和效能低下等问题[2]。因此,迫切需要构建社会协同机制,促进高校学生运动员协调发展。本研究以高校学生运动员为切入点,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了解现状,分析研究动态,为政府协同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思路。

1.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有关学生运动员培养的社会支持研究主要来自职业发展方面,更多学者关注学生运动员的双重职业(Dual Career)发展研究,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Raymond(2017)提出了社会生态支持模型,它强调学生运动员的自我效能、人际互动、外部支持和环境特征的交互与协作[3]。国外学者关于学生运动员社会支持的研究实现了由关注学生运动员社会支持发展的理论层面到提出应对措施的实践方面的转变。一是理论研究方面。在对学生运动员健康发展的认识基础上,DeFreese JD等(2014)强调了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此后学者探索了学术活动对学生运动员职业发展的影响(Sparent ME, 1988;SUM et al., 2014)。近年来学生运动员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涉及家庭对其生涯发展的影响(Cox RH et al., 2009)、文化适应的效应性(Richards V, 2014)、强化学习计划在双重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Emmett LG et al.,2015)、政府管理与财政支持等宏观政策在社会支持中引导帮助(Cheng et al.,2016)等方面。二是学生运动员社会支持的实践研究。(1)自我认知。学生运动员作为多元化群体,自我认知在应对个人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自我效能模型进行社会支持应对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Burns G et al.,2013)。(2)社会支持影响因素。这也是实践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有学者从父母(Lizette H et al.,2014)、教练(Huang CJ et al.,2016)、同学(Huml MR et al.,2014)、学校(Egan KP, 2019)、协会(Eddie C, 2015)等不同层面展开,还有研究针对女性(Ludvigson et al.,2013)、非洲裔(Carter F et al.,2015)、受伤状态学生运动员等不同对象。上述研究大都包含定性和定量分析。(3)社会支持综合管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学生运动员社会支持管理得到了高度重视,学者提出加强管理与评估,促进学生运动员健康发展(Holl. L et al.,2016)。

2.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学界较少从社会支持角度来研究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培养问题。但是,围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困境和问题,国内理论界与实践界既有事前的呼吁和号召,又有事中的建设和实施建议,还有事后的优化和改革建议。择其要点,按照“困境-根源-出路”的逻辑阐述如下:

第一,在发展困境的维度上,对政策、原则和概念方面的问题均有相当程度地认知与阐述。其一,基于政策的视角,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池建,2003;赵一平等,2009)、培养模式(陈宁等,2014)、评估体系(张艳平等,2014)等具体规范进行了较多论述。其二,基于原则的视角,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目标(张春合,2016)、指导思想和基本结构(李仕美,2006)也有一定关注。其三,基于概念的视角,努力对“体教结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基本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如虞重干(2006)基于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内涵与结构,并为之厘清了发展方向[4]

第二,在发展困境根源的维度上,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环境背景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影响已有一定研究。相关研究主要在两个领域交错展开:其一,外部发展困境的根源,尤其是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其二,内部发展困境的根源,如学校内部管理不健全(王凯珍等,2011)、训练体系不完善(张春合等,2015)等方面

[5]

第三,在发展困境出路的维度上,已有对制度的改革和推进、对国外和历史经验的借鉴、对建设水平和内涵的提升。研究遵循两条路径:其一,围绕宏观政策、社会因素及发展路径展开,其主要包括社会心态意识的培养与思想观念的转变、联赛制度改革、建立退出准入机制路径等(张春合,2017;陈松,2018;刘海元,2018)。其二,围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领域一般事项展开,如引入绩效管理模式(廖生波等,2013)、校企合作与融资(张建新等,2010)、教练员领导力(朱东等,2017)、文化思想助力(刘海东等,2020)、项目时空布局(赵建峰等,2020;王俊亮等,2021)等。

3.研究述评

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起步较晚,如何推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课题。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既丰富了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又提升了当前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培养质量,但依然有尚待推进和完善之处。在吸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今后的研究可多从协同治理视域出发,探究高校学生运动员培养的社会支持机制及提升路径,以弥补不足。

参考文献

[1] 刘波,郭振,王松,等. 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J].体育学刊,2020,27(06):12-19.

[2] 杨桦,刘志国. 体教融合: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与创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03):1-8.

[3] Sum RKW, Tsai HH, Ha AS, et al. Social-Ec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Elite Student Athletes’ Dual Career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and Taiwan[J]. Sage open, 2017,7(2):1-12.

[4] 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06):79-84.

[5] 王凯珍,刘海元,刘平江,汪流.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02):126-132.

基金项目和编号: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2020年度立项课题”(20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