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后日本女性婚姻观的变化和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6
/ 3

二战前后日本女性婚姻观的变化和影响

贾宇丰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长沙,410081)

摘要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与观念是日本社会的晴雨表。女性在婚姻中经历了古代的平等,到中世纪处于被支配地位,以及近代的追求互惠共存,体现了时代的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所交织的矛盾。本文以1945年分界点,目光聚焦于日本战前与战时传统的婚姻观念以及战后衰退与发展期,主要围绕着战败后制度、经济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关注女性婚姻观念的变化,分析动因的同时探究性别平等下的女性权力。

关键词日本社会;女性婚姻观;二战

中图分类号:K3文献标识码:J

传统的婚姻观念

1、择偶观

一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的婚姻形式。在战前,女性的自由已被压制,大部分成为家族利益的纽带与牺牲品;在战时,家族的利益扩大为国家的0利益,这种家庭观与国家观的交织,女性择偶的自由空间被大大压缩,在家与国的严格管控下为战争服务。

另一方面,在女性的观念中,“三高”为理想的择偶标准,指高学历、高收入与高身材。 “三高” 和男性的外在资质有关,其中的 “高学历” 和 “高收入” 相辅相成, 代表了男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1]再加之姣好的身材面貌,综合看来是最恰当的选择。婚姻俨然成为了提高地位与经济的契机,是实现家国利益的工具。

因此,这种择偶的方式与观念一直占据战前与战时的主流地位,甚至通过法律条例的规定,为家长决定子女的结婚地点、时间乃至结婚对象提供了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支撑。

2、角色观

一方面,从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角度出发,家长在家族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被视作缺乏独立人格的存在。她们认为婚姻美满是衡量一段婚姻幸福与否的标准,且生活中也常常依附于男性,从而导致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缺乏走向上层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从被社会要求与赋予的女性个体角色观念出发,“贤妻良母”的形象是终极目的,思想与行为的服从是女性在战前与战时的代名词,她们被要求扮演着社会赋予的角色,被教导男女地位存在差异的观念。

这种处于被动服从的“贤妻良母”形象反映出日本封建统治的压迫。其内涵又随着统治阶层的政策而变化,如战时加入了忠君爱国的内容,歪曲本意的同时也为军国主义宣传,引起了战时社会狂热氛围。

3、离婚观

正是因为传统的择偶观与角色观,使女性在婚姻中处于劣势地位。首先在离婚权力方面,《明治民法》在表面上使女性获得了离婚权,但是在具体细则中规定,妻子与人通奸,丈夫可提出离婚,而妻子只有在丈夫犯奸淫罪并被判刑的情况下,才能提出离婚。[2]且法规的制定削减了离婚合理化的支撑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女性离婚观念。

其次,在离婚观念方面,以家庭为本的基础模式使女性被限制在婚姻的框架中,僵化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从而限制了女性的离婚想法与反抗不平等地位的勇气。

4、生育观

为满足战争的需要,日本推行了人口扩张的相关政策,如《确立人口政策纲要》与《优生保护法》等;降低结婚年龄的同时鼓励生育以报国,以鼓动性的口号进行宣传,体现了军国主义与国家政策的影子。

一方面,是生育数量的增加,弥补了因战争而死亡率极高的缺陷。虽然在长期的战争中有310多万人死亡, 但到战败的1945年,日本全国总人口仍有7220万人。[3]女性在战时政策与思想氛围的渲染下,俨然成为生育的工具与战争的牺牲品。

另一方面,是生育质量的保障,对“不健全素质”进行绝育使其不能够繁衍后代,以消除不良基因对后代对影响,使得女性增加生育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优生优育。

因此,基于国家权力的战时婚姻与人口政策在介入家庭生活方面发展到了巅峰,从而影响了女性的生育观。

战后的婚姻观念

1、择偶观

一方面,随着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父母的逐渐开明,婚姻形式由父母决定转向父母给予建议。修改后新民法就为子女摆脱“父家长制”的家族观与军国主义灌输下的国家观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与支撑。[4]

另一方面,理想的配偶标准转为“三低”,即低姿态、低收入、低依赖。低姿态是能尊重女性;低风险是指从事低失业比率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低依赖是减弱男性对女性的控制与安排。

此外,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婚,她们认为不合适的配偶以及家庭会束缚住个人,限制个人的自由与自主性,因此结婚并不是一道必选题。

这体现了传统与现代观念的交织,从家族束缚逐渐向个人意愿过渡,也看到在战后的十年里,择偶的方式与标准较之前有了明显的转变,这体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人格的独立。新型的婚恋方式与观点逐渐取代传统的择偶观,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

2、角色观

女性在战前与战时中被看作依附于丈夫的存在,战后女性对于社会赋予的角色限制开始加以审视,再加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也获得了相应的权力如受教育权、参政权等,且可以外出工作,权力的获得提高了女性角色的底气,打破了伦理传统以及国家管控的压制。

在参政方面,盟军总司令部进行民主化改革使得日本女性获得参政权的机会增加。女性在众议院选举中,也获得了相当高的当选率。在受教育方面,战后日本社会重新建造新学校,设立私立大学的同时整合原有高等教育机构,

[5]成为女性教育的基础。

以上都是脱离传统意义上角色观念的表现,不仅让女性在家庭内能够进行财务的管理、事物的安排以及子女的教育,从“女仆人”变成“女主人”的角色的同时还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3、离婚观

一方面是离婚理由的多元化,从以家庭经济状况的问题和出轨背叛为主到发展成夫妻间思想不一致以及性格不适合等原因。另一方面,是对婚后的考虑,女性提出离婚时,以往会更加地在意她们的声誉以及孩子的抚育问题,而在战后更关注离婚之后的权力以及其他相关的保障。[6]

因此,随着离婚理由的多元化以及婚后考虑重点的转变,战后掀起了一股离婚热潮,女性更倾向于个人的物质与精神享受,追求平等自由,更加看中婚姻的爱情的内涵与功能。

4、生育观

战后由于军人与侨民的归国,产生了一次生育婴儿的高潮,再加之结束战争后死亡率下降,日本人口迅速增加,使得社会发展不堪重负。战后的生活支离破碎,充满虚脱与绝望,无法应对过重的人口压力。在这种状况下,引发了节制生育的思想观念。这既有从家庭经济状况的考量,又有从女性身体健康的角度考量。

观念转变的动因

1、制度性改革

美国对战败国日本的单独占领和管制长达七年之久(1945-1951),期间推行了军事、政治以及社会民生等方面等改革。而关于女性权益与地位的改革,不能忽视麦克阿瑟在1945年10月提出的“确保人权的五大改革”,使得男女完全平等,女性获得解放。[7]美军的单独占领从法理层面使得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权益,在制度奠定男性女性平等的基调后, 日本社会国民的思想逐渐开明, 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2、经济的衰退与发展

战败后基础设施残缺不全,荒年粮食歉收,官僚政府腐败贪婪,使得国民生活每况愈下。以往男性工作的薪水养活家人绰绰有余,但是战后大部分人的生活支离破碎,不得不前往黑市以购买生活必需品。

且战争中男性数量大量减少,女性不得不承担起单独抚养子女的义务。而在经济逐渐恢复发展的一过程,女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增加了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女性就业率的增长,成为就业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男性的地位也相应下降。

女性的就业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女性在家庭与婚姻关系中的话语权极大提高,女性从传统制度与观念的约束中解脱出来, 形成新的家庭关系,探索平等的婚姻模式。

3、思想文化的变化

战败后的日本从强调忠君爱国的集体思想,转向个人主义与物质主义。同时,反法西斯战争和民主改革的洗礼也逐渐剔除了神圣天皇以及神化的宗教思想,更加注重人及人性的价值及尊严。

国民教育方面禁止军国主义的思想,女性运动与自由民权运动逐渐展开起来。市川房枝组织了“战后对策妇女委员会”,要求提高女性地位,如获得选举权与结社权等,[8]这是女性主张自我解放的极大体现。

与此同时,欧风美雨在战后的重建中也影响着日本社会,特别是婚姻观、权利平等和独立自由的理念。且战后初期到60年代,正值西方两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中间期,人权解放已在西欧各国内达成共识。

结语

婚姻对于人生至关重要,并且与社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婚姻被说成是这个社会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发挥的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可以说妇女解放间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日本女性对婚姻有什么样的想法具有意义。

本文对日本妇女在战前至二战后的婚嫁观念的变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其成因和影响。择偶观、角色观、离婚观和生育观四个方面都从侧面都反映出了日本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且与制度的变革、经济的进步和文化的转变密不可分。

凡事皆有其两面性,女性意识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映,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女性思想的解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只是当今仍存在性别歧视问题。且随着婚姻观的变化,日本社会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离婚率增高导致的家庭社会秩序不稳定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等,这些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王晓冬.战后日本女性婚姻观的变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9(09):30-33.

[2] 张冬冬.二战前后日本婚姻家庭制度变化及其现代影响[J].日本研究,2017(03):82-87.

[3]有泽之已、稻叶秀三.资料·战后二十年史2[M].日本评论社,1973:498.

[4]马红娟.战后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J].日本学研究,1996(01):125.

[5]王琪.战后初期日本女性参政问题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0,32(03):109.

[6]刘小桐,戴松林.战后日本女性婚恋观的变化[J].北极光,2015(09):59.

[7]王琪.战后初期日本女性参政问题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0,32(03):107-108.

[8] 刘冰. 战后日本家庭观念的变迁研究(1945~20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贾宇丰(2002.4),女,汉族,江苏南通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