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乌兰察布市委党校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012000
摘要:一部中国史实质为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统一发展的历史。从长征时期的“彝海结盟”等民族团结佳话,到一批批军人、医师、干部、教师等到西藏、新疆等地支持当地建设,各族儿女始终团结一心加油干,结出了民族团结硕果,这些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事例支撑。新时代以来,民族地区文化事业获得高度发展。为了进一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要求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必须。民族团结是国家昌盛、繁荣发展的基础,是维护和平,确保长治久安的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要紧紧抓住民族工作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导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各项重点工作。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面临全新任务与要求,因而要重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议题下积极探寻民族地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又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不同民族的文化体现出来。中华文化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文明智慧,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同时又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承载了各族人民在其独特的文化场域所形成的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文化烙印。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形象要重视挖掘与突出。然而从目前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相关研究看,更多是集中在对文化本身的特征、形态、形成环境等本体方面的研究上,对相关文化资源具体性、形象性、品牌力的挖掘与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究仍有不足。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各民族缔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反思其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作用,寻求当代有效的践行路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要求和理论呼应。
1阐释好中华民族的国家属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是国家共同体。在王朝时代,对于人口的社会身份并无特定的要求,无论是“华夏”的称呼还是“四夷”的叫法,以文化为划分依据的各族群在“天下观”和“华夷观”的政治思维之下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与此同时,历代王朝切实推动有着“大一统”观念的中华诸族日益走向融合,最终形成长期统一的国家。但需要明确的是,此时的中华民族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共同体,因此还不能称之为“国族”。直到清朝末年,在西欧现代意义上的以政治性为核心内涵的民族国家的推动下,西欧诸多民族国家开始了对外扩张的发展之路。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轰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生死危亡之际,从王朝框架中觉醒并具有了自我意识的民族群体开始演变为一种与之对立的社会政治力量,并且带着明确的政治意图开始思考自己如何建构“民族国家”的命题,以融入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国家体系。梁启超最早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提出“速养成我所故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的口号,客观上将中国人身份认同的符号烙印在了中华各族儿女的血液里。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传统的帝制国家形态也就此终结,以现代主权为原则的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这一初具民族国家性质的国家形态取而代之,开启了国民整体化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建构逐渐开展,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内涵。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得到了普遍的传播以及意涵的完善,促使中华各民族树立了自身作为“中国人”与他族之间的区别意识。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中华现代化国家建构有了“凝聚核心”。“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七七事变”的爆发使得中华民族面临更加严峻的亡国灭种威胁,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下,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得到空前的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真正转变,实现主权独立和确保领土完整、建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有追求和动力源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国家建构完成的标志。自此,中华民族在民族与国家的互动中“得以最终形成,并获得了国家属性———披上了国家的外衣,取得了国家形式”,成为“与国家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民族”。
2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方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为人和人相通的核心。语言不通就不能做到顺畅交流,不交流就不能产生认同。少数民族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对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对就业、以及后续在社会上立足均有重要积极意义。因此应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的开展,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历史发展进程里的作用,在促进民族交往、深度交融以及全面交流中的价值。民族地区在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通过培训学习等多样化举措,提高民族地区学校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鼓励各民族学生在学习简单的日常交流用语,进一步促进民族间的感情和交流,从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价值。
3.重视培养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独特,不论是文化资源挖掘工作、宣传工作、宣讲工作等等,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只有了解民族地区的实情,指导当地群众的所思所想才能讲得好、干得好,才能将中华文化的内容让各族群众理解得好。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这是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嘱托,也更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要求。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政治性。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作核心教学课程,通过教学引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进一步提升政治素质。要多渠道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培训,精准实施职业能力培养,帮助少数民族干部丰富业务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重视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在民族文化发展方面,过分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找不同成为较长时间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内容。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四对关系”[1]要求在民族工作方面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应重视相关要求,在民族文化理论挖掘宣讲方面有所侧重。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文化蕴含了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等丰富的多元认同,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响应了新时代呼应,更赋予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新的思路和依据。因此,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应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全面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积极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地方性知识”,积极营造“各民族一家亲”的社会风气,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2]陈立鹏,张珏.关于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点思考[M].贵州民族研究,2020(6):142-149.
[3]赵刚,蒲俊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概念、价值、内容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4):12-18.
[1]具体内容为: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