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200)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而从学校、企业、学生等多层次主体反馈效应的角度提出其完善途径和方法,以希望能够对本科职业教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提升。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改革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产教融合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技能人才、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带来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产教浅层融合已不能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决策部署的战略需求,也难以为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由此看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其不仅是新时代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我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1]立足新发展阶段,在深入学习领会党和国家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对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多重背景、丰富意涵和可行路径等进行系统探究,对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健全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和完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等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彰显产教融合价值功能、促进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等提供有力支撑。
二、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当前,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仍旧还处于低水平的、粗浅层面的合作阶段,部分企业会将学校看成是劳动力市场,甚至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在工作分配上只将职业教育毕业生安排在流水线上等低端岗位上,并且缺乏轮动机制,对于专业素养以及技能要求没有任何门槛设置:企业更多从经济效益考虑,“知行思” 三大教育环节中缺乏“知”与“思”的环节,使“行”这 一环节的内容停于表面,无法升华。而学校也将企业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场所,没有深究不同企业的具体工作环境以及技术要求和薪酬待遇结构,更没有从产与教相融合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这就使得校企合作的关系看似热闹,实质上却十分脆弱,且难以进行稳定的长期性合作。[2]从学校的层面来讲,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得到更有效的实施,会导致学生及家长的不满;另一方面,学生在就业后会出现较高的流失率,也会导致企业不满,进而在新一轮的校企合作中表现出积极性不高。这些当前职业院校与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会对后续的合作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积极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如何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机制就非常有必要,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保障政府、学校、企业与学生各方利益的充分融合,真正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提升。
三、完善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策
(一)优化培养目标,明确产教融合人才的目标导向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系统、深刻阐述其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更新其教学目标。以培养面向未来、引领未来、创造未来的思想者、创造者和企业家。学校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对大部分民办本科产生影响的是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实效、实验条件和实习实训基地尚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优化培养模式,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以产业发展驱动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形成产教融合的新思路、新做法。首先,发挥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向和支撑作用,鼓励各地区按照自身发展要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有条件、有基础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按照“基地班”和“精英培养班”模式,按照关键产业升级的需要,导向明确、目标鲜明的解决地区科技型人才不足的问题。再次推动人才培养“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落地,解决掉我国现阶段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从政策发展层面,提升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地位,组织技术力量,编撰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指引,为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增强导向性。
(三)强化第二课堂,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第二通道
学校面向学生举办的第二课堂活动,均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开展,平台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每年形成第二课堂课程表,供学生自主选择。为确保育人效果,学校精心设计“第二课堂成绩单”,采用学时记录和学分认证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表现。学生可根据教学体系中的具体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和需求,自主选择参加第二课堂课程并获得相应学时。学生在校期间除必须完成第一课堂学分外,还要认真完成“第二课堂成绩单”规定的相应学时,并且在校期间必须修满相应学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教育的内容、手段以及途径也是不同的,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问题上,两者之间可以形成良挺好的联动,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和联系。
(四)推进产教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体系管理体制机制
针对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协同共构机制不畅等问题,要推进产教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体系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要立足全局优化产教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发展,还要以创新性、设计性、能力性为目标设计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与反馈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教育支持主体协同治理的管理机构,以协同治理模式打破单一支持主体“一家独大”的局面,确保各主体都能自觉履行各自职责,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价值功能,引导多元主体间协同共促、和谐共存;此外,要面向大学生产教融合素养及能力发展目标,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师资建设、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学术机构改革等为切入口,全面深化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师成长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改革,构建起完善的大学生产教融合教育支持体系运行机制,保障体系高效运行。
总之,本科院校在开展产教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构建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无论是理论保障、专业技能保障、实践保障还是评价机制保障,都是这个保障体系中重要的内容,四者缺一不可。由于保障体系的构建并非易事,因此,需要各院校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实际,适时调整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从而确保产教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顺利构建。
参考文献
[1]宋亚峰,潘海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5.
[2]赵永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问题研究[J].成人教育,2020,40(1):7.
作者简介:黄英(198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教授,研究方向:本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课题研究项目《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机制建设研究》(HBZJ202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