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简介:姜兴(1982年03月~),女,汉族,河北省平山县,博士;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人才开发、产业创新
摘要:论文分析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创新链对产业链的驱动能力不强、产业链对创新链的引致效应不高,建议从从注重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向承接与培育京津冀世界级产业集群并重转变,构建京津冀“北京辐射+开放互联”协同创新体系,优化京津冀产创协同发展机制,深耕产业链+创新链“云上”体系等四方面促进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的源泉,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路径、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支撑、协同共进成为共识。面对当前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任务艰巨之现实,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极,河北省亟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塑造产业可持续、高阶性发展新合力、新动能与新优势。
一、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双链融合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融合,存在创新链对产业链的驱动能力不足、产业链对创新链的引致效应不强、京津冀产创协同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双链融合基础环境不够完善等方面缺陷。
(一)创新链能级较低,对产业链驱动能力不强
1、创新链“链主”机构缺乏
高层级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链“链主”单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力量。截至2022年末,河北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为12家与52家,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25%和3.19%,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家,全国排名第16位;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远低于全国排名前五位的山东195家、浙江139家、广东129家、江苏121家和北京市95家[1]。
2、科技创新投入仍是创新链发展的“卡点”
科技创新效能与研发投入之间具有极强的正相关性,虽然近年来河北省科技投入持续加大,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85%,低于全国0.59个百分点,居全国16位,R&D经费投入总量居13位[2]。
3、科技成果转化“堵点”突出
科研机构对成果转化既缺乏动力也缺乏能力,在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体制下,科研人员普遍走“拿项目、做课题、出成果、评职称”的常规科研道路,造成课题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或成果转化搁置现象突出。据统计,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10%—15%,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创新驱动发展成效不显著
高技术产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阵地,河北省创新链能级不高,高技术产业内生驱动能力不足、成长缓慢。2021年河北省高技术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为5528件,居全国第18位,仅占全国总量的0.81%;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2163亿,居全国第18位,仅占全国总量的1.03%[3]。
(二)产业链现代化推进缓慢,对创新链引致效应不高
1、新兴产业占比处于较低水平
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要义和基本方式,但河北省新兴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较慢,产业链优化升级任务依然艰巨。2021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7.9%,仅比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21.5%,远低于发达省份比重,如浙江省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2.6%、江苏省达47.5%,甚至低于中等江西省的38%[4]。
2、以技术创新获得比较优势的“强链”企业较少
科技企业量质是体现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河北省创新型龙头企业缺乏,2021年河北省高技术产业大型企业22家,居全国第19位,占全国总数的1.06%;中型企业103家,居全国第16位,占全国总数的1.60%。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偏低,2021年全省高技术产业R&D经费中企业资金居全国18位,仅占全国的0.85%[5]。
3、产业链需求侧发力不足
由于河北省产业发展常年走中低端路线,传统产业的技术、工艺、产品、市场都已成熟,难以潜心去做核心技术的积累,并承担长期技术投资带来的资金压力和失败风险,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弯道超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发展保守,导致产业链对创新链需求侧发力不足、引领作用不强。2022年河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09.7亿元,只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2.1%,低于全国1541.6亿元的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4位[6]。
以上问题暴露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两链融合发展布局还不完善,在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当下,最大限度优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迫在眉睫。
二、推动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两链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从注重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向承接与培育京津冀世界级产业集群并重转变
科学分析河北省产业优劣势,在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的同时,积极对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等京津高端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融入京津高端产业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河北省在重点产业链各环节定位,联合京津着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龙头企业,共同聚焦三地优势产业联手打造相互补充、完整集成的世界级先进产业链集群和紧密合作、相互促进的新产业生态,促进河北省产业链高端建链补链延链。
(二)构建京津冀“北京辐射+开放互联”协同创新体系
以《“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中实施京津冀产业驱动工程为重要切入点,在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基础上,以河北省主要产业链及主要产品的技术短板、创新需求为方向,强化与京津创新资源的对接。推动发挥各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的作用,引导、扶持、鼓励河北省企业积极发挥“出题者”作用,与三地相关技术研发机构建立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京津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提升京津冀创新主体间的交互性、合作度,带动三地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方面实行深度合作和联合攻关,推进京津冀创新链从“线性联接”到“网络协同”再向“开放互联”演变,强化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培育创新集群高地。
(三)优化京津冀产创协同发展机制
积极推动京津冀产创融合从以“事项”为中心向以“机制”为中心转变。推动建实京津冀产创协同工作机制,明确京津冀产创协同发展任务目标,确保各项任务有明确牵头地区或部门,形成多层面、多领域、多维度协同联动发力的工作格局。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券互联互通机制,深入推进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完善三地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机制,推进三地技术市场协同发展,建设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平台,推动成果信息、技术需求、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大幅提高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成效。
(四)深耕产业链+创新链“云上”体系
实施“产业链+创新链上云计划”,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体、机构支撑的原则,建设“产创通”平台,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上云”,全面深化各产业链全景图以及创新链地图的数字化应用,支持企业上云建设虚拟实验室,加快实现云端研发网络资源——数字化科研管理系统、数字化实验工具、自动化实验操作系统、数字化研发平台等免费或以成本价向企业开放共享,探索由政府部门统筹现有的技术成果发布平台、科研需求发布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争取各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产创资源快速对接与高效匹配。
[1]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国家数据计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名单
[2] 数据来源:《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3]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22》
[4] 数据来源:河北省统计局《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今日浙江》《科技日报》
[5] 数据来源:《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22》
[6] 数据来源:《河北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科技部火炬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