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3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王斌

丹凤农商银行

供给侧概念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取决于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平衡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中,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而言,其生产要素主要涵盖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模块,致力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一、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金融精准定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使信用贷款资源行业彻底从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等行业中分割出来,从而提高生物医药、云计算以及新能源等产生的发展空间。二是要对企业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等发展模式进行大幅度的创新,通过融资+融智商行+投行等具备多样化的服务来充分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三是要积极促进与证券、保险、租赁、信托、担保、基金等金融行业的合作,建立资源集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为国内小微企业进行创新发展提供极大的便利。

以金融高效流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最新技术充分的应用到中小型银行企业中去,充分应用现代最新科技来缩短中小银行信用审批过程,以及利用新型的计算科技对相关业务进行精确的计算,进一步减小金融交易成本。二是坚持不懈对金融工具以及金融产品进行研究并创新,从而改善并为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工作业务提供便利,缩短业务办理时间,通过对新型具有差异的产品组合以及业务模式进行研究、整理,使之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对行业性质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要坚决舍弃那些各方面不符合国家标准以及长期利润处于亏损的行业,这些行业只会消耗过多的国家资源、能源,并且在发展中这些企业不利于一些新兴企业的发展,所以应该重点支持并发展那些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以金融全面覆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积极研究并运用银税互动”“银税保互动”“双基联动等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从而带动农区、牧区、社区等地区的金融发展。二是通过对一些小微企业的贷款模式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制定良好的贷款方案,从而推动政府部门、中小银行和担保机构三者的合作力度,尽量使得一些农民可以通过林权、农村两权有行使抵押贷款的资格,保证小微、三农领域信贷投放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三是积极推动银政合作,可以通过成立银政产业投资基金会的方式,来引导相关的民间资本主义者,共同参与到改善民生、交通、水利、棚改等设施工作中来。

以金融安全可靠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加大对风险管理的力度,从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等方面优化风险管理,进一步降低风险的发生频率,全面的对表内外、流动性以及案件防控等方面进行风险预防。二是要求管理者要有前瞻的眼界,提前对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集群性的相关风险进行预防。三是要坚持不懈的笃定风险管理技术、制度、文化三大金融发展基石,进一步加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力度,全方面的对风险管理进行严格的防控。

二、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巩固实体经济基础,确定金融支持工业增效升级,在经济调整的关键阶段,管住资金闸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发挥金融市场力量,借助各类金融工具盘活金融资源,改善资产结构,让资金从产能过剩领域流向供给不足领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坚持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一)信贷改革助力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尤其是中长期资本的有效供给。大量资金可能流入资产领域,造成资本市场暴涨暴跌[2]。在此情景下,我们从供给侧角度考虑,从三个方面出发,进行信贷改革。

1.倡导绿色信贷。发展绿色金融,倡导绿色信贷的核心主题是聚焦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业务,积极支持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推进能耗大的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鼓励兼并和收购贷款,倡导金融产品的创新,惩戒恶意逃废债等举措,培育新动能,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信贷作为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模式之一,主要通过以下三大方面得以推行与实现。一是引导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行业、产业的信贷支持,增加对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促进培育发展新动能。二是围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大力倡导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发展绿色金融,通过并购贷款、发行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等模式筹集资金开展兼并重组,加强对新兴产业、服务类产业、环保类产业的信贷支持,有利于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

二是降低对产能过剩产业的贷款比例。优化配置信贷资源,通过降低和压缩对两高一剩僵尸企业贷款比重,化解产能过剩,支持产业转型与升级。

2.鼓励小微信贷。秉承多元化、政策灵活以及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先发优势,小微企业信贷作为最贴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产品,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有业务体系,借助外部电子商务、征信系统以及其他各类信用信息平台,获取小微企业客户信息,及时捕捉有效融资需求,坚持不断探索创新业务模式,为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坚实基础。从银行业角度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补短板概念就是要从根本上补足短板、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促进高科技、高成长性小微企业的发展。一是适当放宽准入,鼓励小微融资在小微企业发展初期,虽然小部分企业能够获得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以及中小板、创业板等股权融资,但毕竟是极少数,而更多地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因此,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主体,为鼓励创新型、成长型小微企业的发展,要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切实降低准入门槛。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质,设计推出一系列专门对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资金信贷产品,从供给面出发,以合理的供给推进各类要素的合理匹配,积极培育小微企业创新环境,加快小微经济转型升级的速度,全面满足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需求。二是针对区域优势,进行信贷产品创新针对部分地域性较强的小微企业来说,因资源集合因素,往往比其他小微企业更具优势。在区域集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鲜明、市场细分、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同时,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支持地方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代偿补偿等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强调专业化特色,形成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信托报酬率高的产品条线。

(二)互联网金融改革助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改变了国民经济原有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不断刺激新需求点的增长。原先部分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的阶段,产业过剩矛盾突出,亟待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的倡导,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正恰好满足这一类需求。

1.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在传统产业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背景下,经济新常态要求我们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贯彻金融结合互联网+的理念,加强在产品方面的创新,充分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先进技术成果,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能力。在商业模式上,建设综合金融业务服务平台,比如推出陕西信合手机银行APP,实现足不出户一机在手完成多种类型银行业务的办理,进一步加深银行业务与互联网+的融合。

2.大数据时代金融创新。在信贷审批方面,针对企业授信的具体场景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建模技术,将申请、审核、放款等流程创造性地搬到线上平台,通过手机银行、网页、PAD等方式实现非面对面授信审批,简化操作流程,为客户提供方便。

(三)防控金融风险助力

针对信贷不良率的攀升,金融监管机构在前期需加强对金融机构发放信贷的监督工作,在后期需提高信用违约案件依法处置效率,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管控,支持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作用,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1.构建对未来混业经营的监管。混业经营是今后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倡导由央行或国务院下属机构牵头负责,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作用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发展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机构出现交叉经营更加普遍。目前,不同市场之间还存在着监管真空。金融监管要顺应市场混业发展趋势,及时查补漏洞,重点做好交叉性、高杠杆金融产品的风险管控,督促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开展理财、票据、资产管理等业务,严格市场准入和加强事前事中事后三维度监管。通过以上措施,真正意义上做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中的去杠杆和补短板。

2.加强监管措施部署。加强监管引导降成本,督促银行落实国家利率政策,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研究置换高成本融资路径,加强银行服务收费合规性、真实性管理,对现有收费项目进行精简合并,公示服务价目表。金融市场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控制风险,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间接地引导金融机构执行,两者共同支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

总而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金融支持,而金融的繁荣发展,得以促进服务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也离不开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在经济新常态下、宏观审慎管理体制内,为更好地发挥金融创新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提供有力支撑,金融助力资源配置、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条主线,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涛.从供给侧改革看金融结构优化.浙江经济ZHEJIANG ECONOMY,高端视点,P12-13,2016.

[2]迟福林.走向服务业大国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J].中国井冈山学院学报,P9-16,2014.

[3]刘延平,周开让.加快技术进步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出路[J].经济纵横,P8-1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