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近几年,事业单位通过持续全面的改革,优化了自身的公共服务水平。在事业单位体系的全面、深化改革下,社会群众愈发关注单位管理工作。新政府会计制更新了对事业单位的要求。然而,一些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和资金仍然面临着财政支出仍存在浪费、用途不清等问题,意味着单位仍需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为提升并加强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内控体系,本文首先从内控制度体系、内控监督评价、风险评估等层面,详细分析了事业单位目前面临的内控体系建设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
我国财政部于2015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健全、强化单位内控体系和内控流程等起到了指导作用。出台该制度和意见表明国家十分重视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为单位优化内控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努力方向,也为单位公共服务水平和内部治理效果的提升和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内部控制主要应用于单位经营环节。单位需要为内控工作制定专门的制度,有效管理自身实际经营发展,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落实好监管工作,不仅应当监管好内审工作执行情况,还应当监管好第三方外部审计。然而,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该过程中无法达到理想的内控执行效果,面临着诸多内控问题,对单位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意味着事业单位仍需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为不断优化单位服务质量,必须深入研究事业单位应当如何强化内控体系建设。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
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并未设立负责领导和执行内控工作的小组,也并未形成以相关部门为核心,全员辅助的内控局面;同时,单位机构运行效果不佳。虽然一些单位设置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然而并未定期举办小组会议,也没有集体研究重要实现和关键决策,存在形式化的内控制度体系[1]。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普遍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大部分单位没有明确划分六大主要业务的岗位职责,也没有分离预算、支出、采购的编制与审核、申请与审批、验收与登记等不相容业务,还有一些单位一直长期缺乏业务轮岗,一个岗位长期不换人,更易出现违规行为;同时,单位存在形式化的内控制度。虽然单位自开展内控工作起就制定了内控制度,然而,大部分内容来自上级文件或一些其他单位的制度规范,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修改,也没有定期更新内控制度。还有一些业务少、规模小的单位并未制定内控制度,导致内控制度无法落实到各项业务活动中,不利于单位有效管控各个风险点。
(二)没有有效执行风险评估制
一方面,大部分单位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认为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比企业少,不易受市场风波影响,经营风险不大,这是单位缺乏风险意识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事业单位不仅会面临经营风险,还会面临政治和社会风险。部分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制度并不完善,员工并未自觉遵守制度,且单位的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可能发生滥用职权等现象。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并未制定风险控制制度,没有重视预警、识别、评估和分析风险,缺乏清晰的风险控制点,导致单位无法主动预防内控风险,只能够采取措施控制已发生的风险,不仅给单位带来了风险损失,还影响了单位的社会形象,不利于单位全面履行社会职能[2]。
(三)信息共享渠道不足
一些事业单位目前在内控工作中,未明确信息共享的意义。首先,事业单位并未主动公示自身的经营信息和资金使用状况,社会监督不足。在外部监督不充分的情况下,事业单位无法保证内控工作的质量。其次,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信息共享的纵横到渠道不足。上级部门没有充分了解下级部门情况;单位各部门存在交流屏障,无法相互制约和监督,难以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这是单位内控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诱因。
(四)缺乏有效的内控监督评价
事业单位最重要的内控管理环节是,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控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也就是建立和运行内控监督评价制。诸多单位内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首先,单位缺乏完善的内控监督制,考核评估机制缺乏。部分事业单位存在形式化的内部监督工作,主要是以领导主观意识为奖惩依据,缺乏统一的标准。并且,在考核奖励方面,内控考核结果对职工绩效的影响不大,难以促使职工主动执行内控制度。其次,缺乏有能力的内部审计部门,无法全面执行单位监督要求,还有部分单位缺乏内审机构或专岗,不能自主实施内控监督工作。且外部监督作用有限,外部审计机构除了需具备特定的业务能力外,还需要掌握单位和市场的业务流程与实际数据。然而,诸多外部审计人员只掌握了基础的审计监督知识,不熟悉单位行业和单位业务的特点及情况,也没有有效查明单位业务风险和业务数据,不能发现风险背后的原因,也没有充分发挥检查结果的反馈作用,因此难以获得理想的内控监督效果
[3]。
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单位内控制度体系
首先,单位需要完善内控组织机构。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内控工作方案,安排专人负责领导和执行内控制度,安排一把手和分管领导为领导小组负责人和工作小组负责人,鼓励其他员工积极参与,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同时还应当分离内控评价和监督工作;其次,单位应重点运行管理内控组织机构。定期举办领导会议和工作会议,全面落实、认真梳理“三重一大”和内控工作的议事决策机制及主要问题,找到诱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单位还可以采用风险清单,构建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预案,做到全方位评估风险。 此外,事业单位可以定期评价与监督内控工作执行情况,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内控考核评价结果。
其次,优化业务制度体系。事业单位应明确划分各岗位的职责,实施岗位责任制,分离不相容业务,例如分离预算、支出和采购的编制与审核、申请与审批、验收与登记等。也可以通过执行定期轮岗制,加深各部门的交流力度,实现综合性业务人才的培养,避免发生违纪现象;其次,事业单位需要及时更新内控制度和流程。制度相当于灯塔,是单位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基础。事业单位需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内控制度和流程,并结合不同的单位业务环节,做出进一步的细化完善,在全面落实内控制度的同时,有效管控各风险点,尽可能地发挥内控制度的优势。
(二)加强风险管理
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目标是实施内控工作的关键点,事业单位应制定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符的内裤目标,全面履行自身的职责,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在制定风险控制目标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可以按财务目标和业务目标划分风险控制目标。首先,事业单位应制定能够确保各项财务信息、各类经济事项账务处理、各项记录核对的准确性、正确性和反复性的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合理,还需要全面执行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提升国有资产配置效率,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受损,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其次,事业单位应明确自身业务目标。事业单位应制定能够确保单位规章制度、单位工作开展、单位社会服务的完善性、顺利性和高效性的业务目标,从而确保单位可以顺利开展各项业务活动[4]。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全面识别各类风险。单位在识别各类风险的过程中,可以从财务和业务层面划分各类风险。例如,事业单位在识别风险的同时,分析各类财务风险和业务风险,并安排经验丰富的内部人员负责评估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或按照1~10分评估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风险发生的可能越高,分数就越高,然后以此为依据,制定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事业单位在全面分析和评估风险的过程中,还应当采取科学、有效、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一般来说,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规避或降低风险来应对风险。规避风险指的是,借助科学的方式,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防止风险发生严重影响单位运营。例如事业单位想要预防以权谋私的风险,可以执行岗位责任制,定期监督和审计各岗位的权利,从而避免以权谋私风险严重影响单位运营发展。采用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通过降低风险应对浪费财政资金等各类风险,事业单位也可以通过对预算管理流程的优化,从而减少浪费财政资金的可能。
(三)优化监督评价机制
事业单位想要真正全面地执行内控工作,就需要重点完善内控监督评价制,可以采用如下措施:一方面,单位应制定与自身状况相符的监督管理体系,以规范各项内控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公平合理地评价内控工作结果,及时发现存在于内控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措施,达成优化和完善内控工作的目标。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监督管理机制,防范财务造假、虚假报销费用等违规行为,同时,也应当适当表扬和奖励内控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或部门,严厉批评内控表现不佳的员工和部门,通过构建优质的竞争机制,推动内控职能的有效落实。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当在内控工作中,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定期全方位地检查内部财务执行情况和审计情况等,及时公布检查结果,主动接受大众和社会的监督及意见,以构建循环改进机制[5]。
(四)加强信息沟通
首先,事业单位应确保内部信息的畅通交流。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内部报告制,借助内部报告制度促使各部门主动沟通交流信息,确保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等在单位内部的有效传递。例如让单位领导编制内部报告,便于其熟悉和有效监督基层工作。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加大内部信息的沟通力度。单位管理层应主动接纳基层员工的反馈意见,征求员工对各项工作的意见,以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其次,实施信息化建设。事业单位可以进一步建立信息系统,采用信息系统有效管控各项内部管理工作,达成信息化管理各项工作的目标,同时,也可以引入一个的信息化平台,便于全员共享单位内部信息,从而促进各部门的信息沟通。
结束语: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为我国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和建设支持,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力量。内控是改革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主要途径,然而,大部分事业单位目前在内控工作中,存在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未有效执行风险评估制度、信息共享渠道不足、缺乏内控监督评价等问题,不利于单位建立内控机制。想要解决此类问题,事业单位应当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加大风险管理力度、优化监督评价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等。通过对内控与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全面执行、有效运转,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从而达成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傲云娜.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J].商业观察, 2023, 9(15):109-112.
[2] 石毓.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分析[J].质量与市场, 2023(5):97-99.
[3] 邓碧波.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以及内审监督工作开展分析[J].商业观察, 2023, 9(6):57-60.
[4] 毕艳芬.关于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J].首席财务官, 2022, 18(19):95-97.
[5] 崔怀亮.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 20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