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来确诊,不过这种诊断方法无法确定病变的位置、病变的范围以及病变发展走向等,而这些都是保证周围神经疾病确诊准确度的重要指标。核磁共振神经成像检查激素可以将神经损伤的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图像呈现出来,甚至可以达到半个神经束的解剖水平,解剖覆盖率较高从而提高诊断准确度。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是诊断金标准,不过由于磁共振神经成像检查能够更早、更敏锐的发现神经损伤,因此本文则针对核磁共振对周围神经疾病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磁共振技术;周围神经疾病;应用效果
周围神经疾病是神经科常见病,也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常见并发症,周围神经疾病包括局灶性和非局灶性两种类型。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一直是临床的难点,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金标准为既往史,为患者实施神经查体、神经传导功能检查、肌电图等来确诊,但是由于这些技术的诊断有明显的局限性,临床漏诊和误诊率较高。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无创、可重复操作、诊断准确率高的特点,可以提供分辨率较高的检查图像,可以精确到单个神经束的解剖水平,提高了周围神经疾病的确诊率。
1传统诊断周围神经疾病的局限性分析
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指标有神经传导速度、远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复合肌肉动作电位、F波和最大自主收缩。周围神经疾病包括急性、慢性两种类型,分为局灶性和非局灶性,在神经电图和临床症状的基础上还可以分为脱髓鞘和轴突缺失两种类型。传统的诊断方法有很强的局限性,无法确定病变范围、病变的具体位置,无法鉴别远端、完整的横断性神经疾病与近端束状神经疾病,因此确诊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近端病变无法通过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出来,因此标准的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很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的情况。若是近端神经病变涉及相似功能的神经束,例如一些支配远端靶肌肉的神经,病变无法与支配肌肉的更远端神经分支的病变来区分,这种情况就无法通过神经传导检查和肌电图来鉴别诊断。神经功能检查的缺点为:通过表面电极记录复合神经支配的病理性传导电位丢失,无法识别或定位单个神经束的病变;肌电图检查可检测到神经主干发挥出的一些分支供应的肌肉神经,但是无法区分远端和近端病变,这些问题通过核磁共振检查都可以得到解决。
2核磁共振在检查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MRI在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中可以排除损害相邻神经的肿瘤,但是无法作为评估周围神经疾病的工具。MRI具有高分辨率和更好的神经病变对比度来评估患者神经损伤程度,这种方法就是核磁共振神经成像检查,常用的序列为T2W、T2mapping、DTI、DWI等。T2mapping序列通过周围神经在核磁成像时的T2值较长和自身扩散受限的特点,抑制目标神经周围肌肉、血管等非神经组织信号,得到了极高对比度的图像,将神经走向呈现出来,清楚的判断病变的位置,并且可以区分远端病变和近端病变。DTI是根据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特点来探查有机体的微观结构以及病理改变的核磁共振成像方法,从而评估周围神经疾病的病情。通过大量动物和人体实验验证了核磁共振神经成像检查在明确神经损伤中的可行性,构建多个可以区分神经与周围组织和血管的MRI序列。虽然核磁共振神经成像检查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操作时间较长,完整的扫描时间为15min,诊断周围神经疾病需要多个序列共同进行,那么耗费时间会更长。第二,技术成本较高,提高了疾病诊断的成本。目前该技术在我国放射科的相关研究较少,国外也是部分影响中心对此有研究,不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第三,该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带有医源性金属伪影的神经损伤有一定的难度,例如髋关节置换术的周围神经疾病患者,使用对比剂后可以减少假体产生的伪影。
3核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在远端多发性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远端多发性神经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是由于代谢功能障碍、有毒物质、淀粉样蛋白沉淀等因素造成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远端刺痛,因此提示病变与较小的无髓神经纤维有关。随着病情的发展,较大的有髓神经纤维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感觉-运动型远端多元性神经疾病。不过临床对于远端多发性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坐骨神经、神经丛区域的数据比较难获取。
3.1ATTR-FAPA
转甲状腺蛋白家族性淀粉样多发神经病是一种少见的多系统疾病,特点表现为不可逆的周围神经损伤,是由于血浆蛋白前体转甲状腺素蛋白基因突变造成的,从而引发系统紊乱。通过核磁公正检查可以了解该病的病变分布模式,通过轴位图像评估从大腿近端向下到踝关节水平的神经T2W信号,发现大腿近端水平有明显的病变。在疾病早期会累及细小神经纤维,很难通过临床检查和神经功能检查来确定。通过计算质子自旋密度和表观T2弛豫时间作为机体神经组织完整性的微观结构标记物,显性TTR-FAP的质子自旋密度以及T2弛豫时间明显提高,从而炎症核磁共振检查在定位神经疾病的灵敏度较高,弥补了神经功能检查的不足。
3.2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疾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类型,发病率较高,患者表现为肢体麻木、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等,通常影响到的神经为坐骨神经、正中神经、骨神经等,该类型疾病与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等有密切的关系。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检查对诊断I型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具有极强的可行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疾病与TTR-FAP的研究发现存在远端对称性神经干损伤,知识发病机制有一定不同。有研究发现,DTI-MRN的定量靶向测量提供了比基于T2或质子密度对比度定量评估变化更加准确的分组分离,提示DTI是检查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疾病的无创技术,足踝截止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并发症之一,因核磁共振造影是检查该并发症的主要手段,主要用于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4小结
核磁共振技术为周围神经疾病和病理变化提供了全新的检测手段,T2W的序列应用最为广泛,DTI序列、定量参数等也提高了核磁共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核磁共振技术弥补了神经传导功能检查的局限性,为神经损伤手术治疗提供了依据,对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中也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磁共振诊断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的应用[J]. 杨兵.中国民康医学,2015(16)
[2] 磁共振诊断技术在脑静脉窦血栓中的应用分析[J]. 范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23)
[3] 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临床价值及准确性分析[J]. 韩景丽.黑龙江中医药,2022(05)
[4] 磁共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性分析[J]. 宗素英.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07)
[5] 核磁共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效果分析[J]. 蒋兴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12)
[6] 磁共振诊断骨挫伤的临床价值观察[J]. 徐永军;石国富.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2)
[7] 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效果[J]. 杨天还.名医,2020(15)
[8] 针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采取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功能与效果[J]. 朱利锋.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09)
[9] 核磁共振诊断膝关节损伤探讨[J]. 张金水.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19)
[10] 分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1.5T磁共振诊断的临床表现[J]. 朱小燕;毛泽宇.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