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解释偏差:研究范式、影响因素及矫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9
/ 3

抑郁解释偏差:研究范式、影响因素及矫正

冉思玥

(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沙,410081)

要:抑郁个体如何对日常生活中的模糊情境进行解释会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抑郁个体的认知偏差具有加工偏向负性、积极偏向缺失以及认知控制受损的特点。解释偏差是认知偏差的重要部分,文章首先介绍了解释偏差研究中常采用的5种范式:模糊情境测试、乱序句子测试、同形异义词范式、词句联想范式和相似性评定任务。然后阐述了抑郁严重程度、自我关联的中心性、心理意象的使用及其他因素对解释偏差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方式、影响因素和矫正训练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解释偏差抑郁解释偏差矫正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模糊情境,为了理解在这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人们需要产生并选择合理的解释来解决其模棱两可的性质。而如何解释模糊情境会对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抑郁症是最严重的心理障碍之一,不管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一直以来抑郁的病因及干预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认知理论的提出让我们认识到认知偏差是抑郁症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解释偏差是指个体消极地解释情境中模糊信息的倾向根据贝克的抑郁图式模型[1]这种解释偏差加剧了消极的图式,导致消极思维和抑郁情绪恶化的恶性循环。一旦图式得到巩固,抑郁个体就很难脱离这种认知模式,加重了抑郁治疗和干预的难度。因此,研究抑郁与解释偏差的关系对认识抑郁及其干预都有重要意义。另外,有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的情境主题和年龄都有可能影响个体的解释偏差。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一下解释偏差与抑郁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目前针对解释偏差的矫正训练及其效果。这有助于更全面了解抑郁患者的认知特点,拓展抑郁解释偏差的研究,指导实践工作者对抑郁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治疗。

1 解释偏差的研究范式

抑郁症患者解释偏差的测量根据测量指标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直接测量要求被试报告他们的情绪反应以及所思所想,这种方法可以直接、直观地得到被试的反应,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但是,由于解释活动涉及到个体的认知层面,其产生和选择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直接测量的方式容易导致反应偏差和需求特征。间接测量是基于反应时、惊吓反应、ERP等测量指标间接反映个体的解释偏差,这种方法可以克服潜在响应策略对解释偏差的影响,但缺点是表面效度较低。因此,研究者试图设计一种实验范式能够将两种测量方法结合起来,既具有表面效度又能够避免反应偏差。

1.1模糊情境测试(ambiguous scenarios test,AST

模糊情境测试是研究解释偏差最常见的范式。在AST中,24个模棱两可的场景被逐一呈现,例如"这是新年前夜,你想一想你未来的一年"。被试被指示要形成每个场景的心理意象,然后采用李克特量表对意象的愉快度和生动度进行评级。另外,根据这一测试衍生出一个变体,解释偏差问卷(IBQ)。在IBQ中,被试会看到描述模糊日常生活情况的语段。为了使每个情境合理化,被试需要产生尽可能多的解释,并选择他们认为最合理的。通过这种方式,IBQ可以测量解释的初始生成和后续选择中的偏差。对这项任务的研究表明,报告较高抑郁症状水平的个体会产生更多负面解释,并选择更多负面解释作为对模棱两可情景的最合理解释。

1.2乱序句子测试 (Scrambled Sentences TestSST

Wenzlaff等人(1998设计了乱序句子测试,在SST中,会向被试呈现包括六个单词的混乱句子(例如,“我”“天生”“是”“一个”“胜利者”“失败者”),他们选择其中5个单词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每个混乱的句子可以以积极的方式或消极的方式(例如,我天生是一个胜利者/失败者)来进行解释。一般情况下,乱序句子任务在时间限制和认知负荷下完成,从而减少故意的反应偏差。乱序句子任务的研究表明,报告亚临床和临床形式的抑郁症个体比起非抑郁个体以更消极的方式解读的句子。

1.3同形异义词范式(homograph interpretation taskHIT

Mathews等人(2000设计了同形异义词解释任务。同形异义词即一个单词同时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含义,例如“patient”,具有病人(负面)、耐心的(正面)两层含义。实验任务中呈现同形异义词以及对词语的两个解释,要求被试快速地选择其中一个解释,记录其反应时对同形异义词的消极含义的更快反应时间表明更消极的负面解释偏差。研究发现自我报告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较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负面解释偏差,并且更难想象出积极含义然而,这种范式存在局限性,首先找到同形异义词很难,并且要求被试具有较高的词汇量和语言能力。因此,这种范式逐渐被其他范式所取代。

1.4 词句联想范式(Word Sentence Association Paradigm,WSAP

WSAP任务中,首先会给被试呈现一个消极的(例如,尴尬)或积极的(例如,有趣)的单词,随后呈现一个模糊句子(例如,你说完后人们开始大笑)。句子消失后要求被试针对单词与模糊语句的联系做按键反应。被试必须通过认为词句相关或不相关来表明他们对模糊句子的态度。对句子

-单词组合的反应时间和相关认可率是两个用来衡量解释偏差的指数,其中相关认可率指数是解释偏差的直接衡量标准反应时则是间接衡量标准。研究表明,抑郁症状水平较高的人在WSAP任务中更加认可负面解释,他们也更快地认负面词语与模棱两可的情景有关。

1.5相似性评定任务 (similarity ratings task

起初,相似性评定任务主要用于焦虑研究相似性评分任务通过使用情绪歧义段落测量解释偏向,被试阅读模糊事件的描述,然后对呈现的正面/负面解释的陈述句与原文描述的相似度进行评分。倾向于对信息进行负面解释的个体可能会认为,与正面解释的陈述句相比,负面解释的陈述句与原段落更为相似[2]。这种范式相比于上述四种范式,在反应阶段采用的评分而不是迫选,能够有效地规避反应偏向。相关分析显示乱序句子任务与相似性评定任务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另外,我国也有研究者设计相似性评分任务多媒体版,降低了对被试文化水平的要求,相比文字版更优越。

2影响解释偏差的因素

2.1抑郁症的严重程度

根据Beck及其同事的最初猜想,解释偏差与抑郁严重程度可能存在线性关系,即与非抑郁的人相比,抑郁患者具有显著的负面偏差特性。Lee等人采用不同的解释偏差任务对不同抑郁水平的对象进行施测,分析发现解释偏差任务的结果可以解释部分的抑郁严重程度的变异,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最强预测因子是在阅读模糊文本描述时对语义模糊性的负面解释。对照组分析证实,严重抑郁的个体会比轻度或中度抑郁的个体更负面地解释情绪模糊的信息。这一结果证实了解释偏差是抑郁症患者的特性,并且这一特性随着抑郁严重程度表现得更为明显。基于抑郁发展的连续性基础,增加考察抑郁发作期间与抑郁缓解期间的解释偏差特点是有必要的。

2.2自我关联的中心性

有研究者发现焦虑症患者只对自我相关的模糊刺激做出消极的解释偏差,而这种特征是否在抑郁症患者中存在尚无确切定论。现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使用自我参照材料时比使用其他参照材料时表现出更强的负面解释偏差。Wisco等(2010也指出,解释偏差主要发生在自我参照刺激上,Alexandera等(2012使用自我报告作为启动任务,发现了抑郁症患者明显更快地认可负面刺激。抑郁发作的特征性表现是抑郁心境,即个体对所有事物都表现出绝望或厌倦,因此对于非自我参照材料抑郁个体也会表现出解释偏差。但是,解释偏差可否由非自我参照材料引起尚不明确。

2.3心理意象的使用

心理意象是指个体对描述刺激情况和结果产生的心理想象。心理意象被看做是心灵的眼睛,生动形象,与言语文字加工相比,它可以引起强烈的积极和消极的情感。研究者发现,使用积极心理意象的个体在抑郁状态上有着显著改善。此外,研究者还提出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产生的消极心理意象的生动程度存在正相关。然而,Kase等人(2013的研究结果并未证实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负面解释偏差或情绪反应迟钝。目前,虽然尚不清楚心理意象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解释偏差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心理意象是解释过程的重要因素。今后应该对心理意象在解释偏见任务中的参与程度进行量化研究并且强调意象的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或第二人称视角)。

3、抑郁症患者解释偏差的矫正

关于抑郁症患者的解释的认知偏差矫正(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Interpretation, CBM-I)存在两种思路。个体对刺激的解释包含产生和选择两个过程。因此,对解释偏差的矫正也就存在两种途径,分别是干预个体对刺激情境的解释产生和干预个体对刺激情境的解释选择。

对于解释的产生过程,Voncken等人(2006)提出头脑风暴技术,训练被试尽可能对模糊情境产生广泛丰富的解释。这种技术是一种口头意象,而Holmes等人发现心理表象的积极意义大于口头意象,因为,积极意象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即通过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观察者”的角度(即从外面看自己)产生。因此,目前对于该过程的干预主要是矫正个体心理意象的产生。针对心理意象的矫正训练一般是给被试呈现听觉刺激,使被试自动产生心理意象,并且刺激段落的结构是在结尾处才出现清晰的积极结果。

对于解释的选择过程,采用的主要是行为治疗中的强化训练。当个体选择积极解释时给予正反馈,选择消极解释时给予负反馈。Beard(2008)根据词句联想范式设计了计算机化的解释矫正程序 (Interpretation Modification Program, IMP),这种程序以“改变心理习惯”为目的。Smith等(2019利用这个程序要求参与者阅读并在心理上描绘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模糊情景。一旦提出了每种情景,参与者就会得到每种情景的良性解决方案,最后提出一个理解性问题对被试进行强化。例如,给被试呈现以下场景:“你的主管告诉你你会做的更好。”下一个屏幕将提供对场景的良性解释,(例如,“你的主管试图激励您”)。最后显示一个理解性问题,例如,“这是否意味着你是失败者?”。如果参与者选择“是”,将被给予否定反馈。结果表明,矫正训练组会更多地使用良性解释。

这两种途径的矫正训练初步证明是有效的,但对抑郁个体的持续性治疗效果有待考量。首先,基于解释产生过程的矫正训练需要个体自主产生大量的解释,而抑郁症的特性就是精力减退和思维困难,抑郁个体很难产生大量积极的心理意象。其次,基于解释选择过程的矫正训练极有可能引起需求特征,被试的有效训练效果可能只是行为上的改变而不是心理上的改变。

4、小结与展望

抑郁个体的消极解释偏差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目前有成熟的研究范式对抑郁的解释偏差进行评估和研究,研究者也开发了多种程序进行干预,发现效果较好。这些结论对于理解抑郁的认知过程、原因及认知干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有学者提出,缺乏积极的解释偏差也是有意义的,例如可以帮助个体进行反思性思考,但这种反思性思考通常会引起抑郁个体反刍思维,从而加重抑郁症状。所以,哪种程度的负面解释偏差对个体的抑郁会产生负面影响值得探讨除此之外,该领域的研究还有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4.1 解释偏差的测量范式

未来研究除了探讨不同任务涉及的潜在认知过程外,也需要一种新的范式能够有效地测量解释偏差,并能够反映偏差程度。判断偏差测试(judgement bias testJBT)最初用于评估动物的情绪价值,近来研究者对使用JBT研究人的负面判断偏差越来越感兴趣。抑郁个体的精神运动反应更具可变性,与基于反应潜伏期的测量相比,JBT能提供更稳定的间接解释偏差指数,既可以反映被试的解释偏差也可以反映偏差程度。表现出更大抑郁解释偏差的被试倾向于对模糊线索做出更多否定反应,表明将模糊线索与负面结果相关联的趋势。Lin2020)研究发现判断偏差测试中抑郁解释偏差与负面判断偏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判断偏差和解释偏差是同一个机制。未来可以改善判断偏差范式的形式,以能够测量解释偏差。

4.2 解释偏差的影响因素

目前研究发现自我参照材料与非自我参照材料均能够引起抑郁个体的负面解释偏差。有学者对注意偏差的研究结果发现正常个体对于高唤醒度悲伤面孔的注意抑制能力高于低唤醒度悲伤面孔,同理,有可能唤醒度对解释偏差同样存在影响,由于这些材料对抑郁个体都是同等程度的唤醒水平,导致结果没有差别。未来研究可以从唤醒度来对刺激材料进行分类,研究解释偏差对不同唤醒度的材料的反应偏差,以及高唤醒度材料与低唤醒度材料之间存在什么异质特点,从而进一步揭示负面解释偏差的内容特异性

4.3解释偏差的矫正训练

解释偏差矫正训练在初步治疗当中现实出很好的效果,然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IBM可能无法持续地减轻抑郁症状。目前的矫正偏差训练都是基于被试反应层面上的训练,而解释加工过程有反应性过程和自动化过程,研究个体解释偏差的自动化的加工对我们改善现有的矫正训练更有意义。另外,关于自动化解释偏差矫正训练的机制和程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影响IBM治疗效果的因素,以便更好地实现解释偏差干预。

参考文献

[1]Beck, A. T., & Haigh,  E. A. P. (2014). Advances in cognitive  theory and therapy:  The generic cognitive  model.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0(1), 1–24.

[2]Lee J-S, Mathews A, Shergill S, Yiend J. Magnitude of negative interpretation bias depends on severity of depressio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Internet]. 2016 Aug [cited 2022 Apr 20];83: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