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黑河 161499
【摘要】 目的:研析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血常规和凝血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所涉及的时段2021年9月-2022年11月,取符合本研究标准的55例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开展本次研究,将55例患者按TIMI危险评分标准,分为高分组、低分组,分别为30例、25例。两组均开展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对比2组相关指标。结果:PLR、NLR、PLT相比,两组有差异(P<0.05);Neu、HB、WBC、RBC相比,2组无差异(P>0.05)。PTA、ATIII、APTT、TT相比,两组差异明显(P<0.05);FIB、INR、DD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检测中,血常规和凝血检测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检测效果,还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治依据,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血常规;凝血检测;检验
实践表现,血小板属于常见的炎性因子,其也是引发动脉出现硬化的关键因素,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着密切的关系[1]。因此,本文针对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应用意义进行探究,现抽取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所涉及的时段2021年9月-2022年11月,取符合本研究标准的55例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开展本次研究,将55例患者按TIMI危险评分标准,分为高分组、低分组,分别为30例、25例。研究对象中,高分组中男女性分别21例、9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6.84±4.51)岁。低分组中男女性分别18例、7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7.04±4.84)岁。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不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本次参与研究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病情。而且将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与认识功能障碍者、精神异常者排除。
1.2方法
55例患者均开展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检测前,收集5ml的肘静脉血进行检测。在检则血常规时,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其相配套的试剂、校准器、细胞质腔器。在开展凝血检测时,应用凝血分析仪检测。
1.3评价标准
对比2组相关指标,即PLR(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PLT(血小板计数)、Neu(中性料细胞百分比)、HB(血红蛋白)、WBC(白细胞)、PTA(凝血酶原活动度)、ATIII(抗凝血酶原III)、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INR、DD。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4.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PLR、NLR、PLT、Neu、HB、WBC、RBC对比
PLR、NLR、PLT相比,两组有差异(P<0.05);Neu、HB、WBC、RBC相比,2组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PLR、NLR、PLT、Neu、HB、WBC、RBC对比()
组别 | PLR | NLR | PLT(×109/L) | Neu(×109/L) | HB(g/L) | WBC(×109/L) | RBC(×1012/L) |
高分组(30例) | 154.54±33.54 | 2.99±1.71 | 255.41±21.45 | 3.70±1.75 | 140.22±11.33 | 7.66±1.45 | 3.44±1.60 |
低分组(25例) | 93.51±12.54 | 1.30±1.01 | 177.54±14.31 | 3.54±1.72 | 141.10±11.71 | 7.70±1.48 | 3.40±1.58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2PTA、ATIII、APTT、TT、FIB、INR、DD对比
PTA、ATIII、APTT、TT相比,两组差异明显(P<0.05);FIB、INR、DD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PTA、ATIII、APTT、TT、FIB、INR、DD对比()
组别 | PTA(%) | ATIII(s) | APTT(s) | TT(s) | FIB(g/L) | INR | DD(ug/L) |
高分组(30例) | 88.54±11.35 | 82.44±10.54 | 40.21±4.77 | 15.45±1.52 | 4.88±1.13 | 1.65±0.15 | 0.46±0.33 |
低分组(25例) | 96.67±9.31 | 96.87±11.82 | 34.54±1.52 | 16.75±2.65 | 4.57±1.43 | 1.58±0.60 | 0.52±0.41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引发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发现,在此病症的转归中,年龄、梗死部位、并发症、诱因、发病时间、胸痛程度等均是主要因素
[2]。因此,尽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转归期情况进行分析,尽早了解病情,为提高预后效果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实验室检查期间,血常规和凝血检测,不仅能对病情的发展进行判定,还能对危险性、预后进行判断。
PLT属于炎性介导因子,其可以判断血栓,NLR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的恢复情况,此指标操作方便,经济实惠,可以对心血管的进展进行判断,反应机体的炎性水平,如心功能越严重,此项指标越高[3]。与PLR联合,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效果。ATIII是蛋白酶抑制剂的指标,可以加快凝血酶的活性速度,提高ATIII水平,故其能抑制血栓的形成。将血常规和凝血检测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可以对病情进行监测,了解发病情况,对判断预后效果有重要作用。
综上,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清, 郝井志. 血小板计数,纤溶指标及凝血时间指标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 6(36):3.
[2]魏小云,陈文山,衡紫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归期血常规和凝血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2,7(19):188-189.
[3]廖娟. 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的价值和确诊率评价[J]. 吉林医学, 2021, 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