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滋养创新,失败孕育精彩——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失败”与“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2
/ 3

失败滋养创新,失败孕育精彩——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失败”与“精彩”

成蓓蓓

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小学200433

摘要日常教学中,“失败”时有发生,正确看待、巧妙应对、借机引导、不断尝试,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滋养。“失败”,是知识习得的必经之路,是创新的土壤,只有经历“失败”,才能收获成功和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失败、创新

教育家于漪先生曾说“每一节课都决定学生的生命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中亲历知识的习得过程,在尝试、失败中发现真知,探索未知,勇于置疑,学会创新,是教育的题中之意,更是新时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就以基础学科语文学科来说,其丰富的教学素材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资源,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巧妙引导、适时点拨,创设情境,启发置疑、尽情想象,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程度发挥,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然而当今语文教学中,急于求成,忽视疑问,忽略问题,大量灌输,漠视课堂“意外”, 不允许“失败”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长此以往,学生主动置疑、探索未知、发现问题的能力将逐渐减弱,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因此,笔者梳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各种“失败”,分析“失败”中隐藏的教育契机,呼吁正确看待“失败”,并提出不断尝试,收获“惊喜”的建议,最后升华主题,提出可操作,可落地的实施路径。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失败

课堂是动态生成,而非静止稳定,很多时候,尽管教师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详尽预设,但影响教学因素的复杂和不确定性,教学中的意外和“失败”还是防不胜防,层出不穷。总体而言,课堂中的“失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教授过程中的“失败”。主要体现在备课时未意识到的问题以及课堂上言语不当,板书失误等,且未巧妙化解,机智、有效引导,导致学生注意力偏差,课堂陷入混乱,场面尴尬,教师的信任度降低等情形。同时,也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小插曲、小问题未及时纠正,制止,导致学生行为偏差等事项。此外,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忽视学生疑问,漠视学生疑惑,也是某种程度的“失败”。

   第二,学生学习过程中“失败”。这里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预期的,未能正确反馈的,南辕北辙的,与课堂无关的回答。也指课堂中未能准确理解所授知识,而在练习中差强人意的结果。还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不符合课堂要求,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影响自己听课和他人上课的情形。

第三,教学环境的“失败”。教学环境的失败多指课堂上多媒体故障,投影无法使用,课件不能正常播放,学生的状态不佳,不配合等,以至于始终无法进入正常的上课状态的情形。

由此可见,教学环境的“失败”,属于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可预先解决的问题,与教学本身,学生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培养无实际价值,又因此类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不做详细论述。本文重点探讨前两类“失败”对教育和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及其蕴含的教育价值。

二、如何看待课堂教学中的“失败”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形程。”正确看待课堂教学中的“失败”,转变心态,积极探索,及时把握教育时机,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巧妙引导,收获的将不止是惊喜,还有生机勃勃,充满创造力与思维火花,心灵共振的教学生态。

首先,要认真看待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学技能需要时间,教学经验需要积累,教学智慧需要锤炼,教学艺术需要沉淀,而这些都需要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打磨、探索、反思。因此,对于偶发的教学过程中的“失败”,教师自身不必心存芥蒂,更不必郁郁寡欢、垂头丧气、否定自己。而是要认真反思,尽量避免,同时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在课前更细致地备课,更全面地考虑,设计更完善,更全面的教学方案。也可向同行、师傅请教,慢慢累积课堂智慧,积累处理偶发事件的教学经验。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小插曲,小问题,教师也要理解:凡所发生,皆为正常,第一时间安抚学生情绪,不扩大事态,及时提醒,制止,课后再详细了解,妥善处理。对于课堂上偶有学生提出的与学习,与课程内容毫无关系的疑问,教师不能决绝地否定学生,而是先肯定其善于提问的精神,把解决问题的时机留在课后探讨。

其次,要宽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遗传因素、生理特点、家庭氛围、性格习惯、情绪态度等都影响着学习成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或者说是学生学习成效取得良好效果的必经之路。学生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盲区、疑惑;只有经历过“失败”,才会去探索、去创新、去提升,也才会在不断地尝试中提升思维,锻炼意志品质,发现解决问题的真正思路。

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学需要失败,学习更需要失败,正确看待,转变心态,积极应对,清风徐来,花自盛开。

、“意外”和“失败”,

孕育创新”和“精彩”

回顾这些年的教学经历,我深刻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生为本,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表达欲,探索欲,允许“失败”,甚至要故意创造“失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进而提升思维品质,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巧用课堂中的“失败”,因势利导,碰撞思维火花

课堂是灵动的,充满意外的,面对意外的“回答”,错误的“反馈”,毫无根据的“提问”, 课堂小练习的不理想;面对备课时未关注到的内容;面对没有活力的课堂,“意外”的小插曲, 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明确这些“失败”都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翘板,这些“失败”中都蕴含着成功,孕育着“创新”和“精彩”。作为教师,我们要因势利导、巧妙引导,让“失败”成就精彩。

如一年级语文《树和喜鹊》一课,要求学生根据泡泡语提示,联系上文,理解“孤单”的意思。没想到,学生完全没有反映,教室里鸦雀无声,不是疑惑,就是摇头。我请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还是不解。初为人师的我顿时紧张不已,在我的预设里,这是一个极其明显,极其简单的问题,所以压根没想过学生不理解,答不出的情形。手足无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羞愧自责、无地自容、尴尬等都不足以形容当时的情形,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失败”占据心头。语塞了大概一分钟,我迅速调整状态,转换思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交流“你什么时候会感到孤单”,再创设情境,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孤单”。

事实证明,一节课有很多“失败”的瞬间,尴尬的时刻,如果沉溺其中,或者大发脾气,后果不可估量。唯有快速转变思路,换个角度,积极尝试,才能重焕生机,点燃激情,启发智慧,与“惊喜”不期而遇。

我们可以在学生错误回答的基础上“走向深入”,启发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可以通过回看问题,带领学生理解问题的真正核心;可以从学生的表述中提炼他真正表达的内容,再让其试着重新回答。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意外、插曲,教师也可以“临时起意”,转变教学思路,将偶发事件与课堂所学结合起来,巧妙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也可以“将错误进行到底”,挖掘错误中的积极因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创新。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强。

2.故意创造“失败”,加深认识,激发学生求胜欲

教学过程中,很多重难点的突破都需要层层递进,比如语文教学中概括课文大意、理解重难点词句、整合信息、找寻关键语句,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吸收都需要学生深入思考,若直接灌输,则导致学生学习不深入,教学没有成效。教师可故意设计“陷阱”,创造“失败”,让学生深刻识记“失败”的起因和卡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突破“失败”,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应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胜欲,开创性地解决“失败”,攻克难点。

如在教学二年级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课时,在理解沟渠里的积雪如何帮助人们辨别方向时,我先请学生读句子,再在图示上标明方向,学生一不小心掉进了 “陷阱”,弄错了方向。我并未着急出示正确答案,而是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自己寻找,走出困境。学生们或再读句子,联系生活;或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或画图,或反复读文,或小声讨论,最终突破难关。学生答道:寒冷的冬天,太阳偏南方,由于遮挡的缘故,太阳直射的是沟渠的北边,所以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学生的求胜欲在面临困境时被激发,也正因走过“失败”,才更清楚“方向”,印象更加深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欲更强。

3.适当给予“错误”信息,减少依赖,引导学生置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师则不如无师。学生对老师过度的信任易造成依赖心理,养成不动脑的习惯,这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然而语文信息浩如烟海,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归纳很重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筛选、整合更重要,让学生学会鉴别、置疑、反思最重要。相比老师直接出示精准信息,偶尔的、适当的“错误”信息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更能让学生学会存疑,学会自主,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给予一些“错误”信息,让学生辨别,再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答案。

如在三年级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教学中,我提前介绍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但明确告知学生这些植物的具体信息并非完全准确,需要自己核对、修正、完善。这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觉收集资料、认真观察植物,尤其注重选取权威书籍,甄别信息。最终筛选、汇总、记录,还用手绘小报、电子文档、PPT等形式展示成果。在课上介绍“我的植物朋友”环节,学生们侃侃而谈,开头精彩、介绍详略得当,条理清晰,结尾言简意赅、启人深思。习作也快速、高效、优质地完成。

教育的真谛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进取心,促进学生内在的觉醒。“错误”的信息就像一根刺,时刻提醒、激励、促使学生去置疑、去深思、去找寻、去创新,也让学生明白“学习最重要的是靠自己”。

4.鼓励“失败”的提问,和学生一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好的课堂是思维涌动,智慧碰撞的课堂,是教学相长,互相提问的课堂。教师用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敢于追问,善于提问。然而反观现今的课堂,学生基本没有任何问题,老师问的问题学生基本都能在文中找到答案,这就导致提问流于形式,或者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而设计的,对于提升学生思维,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毫无裨益。有的教师为了教学进度或者教学的顺利开展,甚至不允许、暗示学生不提与课堂无关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的鼓励提问,甚至是“失败”的提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失败”的问题,会成为课堂的“精彩所在”,也会收获意向不到的成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如五年级语文《落花生》这一课,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作者对落花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知道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很有用,也在心底树立起“我们要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而不是只讲体面,对他人没有好处的人”的观念。然而课堂上,却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落花生有什么好?现在是看颜值的时代,有颜值就有一切,就像网红,仅凭颜值,收入千万;而对社会、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教授专家却收入甚微,这样有意义吗?”坦白讲,听到这样的提问,很震惊,但我并没有直接批评指责,而是赞扬他的勇气、感谢他愿意把内心真实的困惑讲给我听的这份坦诚与信任;我也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借机开展了一场辩论: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最后引导学生明白我们该树立的价值观念。

“失败”的提问,蕴含教育的契机,正确对待这些提问,和学生一起探究性地解决疑问,是课堂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必经之路。

结语

事实上,在各科教学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败”,教师和学生都要敢于面对“失败”,如此,才能叩开探索的大门,才能激发求知的欲望,才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才能萌发创新性想法和思维,才能体验真正科学的求知过程。教学中的“失败”与“创新”相辅相成,需要我们长期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子阳.要高标准的失败,不要低水平的成果——语文课堂教学新思维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3(5),35-36.

【2】王艺惠.失败演绎精彩,让学生经历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J].考试周刊.

【3】李敏.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阐述[J].成才之路,思考与观察,2023(1),45-48.

【4】吴玉炎.敢于“尝试错误”,提升思维品质[J].问题探索,2017(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