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2
/ 3

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黄林   仁庆道尔吉   乌尼尔   武文红   路敏  马瑞强

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以三大计算机学科竞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育人载体,从健全学科竞赛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托竞赛选拔人才、依托指导教师培养竞赛队员四个方面介绍了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分析学科竞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从而实现计算机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科竞赛;应用型;人才培养

21 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新领域探索, 将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创新 型人才是可以对理论进行总结提升,在实践中开拓进 取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各高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 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手段较为单一且效果不理想,学 生不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以及创新思想有 机结合。专业性科技竞赛是专业领域内大学生比拼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平台,是对相关领域大 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检验。高要求的比赛对学生的 培养不仅仅是比赛期间的几天,而是整个准备期学生 都在受到锻炼,促进成长。

程序设计竞赛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中具有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程序设计竞赛,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 升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基于我院程序设计竞赛集训队训 练和参赛的实践,笔者探索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 基于程序设计竞赛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采用新培养模式,我院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逐年提高,在近年的各大程序设计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 以学科竞赛为育人载体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算机学科特点,选取三个具 有影响力的计算机学科竞赛作为育人载体,即ACM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1.1 ACM程序设计大赛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的年度竞赛,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经过近40年的发展,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赛事由AWS、华为和Jetbrains赞助,在北京大学设有ICPC北京总部,用于组织东亚区域赛。

1.2 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国信蓝桥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计算机类学科竞赛

为促进软件和信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自 2010 年起,连续十三年举办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大赛每年一届,全国已超过 1600 所院校,累计 65 万余名学子报名参赛。

蓝桥杯大赛作为国内领先的全国性 IT 学习赛事,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并被江苏,四川,甘肃,辽宁等多个省份列入省级竞赛名单,持续有力支撑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升学考研,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竞赛项目,为我国 IT 业的发展培养和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1.3 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年度学科竞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灵活地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算法设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编程实现和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挑战精神和创新能力。

2 目前计算机类专业培养应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当前高校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大多来源于多年前出版的教材,虽然这些教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但内容较为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有些高校使用的是最新版教材,也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例如教材内容枯燥,抽象理论内容较多,对学生而言缺乏亲和力,学生通常持有反感和排斥的心理,不愿主动学习 。

有些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黑板写得满满的,学生不停地记笔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带来很多弊病。教师讲得过多,他所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当然没法巩固。再有,讲得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客易产生疲劳。

讲课只为了高考服务,高考不考的一点也不讲,认为不管学生有没有能力,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还是老师教给后模仿的,只要会作题就行,不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把老师的答案复制以一下,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

2.2 创新思维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和“唯分数论”为主的教学模式, 也是导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考核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仅仅依靠课程考试成绩这一把尺子来评价学生、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片面的教育评价体制严重制约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当前, 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灌输式”为主, 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消化吸收的状态, 教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知之甚少。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考试和考研的需要, 却无法满足学生对创造性的渴望。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 学生容易被现有知识束缚住, 只知道全盘接受、人云亦云, 不敢挑战权威, 提出自己的观点, 缺乏科学的怀疑精神以及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常言道“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这充分说明科学的怀疑精神是为学者所必备的一种能力, 因为科学怀疑是探索和创新的动力, 是发明创造的先导,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2.3 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参赛成员从报名、批准,进行理论课的网考,通过后组建参赛队伍,再到选题、方案设计、实地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对最后的成果展示,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这就需要一支责任心强、理论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进行系统培训与指导。黑龙江大学作为首次参赛学校,忽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致使多个小组在短时间内急需讲授这门课的任课教师,结果只有一人胜任指导,任课教师有大量的教学任务和其他工作,因而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影响参赛学生的成果质量。

2.4 高校政策供给不足,无法提供有力保障

少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随意性大、缺乏章法,使得竞赛能力培养流于表面。同时,部分师资缺乏创业实践和竞赛指导,很难胜任指导教师的角色,从而制约了竞赛教育的有效推进。少数高校的竞赛培训课程目标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存在实践教学措施不足、竞赛能力培养不到位等问题。同时,不少高校的竞赛创业教育并未利用好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3 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3.1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由于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甚至觉得困难重重,上课的积极性降低,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在竞赛准备过程中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游刃有余地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意义。为了完成竞赛任务或者作品,学生需要运用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取新技能,用于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为学生就业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竞赛中取得的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参与学科竞赛势必会引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与激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2 学科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工科学校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一般可达30%左右,但实践性教学主要针对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具有程式化、封闭性特征。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内容和形式优势明显,它要求团队成员通过思想交流和工作协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新命题的构思、实施、分析,这一过程多次循环直至答辩,使学生创新所需的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训练,是一种宝贵的创新实践体验。

3.3 学科竞赛培养了大学生团队精神

基于学科竞赛进行大学生学习团队建设工作,以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是改善大学生学习团队建设效果、优化学学科和竞赛人才的选拔机制的有效手段,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调学习的有效结合。为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促进了良好学科竞赛成绩的取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对此我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对于进行学科竞赛培养团队精神建设,对大学生个性化及认同自己社会角色的要求是有益的,也符合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要求。

3.4 学科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培育新体制、新技术、新观念。其本质是不做复制者,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在教学的理论基础上营造创新创造教育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极大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生物学家贝尔纳曾说过:“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很多理论知识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对问题的考虑缺乏灵活性和深层性。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需要确定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案,从了解名词内涵,学习基本操作,尝试比赛方案,分析出现的问题,讨论比赛结果。都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期间要不断扩展思路,激发学生自身的思维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能一味的借鉴别人的成功方案,要理解其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独创而新颖的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改进完善,找到与众不同的方案,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结论。学科竞赛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更多样性,综合性的比赛,没有特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自主发挥,突破常规的思维限制,施展创意。大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有效的培养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竞赛不仅能让学生更牢的掌握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扩展知识,还可以让所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实际应用和实践中。同时,竞赛也能让少数同学学习积极性带动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 性,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学习氛围和营造优良的学术创新环境,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改进,让大多数学生有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提升学生们日常学习的积极 性与热情。在竞赛中总结经验,让学生学有成就感创新感,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社会所需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毅,黄建忠,张沪寅.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计算机新工科人 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20(2):8-11,15.

[2] 张虎,谭红叶,曹峰,等.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探索——以山西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 68-70.

[3] 马小琴,殷晓玲,夏启寿.学科竞赛助推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 人才培养探索[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41(6):54-57. 
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编号:RC2200003008, 2021205,2022207 ,2022205)
作者简介:黄林(1978年12月),男,蒙族,内蒙古,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算法分析